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瑾怡
關鍵字:高淳羽扇 民間手工藝 埠頭 制作工藝
中國素來有“制扇王國”之稱,這件引風之用的物品據(jù)傳最早由虞舜所制,經(jīng)過歷史的沿革和變遷,造型隨著功能發(fā)生了巨大改變。高淳羽毛扇屬于純手工制作的傳統(tǒng)工藝品,基本繼承和保存了古時的傳統(tǒng)工藝。[1]2007年,高淳羽毛扇制作技藝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高淳羽扇的特別之處除了悠久的歷史,其造型也有著別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屬性。高淳羽扇的品種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全圓形羽扇“團團轉”,另一類就是“埠頭扇”。埠頭通常是指碼頭,然而在高淳羽扇中,專指扇柄與羽毛連接的部位。因為在最后一道工序中,需要用麻線將毛桿扣緊、形成結頭,這道工序在高淳方言中讀作“布頭”,故使用了“埠頭”一詞。實際上,在埠頭與整扇的關系中,其功能與碼頭無異,連接羽毛與扇柄,同時起到固定與“遮羞”的作用,“埠頭”已成為高淳羽扇的一個固定符號,也成為高淳羽扇的重要標志。
在羽扇的歷史沿革中,從最初的實用功能,到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埠頭扇具有獨特的樣板性,尤其隨著時代而產生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對于當下非遺的發(fā)展具有一定借鑒作用。
扇子的發(fā)展源于遮塵蔽日、引風納涼的使用功能。從《說文解字》來看,其中“萐”和“箑”發(fā)音相同,其中分別對其解釋道“萐,萐莆,瑞草也。堯時生于爆庖廚,扇暑而涼”“箑,扇也”。后來用竹子加工而成的“箑”,則具備了扇子的功能和意義。
晉代崔豹《古今注》卷上《輿服》篇:“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有雊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周制以為王后、夫人之車服。輿輦有翣,即緝雉羽為扇翣,以障翳風塵也?!薄暗杂稹北闶侵搁L尾野雞的羽毛,所制成的“雉尾扇”又稱“雉扇”,可見早在商周時期羽扇就成為具有障塵敝日功能的儀仗扇。唐代畫家閻立本所繪《步輦圖》中,宮女手中所持的兩把長柄大扇就屬于儀仗扇。[2]
唐代閻立本所繪的《步輦圖》中的帝王儀仗扇
湖北江陵天星觀1號墓出土的羽扇殘件是目前中國最早的羽扇實物,其年代為公元前340年前后的楚宣王或楚威王時期。而此后的羽扇之興,應是起于南方的吳、楚之地,西晉統(tǒng)一直接影響了羽扇在北方的使用。[3]到了南北朝時期,羽扇制作工藝日益提高,精巧雅致的羽扇在上流社會普遍流行起來。
據(jù)高淳的老人介紹,《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手中的羽扇便出自高淳,而這種鵝毛扇正是高淳羽扇中的一種。老人們將諸葛亮尊為羽毛扇師祖,代表了當?shù)厝藢τ鹕让篮玫钠诖?。當?shù)貫I湖灘地,水草叢生,野禽水鳥成群結隊出沒其中,高淳人很早便知道取野禽的兩翼對稱結扎,用來扇風納涼,這大概就是高淳羽毛扇的雛形。[4]
