洪燭
1
港臺的女演員中,張曼玉最適宜穿旗袍的。風行一時的電影《花樣年華》,實現(xiàn)了女人與旗袍最經(jīng)典最完美的結合:張曼玉穿一襲鑲金絲的大紅旗袍,把一位舊上海的幽怨少婦給演活了。旗袍套在張曼玉這樣的女人身上,頓時顯得有生命有靈魂了。這部彌漫著懷舊情緒的電影,無形中在為旗袍做廣告。以至許多女觀眾產(chǎn)生了旗袍情結,恨不得趕緊找上了年歲的裁縫替自己做一套。還有什么服裝款式,能比旗袍更恰切地裝綴中國女性的花樣年華?
后來,張曼玉又穿著這件旗袍去法國參加電影節(jié),使洋佬們大為驚艷。巴黎雖然是世界時裝之都,在來自東方的旗袍面前也不敢表現(xiàn)絲毫的傲慢。張曼玉穿上旗袍,如魚得水,既端莊典雅,又風情萬端。仿佛一下子就回到海上繁華夢之中,回到一個風花雪月的時代。
估計在西方人眼中,旗袍是最能烘托女性曲線美的服飾。張曼玉穿著長及足踝的旗袍(玉腿卻又在兩側的開叉處若隱若現(xiàn)),雖然猶抱琵琶半遮面,似乎比紐約地鐵站口被風掀起超短裙的夢露還要性感。
然而,旗袍的源頭并不在香港,也不在上海,而是在北京。
清兵入關之后,駐防北京地區(qū)的八旗軍就占其總兵力的一半,況且將士們都是帶家屬的,因而形成龐大“京旗”集團。他們的后代被稱為旗人(或八旗子弟)。旗下婦女所穿的民族服裝,也就被叫作旗袍。
旗袍最初是一種很寬松的長袍(沒有后來那么緊的腰身),既防寒保暖,又便于騎馬或勞動。
當時滿州婦女與漢族婦女最大的區(qū)別,一是不纏足,二是不穿裙子穿旗袍。她們一直保持著自己的傳統(tǒng)。
2
說起與北京有關的女人,人們首先會想到慈禧太后,她是北京歷史上的名女人。寓居北京的當代影星劉曉慶曾顧影自憐:“做女人難,做獨身女人更難,做出了名的獨身女人,難上加難!”其實這三項條件,也被一百多年前的慈禧太后集于一身,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以后,作為其遺孀的慈禧也基本上算獨身女人了,垂簾聽政,大權獨攬,實際上相當于大清帝國的女皇。跟這位統(tǒng)治朝政達數(shù)十年之久的女強人相比,劉曉慶只能算小巫見大巫,不過巧合的是,她恰恰因《火燒圓明園》等清戲中飾演慈禧而發(fā)家的。她是否真正體會到慈禧作為女人的難處?
