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日是第23個世界濕地日,主題是:濕地與氣候變化。這一主題的設立為了突出濕地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fā)揮的關鍵作用,并以此提高公眾認知,推動濕地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
近年來,氣溫上升、海洋變暖、冰雪消融、自然災害發(fā)生頻率增加……全球氣候變化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只有通過尋求科學的對策,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才有積極作用。
隨著城市化發(fā)展和農業(yè)開墾,世界上的濕地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據《濕地公約》首次發(fā)表的《全球濕地展望》報告表明,1970-2015短短45年間,全球35%的濕地已經消失,從2000年起每年濕地面積減少的速度越來越快,濕地消失速度是森林的3倍。在應對氣候變化中,進一步加強濕地保護,扭轉濕地流失趨勢,顯得尤為迫切。
2018年,《濕地公約》各締約國認識到濕地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商定了保護、恢復和可持續(xù)管理泥炭地、濱海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措施,以更好地借助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然力量,來扭轉氣候變化。
濕地擁有卓越的碳匯能力,是重要的“儲碳庫”和“吸碳器”,是氣候變化的“緩沖器”。專家認為,濕地類型多樣,包含了沼澤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灘和鹽沼等,它們在抵御極端天氣,緩沖、減少洪澇災害,緩解干旱,以及吸收、儲存碳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中,濕地中的沼澤地特別是泥炭地儲存了大量的碳,在有效緩解溫室效應、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國是濕地大國,濕地保護與修復成效如何,直接影響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未來。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工作,實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通過建立濕地保護政策法規(guī)制度、實施濕地保護修復工程、開展?jié)竦卣{查監(jiān)測、積極履行《濕地公約》、拓展國際合作交流和提高全社會濕地保護意識等,全面強化濕地保護管理工作。
特別是自2014年起,我國啟動了重點省份泥炭沼澤碳庫調查,對分布面積較大的內蒙古、四川等11個省份泥炭沼澤進行碳庫調查,目前已完成6個省份調查試點工作。2016年,原國家林業(yè)局制定了《林業(yè)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16—2020) 》,將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戰(zhàn)略計劃和行動,轉化為具體的保護措施,把“保持全國濕地面積不低于8億畝”納入了行動總體目標中。如今,我國已進入從“搶救性保護濕地”到“全面保護濕地”的新征程,從國家到地方,濕地保護的力度在不斷加強。
2018年10月,從《濕地公約》第十三屆締約方大會上傳來好消息,我國常熟、常德、???、東營、銀川、哈爾濱6個城市摘得了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的稱號,這張國際濕地城市名片將為濕地保護提供強勁動力。
保護濕地,從你我做起。我們要積極恢復濕地、保育濕地、合理利用濕地、不排干濕地、在濕地周邊不私搭亂建,不丟棄廢棄物。濕地是我們的未來,需要我們一起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