隨著明代市場經(jīng)濟的繁榮興盛,高淳羽毛扇的生產得到契機,市場份額不斷擴大的同時,技藝不斷成熟,制作日見精巧。每逢端午佳節(jié),人們總愛將羽扇作為應時禮品,饋贈親朋好友。民間給新婚女婿“送夏”,在各色禮品中少不了備幾把漂亮的羽毛扇;高檔羽毛扇精品也作為禮品送入京城,進入皇宮,為皇室所欣賞和把玩。嘉靖年間,高淳羽毛扇被列為貢品。從此,每到冬至后進入獵禽旺季,同行中便選出精干人員外出采購珍貴禽毛,保證“貢扇”的制作。[5]
高淳羽毛扇自列為貢品后,身價培增,馳譽遐邇。至明末清初,建立羽毛扇行會,行規(guī)行法日趨嚴格。[6]隨著高淳羽毛扇聲譽日隆,其制作技術逐漸傳到了安徽、浙江兩省,為這兩省等地羽扇業(yè)的興起和發(fā)展奠定基礎,有的師傅甚至將全家遷到蕪湖、當涂等地,在那里落地生根,將羽扇制作工藝代代相傳。
現(xiàn)如今的高淳老街高淳區(qū)委宣傳部供圖
發(fā)展壯大之后的高淳羽扇,面臨著另外一個問題——如何實現(xiàn)產業(yè)升級。清朝末期,老一輩工匠已經(jīng)開始了革新與改良。此時,前來我國經(jīng)商的外國人逐漸增多,早在國內市場有一定聲譽的高淳羽毛扇很快進入外商的視線,出口銷量逐年遞增。羽毛扇工匠在原有工藝上進行大膽的革新:一是在白鵝毛扇面上畫花繪彩,增強藝術含量;二是將毛桿套接加長,代替野禽翎毛,制作橢圓形的高檔羽毛扇;三是栽絨毛新工藝的創(chuàng)造。1914年,高淳羽扇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中大放異彩,這對高淳羽扇業(yè)形成巨大鼓舞,全行業(yè)得以發(fā)展壯大,其中以芮大昌的芮大周、芮大湖兄弟的技術最為突出。1957年后,高淳羽毛扇開始大批出口海外,行銷23個國家、地區(qū)。1972年,高淳縣羽毛扇廠改組為高淳縣羽毛工藝美術廠,羽扇作為主營項目重點開發(fā)。改革開放以來,高淳羽毛扇已發(fā)展到80多個品種,遠銷歐美。隨著近些年高淳老街的復建和改建,到高淳旅行的人越來越多,沿途可見售賣羽扇的店鋪。當下,羽扇已從主要用于消暑納涼,進而成為人們把玩觀賞、裝點家居的手工藝術品。
經(jīng)過無數(shù)工匠的實踐,以及產業(yè)的升級轉型后,高淳羽扇無論是從技術改良還是產業(yè)策略中,都體現(xiàn)了與時俱進的生命力。以埠頭扇為例,其品種繁多,按扇子的形狀分,有佛手形、石榴形、桃子形、花瓶形、蘑菇形等。形狀全憑工匠根據(jù)羽毛的長短、質地和色彩的特性進行藝術構思,設計定形。有的時候,工匠也是在制作完成后再給成品取名。因此,相比湖州羽毛扇,高淳羽扇的創(chuàng)造性更強,但規(guī)范性較弱。即使產品的規(guī)格要求相同,因裝潢色彩不同,品種也各不相同。例如,同樣是鏟形扇,但是不同的扇頂則產生了平光月、漢光月、圓光冒平月和凹平月之分:扇頂平齊的,為“平光月”;扇頂平而稍向上凸起的,為“冒平月”;扇頂呈弧形凸起的,為“圓光月”。
高淳羽扇中最為常見的鏟形扇,按從左至右依次“冒平月”“平光月”“圓光月”。
制作羽毛是一項細致復雜的手工勞動,毛刷、縫衣針和鐵槌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具體操作步驟有揀毛、橋竹扦、提扇子、開片、洗扇、牽扇、戳扇、修剪、接毛桿、打中、下道扦、扣扇、制柄、裝柄、扎扣裝埠頭、縫線、栽絨毛、畫花和配扇墜等。這些步驟必須依次進行,不能有疏忽馬虎,否則就會影響扇子的質量。每一道都有嚴格的操作規(guī)程和具體的質量要求。而其中最有高淳羽毛扇特色的制作步驟有八個:
