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美琳
專家指導/遼寧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思寧
張阿姨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大齡未嫁,與張阿姨一起生活,小女兒已出嫁兩年,現在外孫已經滿周歲了。最近,小女兒與婆婆因為一些瑣事發(fā)生爭吵,抱著孩子回了娘家,一直向張阿姨哭訴其婆婆如何不好,如何不把兒媳婦當人看。張阿姨也不管青紅皂白,看著小女兒委屈就跟著小女兒一起罵其婆婆。本來婆媳雙方只爭執(zhí)了幾句,但張阿姨加入其中,“戰(zhàn)火”愈演愈烈。
此時,張阿姨的大女兒看不過去了,認為母親不知道前因后果就一味順著妹妹說話,只會激化矛盾,不能解決問題,但張阿姨根本聽不進去。就在雙方老人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在外地工作的女婿放下工作趕了回來,雙方都在向他訴說對方的不是,一邊是自己的媽媽,一邊是媳婦兒和岳母,究竟該替誰說話呢?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好多事情很難說誰對誰錯。案例中,張阿姨的做法到底對不對?勸架應該怎么勸呢?
遼寧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思寧指出,勸架并非人人都能勸,有時勸架不當,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可能激化矛盾。就張阿姨來說,她的做法激化了女兒與婆婆之間的矛盾,這不僅沒有很好地給女兒減壓,反而增加了麻煩。另外,親家再不對,張阿姨也不應當親自上陣,這樣會很難收場。勸架不能一味順從,雖然順從可以讓對方更信任你、依賴你,從而提高自己的地位,但是一味地順從,只會讓對方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從而無法理性地去反思,使吵架雙方的關系陷入僵局。案例中,張阿姨一味地順從小女兒,甚至替小女兒出面,不論事實上婆婆有無錯誤,小女兒都會覺得自己有靠山了,自己沒錯,對婆婆更加有氣,增加和好難度,也破壞了家庭關系。
勸架更應是勸導,張阿姨作為長輩應該替小女兒分析自己的不足,從多方面去分析進行滅火。凡事都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吵架雙方一定是都有問題。所以,在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后再進行勸導,客觀地梳理小女兒在吵架過程中情緒爆發(fā)的原因,這會有利于加速小女兒和婆婆的和好。在找到女兒的問題之后,緊接著就要和親家溝通,站在親家的角度去勸導,多表達理解之意。這樣做,即使親家對張阿姨的小女兒有多大意見,也不會揪著不放,畢竟被人理解了,心里也就舒坦了。
其實,張阿姨小女兒和婆婆之間的糾紛,無外乎是生活習慣不同或認知不同,如老人習慣早睡早起,年輕人習慣晚睡晚起;老人認為買菜做飯省錢健康,年輕人認為點外賣方便……很多爭吵都是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找到矛盾的根本癥結,雙方多從對方角度去思考,爭吵自然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