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琴
初春,乍暖還寒。清晨與同事驅(qū)車前往甘南縣查哈陽農(nóng)場第一小學,拜訪“草根考古學家”——黑龍江省文化廳079號基層文物保護監(jiān)察員陸洪川。21年來,陸洪川以癡迷的態(tài)度,將全部業(yè)余時間,用于野外考察、考古研究。發(fā)現(xiàn)第四季猛犸象、披手犀化石遺骸及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活動遺留物品2000余件。這一發(fā)現(xiàn),驚動了國家中科院。2019年6月,將組成專家團,到黃蒿溝實地進行考古勘察。他還創(chuàng)辦了全國首家鄉(xiāng)村小學“荒原科普館”,成功舉辦“北大荒黃蒿溝史前動物群化石遺址標本特色展”,填補了北大荒黃蒿溝史前文化遺存空白。
驅(qū)車行至查哈陽農(nóng)場加油站,一名面帶微笑,身著短身夾克的中年男子早已等候在那里。他,就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陸洪川。1968年,陸洪川出生于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甘南縣,他的家就在被稱作黃蒿溝的嫩江支流下游。父親陸振山參加過抗美援朝戰(zhàn)役,育有9個子女,35歲時生下了陸洪川。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打小陸洪川就非常懂事。陸洪川小時候,河床上大大小小的骨頭隨處可見。在沒有任何玩具的童年,河床上撿來的一塊骨頭,幾枚石子,也能讓他和伙伴們玩上大半天。長大后,對一些特別的骨頭,他也會收藏起來賞玩。而真正讓陸洪川對這些骨頭“化石”感興趣,進而揀拾研究的,卻是他的岳父。
1986年陸洪川應征入伍,復員后被分到查哈陽農(nóng)場第一小學,成為了一名體育老師。一晃,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在朋友的撮合下,他與同在一所學校工作的美麗女孩孫桂杰確立了戀愛關系。
孫桂杰的父親是查哈陽農(nóng)場的一名電工,業(yè)余時間喜歡打魚,也是當?shù)赜忻牟遏~能手。他不時會在黃蒿溝附近水域打撈出一些生物骨骼和一些動物化石,用自行車馱回來,供全連隊人參觀欣賞。為贏得準岳父的歡心,陸洪川經(jīng)常陪同老人外出打魚。一天,準岳父打魚歸來,帶回兩塊足有五六十厘米的大個骨頭,而且骨頭表面呈現(xiàn)暗紅色。聞訊而來的街坊鄰居,擠滿了一屋子。大家七嘴八舌議論:這到底是什么骨頭呢?老爺子很肯定地說,這就是遠古時期的化石,據(jù)說咱們這塊兒很早就有人類居住過。一來二去,陸洪川對這些原始生物化石產(chǎn)生了好奇。準岳父也越來越喜歡這個愛問問題、喜歡動腦筋的年輕人。一次兩人拉家常時,準岳父對陸洪川說:“這些東西,咱們黃蒿溝附近有的是,特別是在枯水期,象牙、牛角都會發(fā)現(xiàn)很多?!?/p>
從此,業(yè)余時間,陸洪川沒事兒就到黃蒿溝周邊尋找古生物化石,執(zhí)著且專注。
不久,陸洪川和孫桂杰走進了婚姻殿堂。兩個人同在一所學校,每天同進同出,很是恩愛。為支持陸洪川,妻子還省吃儉用為他訂購考古書籍和報刊。一年后,兒子出生了,孫桂杰憧憬著一家三口的美好生活。可就在兒子剛能離手時,一到休息日,丈夫就沒有了蹤影,好像對那些撿來的“化石寶貝”比她和兒子還上心。她吵過,鬧過,這邊答應得好好的,可回頭又騎車去了野外。一年夏天,正值星期日,3歲的兒子忽然發(fā)起了高燒,一大早,陸洪川又沒了影兒,孫桂杰一個人抱著兒子去打點滴,折騰了一上午,眼看著就要下雨了,回到家哄睡了孩子,煮好面條。窗外,瓢潑大雨已傾盆而下,孫桂杰又是擔心又是生氣,又聯(lián)系不上他,只能是干著急。直到傍晚,滿腳泥濘,渾身濕透的陸洪川才馱著個破絲袋子走進當院兒。孫桂杰第一次對著丈夫吼:“你還知道回來呀,睡在野甸子上得了!”為這事兒,連著一周孫桂杰也沒給丈夫一個笑臉。那段時間,陸洪川很少外出,貓在家里鉆研考古書籍,學習考古專業(yè)知識。后來,妻子才從陸洪川口中得知,那天下大雨,他掉到了水泡子里,差點兒命喪河堤。好在軍人出身的他反應迅速,才化險為夷。
很快,時間到了1998年,一場百年不遇的洪水席卷黃蒿溝流域。洪水退去,黃蒿溝下游出現(xiàn)了大量原始化石。這一年,陸洪川撿回了幾百件古動物化石和上千件古人類遺存。面對越堆越多的物件,怎樣求證這些化石和石器呢?有人給他出了個主意,何不按著考古期刊的地址,分類郵寄樣品呢。這讓陸洪川茅塞頓開,著手開始給全國各地考古期刊郵寄樣品。功夫不負有心人,2002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給陸洪川帶來了好消息:他所郵寄的樣品經(jīng)考證,都是距今一萬多年前的猛犸象、披毛犀動物群化石的腿骨、臼齒,以及東北野牛、野鹿、野驢多種動物骨骼。還有帶著古人類生活印記和符號的石杵、石斧等。得到認證的陸洪川像打了一針強心劑,對荒原考古更增添了無窮信心:他相信北大荒絕對不荒。
