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丙厚
(南陽市南石醫(yī)院燒傷整形科,河南 南陽,473065)
在日常生活中,因手與前臂經(jīng)常暴露在外,因此在意外情況發(fā)生時容易受到傷害。手及前臂發(fā)生燒傷后可形成瘢痕組織,不僅影響患者外在形象,嚴重時還會發(fā)生手及前臂功能障礙,嚴重影響其生活質(zhì)量。目前植皮修復手術通過將自身其他部位的皮瓣移植至燒傷瘢痕位置,可有效修復患者瘢痕組織,降低手及前臂功能障礙風險[1]。但有報道指出,手及前臂燒傷患者選取的皮瓣位置不同,其獲得修復效果也不盡相同[2]。本研究選取股前外側(cè)及腹股溝皮瓣對手及前臂皮膚燒傷瘢痕患者進行修復治療,觀察臨床治療效果,以期能為手及前臂皮膚燒傷瘢痕患者的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收治手及前臂皮膚燒傷瘢痕患者86例。瘢痕等級為Ⅰ~Ⅱ級,排除伴有代謝性疾病及瘢痕體質(zhì)者。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21~57歲,平均年齡(38.85±5.83)歲;受傷時間2~12個月,平均(6.94±1.72)個月;受傷原因:電燒傷13例,熱燒傷18例,化學燒傷12例;需修復部位:手指及手背19例,手掌10例,腕部8例,前臂中下段6例。對照組男27例,女16例,年齡22~58歲,平均年齡(40.03±6.01)歲;受傷時間3~13個月,平均(7.14±1.83)個月;受傷原因:電燒傷12例,熱燒傷19例,化學燒傷12例;需修復部位:手指及手背18例,手掌11例,腕部9例,前臂中下段5例。比較兩組臨床基礎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協(xié)會審批通過。
兩組均局部侵潤麻醉,清除活性較差及壞死組織,切除瘢痕皮膚,清除多余肉芽組織,在炎癥反應得到控制后,松解、修復粘連肌腱,測量皮膚缺損情況。(1)觀察組實施腹股溝皮瓣修復術治療,選取同側(cè)腹股溝皮瓣蒂部軸點,在韌帶中點下方2.5cm股動脈搏動位置與髂前上棘定點位置做一連線,并向髂嵴延長,此線即為皮瓣軸心線,取皮瓣時,下緣可距軸線10cm,上緣可距軸線5cm。依據(jù)患者燒傷皮膚瘢痕位置、大小、形態(tài)等切取相似皮瓣組織。切取時首先將皮瓣的兩側(cè)緣及上緣切開,直至腹外斜肌腱膜淺層,在臀中肌筋膜及腹外斜肌筋膜表面離斷皮瓣。將皮瓣與受損區(qū)域縫合,包扎完成手術。(2)對照組采用股前外側(cè)皮瓣修復術治療,依照患者受區(qū)皮膚缺損情況,選取帶有旋股外側(cè)動脈降支血管及穿支血管的皮瓣,將皮瓣與皮膚燒傷區(qū)域貼合縫合,包扎完成手術。術后兩組均用寬膠帶及繃帶將上肢固定在同側(cè)身體軀干上方,術后2周拆線,3周進行皮瓣血運阻斷實驗,受損區(qū)無顏色改變后方可斷蒂,斷蒂后再固定4~5周。
(1)統(tǒng)計對比兩組皮瓣感染、皮瓣存活等治療效果;(2)統(tǒng)計對比兩組皮瓣斷蒂時間。(3)術前、術后6個月采用溫哥華瘢痕評定量表 (Vancouverscarscale,VSS)[3-4]從柔韌度、色澤、血管分布、厚度等方面評估兩組瘢痕修復情況,0~15分,分數(shù)越低說明瘢痕越嚴重。并采用上肢功能指數(shù)(Upper extremity functional index,UEFI)[5-6]從社會功能、上肢活動能力等方面評估兩組上肢功能,共20個項目,每項0~4分,總分0~80分,分值越高,代表上肢功能越好。
應用SPSS21.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用n(%)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false±s)表示,t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皮瓣存活42例,皮瓣感染2例,對照組皮瓣存活34例,皮瓣感染13例,觀察組皮瓣存活率為97.67%,較對照組79.07%高,且皮瓣感染發(fā)生率為4.65%,較對照組30.23%低(P<0.05)。
觀察組皮瓣斷蒂時間為(21.35±4.58)d,對照組為(27.53±5.17)d,觀察組皮瓣斷蒂時間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867,P=0.000)。
