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 曾芳 李慧
【摘 要】非遺文化已經深入人心,植根于人民的血液里,無論我們走在大街小巷,還是漫步在鄉(xiāng)間小道上,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傳承民族文化。讓我們一起去,打撈文化遺產碎片,挖掘民族文藝瑰寶,整理民族文化精髓,傳播民族文化風采。無論你是從事“非遺”,還是研究“非遺”,無論你是喜歡“非遺”,還是熱愛“非遺”,我都真誠地邀請你,讓我們共同去探索非遺文化的公共性,非遺文化的公益性。
【關鍵詞】非遺文化;公共性;公益性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2-0242-01
一、非遺文化的內涵概述
非遺文化是指祖先前輩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產生的思考智慧以及情感態(tài)度表達,是在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以外追求更高級的精神需求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化。從根本而言,非物質物化遺產是各民族特色文化代表性的傳統(tǒng)文化,主要表現為民族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知識與實踐、傳統(tǒng)手工藝、口頭表達、美術書法等方面,這六個方面無一不是體現著濃厚的以文化人的禮樂思想,對中國文化歷史的發(fā)展起著積極作用。
二、非遺文化的特征
(一)公共性。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基本識別標志,具有濃厚的藝術色彩與價值理念。非遺文化是拓寬我國民族文化深度與廣度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具有顯著的公共性特征,公共是社會大眾所認可的。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論是漫步在大街小巷,還是穿梭在高樓大廈中,我們總能看見傳統(tǒng)文化的身影。傳統(tǒng)文化的受眾廣泛,且不動聲色地滲透在現實世界的各個角落,它是全人類共有的文化財富。因此,在現代文化的創(chuàng)作中,所有藝術家都能從中汲取精神文明,進行文化創(chuàng)新。例如,在某些電影的制作過程中,制作者從非遺文化中的中國功夫的提取,進行組合、創(chuàng)新,使世界人民更為深刻的了解到中國功夫的博大精深與精神魅力。
(二)公益性。非遺文化的表現形式多數取決于時代發(fā)展背景,體現人類基本一致的觀念與精神追求。由于非遺文化的種類豐富,文化認同度較高,對社會效應的影響較大,是一種無償的文化產業(yè),因此使其在一定程度有較為鮮明的公益性特征。在當代的傳統(tǒng)文化保護與發(fā)展過程中,我們經常能從傳統(tǒng)文化中挖掘新的文化價值,形成具有時代推動意義的文化瑰寶,向全世界的人們展示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文采,形成具有高度文化價值的社會效應。例如,在我國川北燈戲的保護與發(fā)揚過程中,藝術家通過多種形式的創(chuàng)新,使其在國際舞臺的表演中大放光彩,不僅激發(fā)了民族群眾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認同感,還能夠推動川北燈戲的研究與發(fā)展,形成具有熱愛“非遺”、保護“非遺”的社會效應,以此推動社會精神文明的發(fā)展。
三、非遺文化保護與發(fā)展的現狀
(一)藝術性濃厚,廣受人民群眾喜愛。在現如今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年輕一代的社會群眾對非遺文化的興趣受到了干擾,但是由于非遺文化獨特的藝術價值與文化精髓,使其在人民群眾所喜愛的文化中仍占據主要地位。比如,我國的川北大木偶是非遺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其歷史悠久且風格別具,以鮮明的人物特征與特殊的表演形式取得了老少婦孺的喜愛。即使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表達方式產生了變化,但是其內在的文化價值與蘊意依舊根植于眾多觀眾的血液中,具有無可比擬的文化認同感。
(二)表現形式豐富,創(chuàng)新機制完善。非遺文化通過極具藝術性的創(chuàng)造手法,在塑造人們的民族認同感、精神獨立上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繼承和發(fā)揚非遺文化是發(fā)展社會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的重要途徑。在當下非遺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其傳統(tǒng)文化傳播形式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漸豐富,在文化全球化的世界舞臺上獲得了眾多贊賞。
四、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fā)揚途徑
(一)立足于公共性,培養(yǎng)非遺文化的傳承人才。公共性是植根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的特征,在民族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無論是精彩紛呈的民族文化瑰寶,還是極具價值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或是形態(tài)百色的民間藝術,這些都有著共同的民族文化公共性,是當代社會人人可以從中汲取文化精髓,獲取人生進取力量的源泉。我們作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者,發(fā)揚民族文化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職責。我們必須拓寬自身對民族文化公共性的認識,積極宣揚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之處,培養(yǎng)更多的非遺文化傳承人才,為發(fā)揚與傳承民族文化提供有力的智力保障,以此從內由外全面的促進非遺文化的發(fā)展。
(二)根據非遺文化的公益性特征,與時俱進。公益性特征賦予了非遺文化既是屬于過去,也象征著未來,既代表著民族,也影響著世界。因此,我們作為非遺文化的受益者,必須對非遺文化懷有無限的熱愛之心,竭盡全力的打撈非遺文化,深入挖掘其優(yōu)秀內涵,了解中華民族祖先尊親敬祖、智慧善良、勇敢勤勞等優(yōu)秀美德,將其發(fā)揚光大,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豪心。
五、結語
綜上所述,公共性與公益性是非遺文化最為顯著的特征,在繼承和發(fā)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發(fā)揮著提高社會群眾文化認同感、展現民族文化風采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繼承和發(fā)揚非遺文化的過程中,我們要共同探索非遺文化的公共性與公益性,兼顧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價值和時代文化要求,尋求多種途徑,挖掘民族文藝瑰寶、整理民族文化精髓、傳播民族文化風采。
參考文獻:
[1]薛夢晨.基于文化資本理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J].大眾文藝,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