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祖遠(yuǎn)
步出特拉維夫機場已過凌晨,夜幕中的特拉維夫顯得華麗而低調(diào)。沿著蔚藍(lán)的地中海海岸線開始了以色列先民的圣地探索,在2000多年前的凱撒利亞廢墟中佇留,遙想羅馬盛世競技場上黃塵滾滾人獸廝殺,孤立海上的古羅馬宮殿遺址依舊雄偉。在歷史的長河中,桑田成滄海,中外皆然。
天使報喜堂
位于拿撒勒的天使報喜堂,是天使告知瑪利亞懷孕消息的地方,這座1969年重建在舊址上的教堂,相傳中央位置就是瑪利亞當(dāng)時居住的巖洞。教堂兩側(cè)墻壁上鑲嵌了世界各地教會贈送的巨幅壁畫,大多以圣母圣子為主題,多尊栩栩如生的圣母雕像散發(fā)著慈母光輝。
在參訪的眾多教堂中,天使報喜堂的莊嚴(yán)氛圍最觸動人心,真正體會圣靈充滿福杯滿溢。當(dāng)我心懷虔敬觸摸圣母左手時,似乎真實感受到掌心的柔軟和溫度,對一個非教徒而言確是不可思議的經(jīng)歷。
加利利海以北的塔布加教堂是圣經(jīng)故事“五餅二魚”的發(fā)祥地,教堂祭祀臺前保留了源自5世紀(jì)的馬賽克圖案,樸拙的構(gòu)圖成了基督教徒信奉的耶穌恩典,前院保留了傳說中的烙餅石爐,大太陽下彷彿仍飄散著五張餅的余香。
充滿神跡奇事的加利利海是耶穌生活和圣經(jīng)故事的核心,這里訴說著耶穌行走水面的神跡,也是彼得“得人如得魚”之處。雖名為海,實則為約旦河灌入的淡水湖,它是以色列大部分地區(qū)的主要水源,親臨加利利水域一定要品嘗彼得魚,在圣彼得餐廳享用彼得魚、大麥餅午餐,美食和圣地神跡相得益彰,益增光彩。
加利利海的日出是旅人的夢想,凌晨5點摸黑守在湖畔,瞪大雙眼捕捉第一線曙光。萬籟俱寂中遠(yuǎn)山突然出現(xiàn)了金黃色鑲邊,眨眼瞬間彈跳出有如蛋黃的日出,加上一只偶爾路過的飛鳥,成就了一張絕美作品。
清晨前往約旦河受洗處雅羅提洗禮場,園內(nèi)石墻上刻有各種文字的經(jīng)文,記錄著耶穌受洗和圣靈降臨,來自世界各地的教徒在此接受圣水的洗禮,下水前必須穿著白袍,由施洗者扶腰把受洗人頭臉浸入水中片刻完成儀式,此處河水清澈、林木茂密,徜徉其間內(nèi)心自然祥和平靜。
位于地中海和死海之間的耶路撒冷是全球宗教重鎮(zhèn),也是國際政治核心。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圣地。昔日圣殿的唯一遺跡西墻又名哭墻,被猶太教徒視為至高圣地,白色的石墻布滿了歷史的哀愁與民族的苦難,石縫中塞滿了祈禱紙條,每三個月清除一次并掩埋處理。
塞有禱告紙條的石墻
信徒在祈禱
撫摸耶穌手扶凹痕
與其和人群擠在哭墻前默禱,不如預(yù)約導(dǎo)覽進入西墻地道,一個半小時的穿越歷史之旅,帶人走進耶路撒冷500~2000年前的城市,這條穿過西墻和穆斯林廣場之間485米的地下隧道,讓人真正見識到圣殿山的偉大,重達570噸的“西墻石”是古圣殿的地基,在昏黯窄長的地道里有一角落是婦女祈禱處,傳說此處距離古以色列的民族圣物“約柜”最近。
重見天日時已近苦路,苦路位于耶路撒冷老城,長約1千米,起點是穆斯林區(qū)的獅門,經(jīng)過猶太區(qū)、穆斯林區(qū)、基督教區(qū)與亞美尼亞區(qū),終點即為圣墓教堂。耶穌當(dāng)年扛著沉重的十字架,走過這條路赴死,一路上他停留了14次,謂之苦路14站。耶穌在第3、7、9站跌倒,第4站遇見圣母瑪利亞,圣母哀痛昏迷;第12站被釘上十字架,13站取下尸身涂油裹布,14站圣墓教堂安葬。在第6站處有一方中間凹痕的石塊,據(jù)說是耶穌歇腳時的手扶遺跡,伸出右手覆蓋其上,設(shè)身處地察其心,感同身受回到2000年前的痛楚與嘆息。在第13站泛紅的石板上浸潤著玫瑰精油,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徒虔誠地跪在臺前,拿出手帕在大理石上擦拭,把沾過油膏的物品敬為供奉圣物。
在耶路撒冷有世界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猶太大屠殺紀(jì)念館”,是此行最沉痛的回憶。紀(jì)念館包含數(shù)個博物館,完整保存了二戰(zhàn)期間德國納粹屠殺600萬猶太人的檔案資料,包括個人見證、歷史文物、電影、照片等,讓人觸目驚心,歷史的傷痕,值得人們深思。
馬撒大廢墟
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馬撒大距耶路撒冷2小時車程,鄰近死海,是以色列民族的精神堡壘,搭乘纜車上山也可沿著蛇徑爬坡。從約427千米高的山頂向東俯視,灰藍(lán)的死海盡收眼底,西邊則是一望無際的沙漠曠野;馬撒大山頂仍留有當(dāng)年希律王設(shè)計的北宮、營房、碉堡等遺跡,其中供水系統(tǒng)的設(shè)計最令人稱奇。
馬撒大是以色列少數(shù)和圣經(jīng)故事無關(guān)的景點,卻是到耶路撒冷必造訪的古跡,由于馬撒大的悲壯故事,配合死海附近毫無生氣的地貌,以色列先民能在如此干旱的貧瘠之地頑強生存,猶太精神令人崇敬。
一路沿著馬撒大的景色,來到位于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恒·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伯利恒圣誕教堂,其建筑古樸,位于耶穌誕生馬槽原址,信徒必須低頭彎腰通過“謙卑之門”進入教堂。地下室中名為“耶穌誕生地”的云石臺面崁有一顆14角銀星,拉丁文寫著“此為圣母誕下耶穌基督之地”,當(dāng)手觸碰中心圓洞時一股涼氣由地底升起,感覺奇妙無比。
在馬撒大的山頂可以清晰地看見死海,死海位于以色列、約旦和巴勒斯坦交界,是世界上地勢最低的內(nèi)陸鹽湖,低于海平面420米,湖水鹽度極高,一般海水含鹽量3.5%,死海含鹽量高達23%至30%,任何人漂浮水面看書輕而易舉,含有豐富礦物質(zhì)的死海泥是護膚圣品,效法埃及艷后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全身裹上黑泥作美容SPA,狀似悠哉的神情忍受著43攝氏度的高溫,曬傷的肌膚泡在鹽水中的刺痛,一生體驗一次足矣。
揮別了耶路撒冷的酷熱,背著行囊北上特拉維夫,游興絲毫未減,倦鳥終須歸巢。此次以宗教朝圣始,以歷史溯源終的圣地之行是一次身、心平衡的全方位旅游,令人滿載而歸卻意猶未盡,不覺想起麥克阿瑟將軍的名言:I shall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