1.開片。即精加工組合扇坯的一道基礎操作工序。先從碼扇板上取過落手毛的毛片,拔出竹扦,再將一根根毛料穿到手鉆上,然后取過起手毛,與落手毛比較,看看是否與之相匹配,若相匹配,就將落手毛從手鉆上退下來,穿到起手毛的左邊,兩邊連成一體,形成一個完整的扇坯。
2.洗扇。一般在開扇結束,形成了扇坯,此時洗扇最適宜。
3.牽扇。即將洗過的扇坯用牽扇用馬鬃做的軟刷、豬鬃做的硬刷反復拍打,將毛莖和毛衣拍平。
4.戳扇。戳扇又叫打頭道扦,即在毛桿的阻腳處鉆孔,使羽毛不易滑動并形成一道弧形圈。
5.接毛桿。即毛桿的下面再接上一段,使扇體加長。接毛桿前先要廢毛料毛莖上的毛衣撕掉,剪去毛莖上部細軟部分。
6.扣扇。即在第三道扦的下面,用麻線將毛桿末端扣緊,使扇面張開成形。
7.扎扣裝埠頭。即將泡軟的毛管皮裹住扎扣處,再攀上第三道扦兩端的裸露部位,交叉扣緊,做成形似菱角的扇托。
8.縫線。即用棉線在毛莖部位將羽毛串連起來,適當收緊并攏,形成兩側微微鼓起的類橢圓形狀態(tài),使扇體修長而緊湊。
這八個看似復雜,實則一個都不能少的工序是一代代高淳羽扇匠人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而產業(yè)的發(fā)展僅有在嚴守質量底線的基礎上,才能獲得騰飛的可能。高淳羽扇在今天所取得的成就,無一不是匠人們每日的辛勤勞作所打造的。
近年來,雖然高淳老街的名氣和客流量越來越大,但隨著電扇、空調等降溫家用電器的普及,人們對于扇子的需求越來越少,同時好的制扇材料也愈發(fā)難尋,尤其當扇子在當代失去其實用價值時,其所承載的傳統(tǒng)文化伴隨著功能性一同被淡忘了。如何解決后繼無人的傳承現(xiàn)狀和文化價值弱化等問題,已經(jīng)成為了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問題的重中之重。由此,有針對性地進行傳統(tǒng)工藝創(chuàng)新和產業(yè)升級是當下的重要任務,我認為可從三方面入手進行梳理:
開片
洗扇
戳扇
染色
修剪
接毛桿
扣扇
扎扣裝埠頭
縫線
湖北江陵天星觀一號楚墓出土戰(zhàn)國時期長柄羽毛扇
湖北江陵天星觀一號楚墓出土戰(zhàn)國時期長柄羽毛扇(復原版)
一是突出地域特色。當下羽扇的購買人群大多是在高淳老街旅游的外地游客,理由多是紀念自己曾于此地一游,故可以增加具有當?shù)匚幕馕兜难b飾。例如,高淳的固城湖螃蟹十分有名,便可繪一螃蟹一螯鉗住一蘆葦于扇面,諧音“二甲傳臚”,含有金榜題名的美好期盼。
二是個性化。個性化主要針對不同的收藏、購買人群的需求。當前,手藝師傅已經(jīng)進行一些技術上的創(chuàng)新,例如將羽毛染上鮮艷的顏色以吸引小朋友,將其與折扇相結合使購買者便于攜帶,甚至會根據(jù)顧客提供的扇托進行特別設計。
三是增強互動性。對于傳統(tǒng)工藝的發(fā)展來說,技術的與時俱進必然是首位的,而手藝的宣揚與傳承也可與之相輔相成。手藝師傅可先挑選出制作工藝較為簡單且不影響后續(xù)程序的步驟,帶領參觀者體驗制作過程,互動的過程中既可以讓參與者更為直觀地了解這一傳統(tǒng)手工藝,更讓他們“親手”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