術前兩組VSS、UEFI量表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VSS、UEFI量表評分較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VSS、UEFI量表評分變化(± s,分)
表2 兩組VSS、UEFI量表評分變化(± s,分)
組別 例數(shù) VSS UEFI術前 術后6個月 術前 術后6個月觀察組 43 5.84±2.12 13.83±1.52 48.47±4.35 71.84±5.12對照組 43 6.07±2.24 12.04±1.74 50.53±5.17 64.07±6.17 χ 2 0.489 5.080 1.999 6.355 P 0.626 0.000 0.049 0.000
手及前臂是人體重要組成部分,手部分布較多血管、肌腱及與大腦相連的神經(jīng),因此可完成抓、持、捏、握等復雜、精細動作,而前臂是肘與腕相連部位,皮下筋膜、結(jié)締組織豐富,當其燒傷形成瘢痕組織后,可嚴重影響患者外在形體美及手臂部功能,因此對于手及前臂燒傷患者來說,選取安全有效的皮膚瘢痕修復措施具有重要意義[7-9]。
皮瓣修復手術中的皮瓣是由一定血液供應的皮膚及附著皮下脂肪組織構成,抗感染能力較強,可封閉手及前臂損傷部位,減少細菌毒素的入侵及吸收,降低皮瓣感染風險[10-12]。同時皮瓣修復可緩解患者筋膜室內(nèi)壓力,降低肌肉組織壞死風險,減少感染、粘連、關節(jié)僵硬等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對關節(jié)、肌腱損傷修復效果較好[13]。陳德明等[14]研究指出,將皮瓣修復術應用于手外傷軟組織缺損患者,與傳統(tǒng)術式相比,可明顯改善手關節(jié)活動度,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但皮瓣的來源對治療效果也有一定影響,腹股溝位置較為隱匿,自股動脈起始點至髂骨翼部位均可切取,取皮面積廣,可完全滿足手及前臂缺損修復的需要。此外腹股溝解剖結(jié)構清晰,皮瓣容易分離,且含有旋髂淺動脈及伴行靜脈,因此皮瓣血運豐富,當新的血運關系尚未建立前,供區(qū)血運可暫有蒂部提供,病促使皮瓣與受區(qū)縫合面之間建立有效血運關系,皮瓣活性更強,故成活率更高,斷蒂時間更短。袁兆能[15]研究報道指出,腹股溝皮瓣移植術可快速修復上肢深度燒傷患者創(chuàng)傷部位神經(jīng)、血管及肌腱,減輕患者疼痛程度,尤其適合于手、腕等深度燒傷創(chuàng)面的修復整形。本研究結(jié)果可知,觀察組皮瓣成活率較對照組高,皮瓣斷蒂時間較對照組短,皮瓣感染率較對照組低(P<0.05),提示腹股溝皮瓣修復術應用于手及前臂皮膚燒傷瘢痕患者,可降低皮瓣感染風險,縮短斷蒂時間,提高皮瓣成活率。本研究還對患者治療后的瘢痕及上肢功能情況進行了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術后6個月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VSS、UEFI量表評分較高(P<0.05),說明腹股溝皮瓣修復術應用于手及前臂皮膚燒傷瘢痕患者,可促使瘢痕好轉(zhuǎn),改善上肢功能。但腹股溝皮瓣修復術雖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皮瓣成活率高,但皮瓣略顯臃腫,而股前外側(cè)皮瓣修復手術雖操作復雜,且皮瓣容易發(fā)生感染,成活率相對較低,但術后美觀程度略高。因此在臨床實際操作時,應根據(jù)患者需求及實際情況實施手術,通常來說,對于手背及前臂美觀程度較高者,可酌情選用股前外側(cè)皮瓣進行修復,對于美觀度要求不高者,應盡量選用腹股溝皮瓣進行修復。通過本研究,筆者認為在腹股溝皮瓣修復術時應注意以下方面:(1)在取皮時,可先預定為游離皮瓣的方式進行移植,隨后可根據(jù)動脈管徑的實際情況進行處理;(2)對于直徑較粗的動脈血管,可將其與受區(qū)相同的血管吻合,對于直徑較小的血管,可適當切取0.5~1.0cm的股動脈盤,隨后將其與同受區(qū)血管實施盤吻合。
綜上,腹股溝皮瓣修復術應用于手及前臂皮膚燒傷瘢痕患者,可降低皮瓣感染風險,縮短斷蒂時間,提高皮瓣成活率及上肢功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