在查哈陽農(nóng)場第一小學,陸洪川是一位體育老師,在周邊人的印象中,他又是一個“考古”狂人。2011年,學校要開設“第二課堂”,校領導將目光投到了陸洪川身上:學校出兩間教室,給你的收藏一個展示的空間,又可以豐富學生們的第二課堂,陸老師,你看這個創(chuàng)意怎么樣?好,當然好了!于是“小小達爾文”科普館應運而生。隨著科普板塊和藏品的增多,陸洪川又編寫了科普教材,創(chuàng)辦全國首家鄉(xiāng)村小學“荒緣科普館”,成為了他的下一階段的目標。他把自己20余載考古成果傾囊而出,將科普教育根植于鄉(xiāng)村小學,默默踐行著這份與生俱來的神圣使命。他的最大心愿是,要讓北大荒的孩子們,也能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樣,享受到科普教育的雨露恩澤,不出校門就能感知到家鄉(xiāng)的歷史文化變遷。他的這一舉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與肯定。
從2013年起,黑龍江省文博專家,年近八旬高齡的魏正一老師,就先后三次來黃蒿溝上游太平湖水庫周邊,考察古人類活動遺址,指導“荒緣科普館”建設。幾年來,小小達爾文“荒緣科普館”引導校內(nèi)外觀眾三千多人次,成功為黑龍江農(nóng)墾電視臺錄制科普專題片《猛犸象化石》。通過觀看講解,不僅培養(yǎng)了鄉(xiāng)村學生從小熱愛家鄉(xiāng),崇尚科學的濃厚興趣,而且讓更多的人了解了當?shù)氐氖非拔幕?/p>
當一件件“活生生”的第四紀古動物化石標本和古人類文化遺存,真實地展陳在查哈陽農(nóng)場第一小學“荒緣科普館”陳列室內(nèi),前來參觀的嘉賓無不驚嘆于陸洪川的辛勤付出,更為北大荒地區(qū)能有如此悠遠的人文歷史和史前文明感到震驚。在這間不足100平方米的“荒緣科普館”科普展室里,陳列著數(shù)以千計的第四紀絕滅物種猛犸象、披毛犀動物群化石標本以及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活動遺留物品,真實再現(xiàn)了東北遠古獵人追趕大型猛獸、行進北大荒開疆辟壤、堅守荒原的感人畫卷。
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愛好,提升到能為民族、為社會做點什么的時候,所有的付出和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陸洪川如是說。黃蒿溝位于大興安嶺東坡的甘南縣境內(nèi),屬嫩江河谷上緣二級小支流,全長100公里,始建于1941年日本開拓團入植查哈陽時期,原名為“黃蒿溝貯水池”,現(xiàn)更名為“太平湖水庫”。多年來,陸洪川通過揀拾古人類化石和使用石器考證:一萬年以前,有遠古人類在此生存。
由于考古成就斐然,2011年陸洪川被黑龍江省文化廳,聘為079號基層文物保護監(jiān)察員,主要承擔齊齊哈爾市甘南縣東部地區(qū)“金長城”界域勘察與文化遺址日??醋o與保衛(wèi),以及北大荒黃蒿溝史前動物群化石與古人類文化遺存發(fā)現(xiàn)地點的日常管護。2013年暑假,陸洪川驚喜地接到邀請他參加全國第一次文物普查員工作會議通知,激動得徹夜難眠:自己一個北大荒土生土長的鄉(xiāng)下孩子,有幸成為全國首批文物普查員,是多么大的榮譽啊!多年來,在荒原上追夢的一幕幕場景像過電影似的在眼前閃現(xiàn),所有癡迷的堅持,以及別人眼中的“癲瘋”都是值得的!人們知道了北大荒有一個“象牙塔”之外的尋夢人,陸洪川被業(yè)內(nèi)人士稱為“草根考古學家”。以他的事跡為藍本創(chuàng)作的紀實專題《草根考古學家——陸洪川》,獲得共青團黑龍江省文化工程建設項目“優(yōu)秀專題片展播”評選一等獎。
2016年,黑龍江省大慶市舉辦了一個全國性的考古學術年會,在魏正一老先生力薦下,陸洪川應邀參加。他隨身帶去的十余件寶貝,經(jīng)專家鑒定,都是具有一萬年之久的舊石器時代物品。
2017年5月24日,北大荒黃蒿溝野外遺址首次迎來了中國科學院邢松、王元、關瑩三位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專家。他們從北京抵達齊齊哈爾,轉(zhuǎn)租一輛商務車,進駐荒原遺址。
陸洪川非常珍惜與中科院專家一起踏查遺址的機會,虛心向?qū)<覀冋埥虒W習。為方便出行,家人還特意為他購買了小轎車。2019年6月,黃蒿溝還將迎來中科院專家團的實地勘察。
伴隨著我國專業(yè)考古工作者的探尋腳步,北大荒黃蒿溝古人類文化遺址將不再“藏在深閣人不識”,定會揭開新的面紗,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成為文化旅游探尋之旅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