看慈禧太后的老照片,可以對清代的旗袍有較直觀的印象。我手邊就有一幅,估計是她六十大壽時在頤和園拍攝的。穿旗袍的葉赫那拉氏,花樣年華時迷倒過一國之君咸豐,電影《火燒圓明園》演繹過這一段艷史,劉曉慶扮演的慈禧,在亭臺樓閣間暗送秋波。
再美的人也會老的,慈禧晚年的形象,卻依然雍容華貴。她的旗袍不同凡響,刺繡著繁復的花鳥圖案,而且鑲嵌金邊。袖口和下擺都呈喇叭狀。慈禧雖未像武則天那樣正式稱帝,但掌握政權達四十八年,實際上已相當于女皇(或女太上皇)。
她垂簾聽政時所穿的這一身禮服,恐怕算所有旗袍中最尊貴的一件,多多少少帶有“龍袍”的性質。在那風云變幻的半個世紀里,大清的江山是由一襲旗袍所控制的。旗袍啊旗袍,曾經(jīng)翻手為云,覆手為雨。
外國人布蘭德和柏克豪斯,寫過一部《女皇治下的中國人》,慈禧太后在西方也出名了。若論名氣與地位,她在古今中國女人中算一流的,恐怕只有武則天跟她旗鼓相當。只不過她的名聲不太好,遭后人唾罵。
林語堂評價她時還留了點情面:“當代的維多利亞女皇,曾控制政治舞臺達半個世紀之久。相比之下,慈禧具有政治的睿智,剛毅的性格,果斷的決策天賦和牢固控制政權的能力。她具有能影響人際關系的典型女性魅力……但不管怎么說,她畢竟是個愚昧、頑固的女人。在中國那個存亡悠關、面臨西方挑戰(zhàn)的半個世紀內(nèi),她阻礙了國家的發(fā)展?!?/p>
3
慈禧之所以能牢牢抓住咸豐的心(一如楊貴妃之于唐明皇),一方面因為她非花瓶式的女人,頗具心計,另一方面,還在于她很會打扮,常有新意,是宮中難得的一大“摩登女郎”,使三千粉黛無顏色。
她甚至對發(fā)型與頭飾加以變革,從而領導時尚新潮流:“孝欽皇后時制成新式,較往時之髻尤高;滿州婦女咸效之?!睒s登皇太后之寶座后,對服飾的要求更加苛刻:“常御之服為黃緞袍,上繡粉紅色大牡丹花”,而且“外邊罩著用三千五百顆珍珠串成網(wǎng)狀的大披肩,頭上常是并排幾朵大花,再加各種珠寶流蘇,風流之極,為宮中一大奇談?!保ㄔ泛殓髡Z)
估計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以及俄國的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日常也不敢如此鋪張浪費。據(jù)清內(nèi)務府檔案記載:光緒十年十月初十日,“皇太后五旬萬壽,臣等照常恭進壽意:紅綢九九件、吃食九九盒……”這還算是額外的。慈禧每年享有綢緞布匹一百六十匹的份額,但幾乎總要“超標”。要這么多的綾羅綢緞做什么?做旗袍唄!慈禧擁有帝國最好的時裝設計師與縫紉師。
作為中國最有權勢的女人,慈禧太后在北京城里作威作福。頤和園就是她下令修建的,也一度成為其私家花園。僅此一舉,就挪用了二千四百萬兩白銀的海軍軍費。也許是作為回報吧,昆明湖畔還停泊了一條兩屋樓高的石舫,供太后游園賞景時登臨,仿佛視察了大清帝國的海軍。這本身就是個絕妙的諷刺。因為這艘編制之外的仿真巨船,永遠在原地待命,不可能駛向外海,跟列強的堅船利炮對壘的。頤和園那浮華的石舫,在我眼中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的泰坦尼克號。慈禧太后,一位失職(或者叫瀆職)的女船長。
慈禧終生都穿旗袍。惟一一次改穿平民化的漢族服裝,是一九00年,八國聯(lián)軍兵臨城下,十萬火急,慈禧只好化裝成農(nóng)婦(怕被追兵發(fā)現(xiàn)),去西安逃荒要飯去了。那一路上凄風苦雨,慈禧不僅披著老棉襖,而且吃了窩窩頭。吃膩了山珍海味的“老佛爺”,居然還覺得窩窩頭是天下頂好吃的東西;事后還宮時曾令御膳房仿制。她是否還覺得旅途上的老棉襖,要比宮廷的黃緞袍更實用更溫暖呢?
4
而旗袍本身的價值并未因之貶低??峙乱驗榇褥蟠┻^,它所隱藏的皇家之風、王者之氣,或者說貴族格調,似乎至今尚未完全湮滅。畢竟,它曾經(jīng)傾國傾城,裝扮過整整一個王朝的婦女,除了慈禧之外,還有珍妃,還有紫禁城內(nèi)寂寞無名的三千宮女,還有大大小小的福晉(王爺?shù)钠拮樱?、命婦(有封號的官員的妻子)、格格(皇族女兒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