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念兵 張 博 韓興博
(1.寧波市港航管理局,寧波 315040;2.河南交通運輸廳洛陽管理處,洛陽 471000;3.長安大學隧道工程安全研究所,西安710064)
有關臺灣海峽海底隧道項目的提出已有近20年,但其除了將涉及到眾多政治、社會、經濟、軍事等問題外,一系列諸如選址、地質、水文、海洋、地震、結構、施工、通風、防災、救援、管理等技術問題的復雜程度也是前所未見。其中隧道的通風方案,對隧道的結構斷面形式、建設成本、服務水平和安全管理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文在文獻[1]的基礎上,以北線平潭-新竹線為背景,進一步探討臺灣海峽隧道高速列車穿越隧道時的通風方案,并提出臺灣海峽海底隧道防災救災的基本思路[2]。
根據已經探測到的平潭島與新竹之間的海底狀況,最大水深位于東部,約80m,見圖1。借鑒國外跨海隧道工程的經驗,確定臺灣海峽海底隧道巖石覆蓋層厚度為50m。根據文獻[1],考慮到海峽隧道內列車的行車速度、地質條件、巖石覆蓋層厚度與坡度的要求,推薦臺灣海峽隧道縱斷面如圖1,隧道長度約為137km。
參考國內外已有海底隧道的研究成果[5],臺灣海峽隧道可采用雙洞單線+服務隧道的模式,兩條主隧道的間距為40m,服務隧道主隧道之間的距離為20m。主隧道內徑為9.8m,服務隧道內徑為5m。主隧道與服務隧道之間,每隔420m(根據地質條件,可在 375~500m之間取值)采用聯絡通道連接,聯絡通道的內徑為3.5m。另外,每隔250m作一條內徑為2.5m的壓力緩沖通道,連接兩條主隧道,用以降低列車運行時所產生的氣動阻力。如圖2所示。具體設計參數見表1。
圖1 臺灣海峽海底隧道縱斷面圖[3,4]
圖2 臺灣海峽海底隧道橫斷面圖
表1 臺灣海峽海底隧道橫斷面設計參數
3.1.1 臺灣海峽隧道客流量預測
(1)臺灣海峽隧道客流量預測
已有的統(tǒng)計資料顯示,2002~2012年,臺灣同胞到大陸的人數平均增長率為3.847%,2011年臺灣居民赴大陸526萬人次,大陸居民赴臺184萬人次,全年兩岸人員往來的總量約710萬人次。2012年臺灣居民來大陸534萬人次,大陸居民赴臺263萬人次,全年兩岸人員往來的總量接近800萬人次[6]。用2002年至2012年的臺灣同胞到大陸的人數平均增長率,預測20年后(2034年)大陸與臺灣人員往來總數約為10700萬人,按1.1億人次計算。假設50%的旅客乘船或飛機來往臺灣,另50%的旅客通過海峽隧道往返于臺灣,則隧道年客流量為約為1.1億人次,每天客流量約為30萬人次。
(2)列車型號的選擇
穿越臺灣海峽隧道的列車,可采用目前京滬高鐵的CRH2A系列列車。該列車全車定員1043人,共16節(jié)車廂,列車長度約為401.4m。假設臺灣海峽隧道的早班車時間為6:00,晚班車為22:00。在此段時間內,列車主要以運送旅客為主。其余時間,以運送貨物為主。隧道通風量計算,以滿足運送旅客的需風量為準。
臺灣海峽隧道每天客流量約為30萬人次,每列車定員按1000人計算,則每天來往臺灣海峽隧道的列車數為300列,即每天單向發(fā)車150列,單向列車發(fā)車的時間間隔計算如式(1),其大于《高速鐵路設計規(guī)范(試行)》[7]中規(guī)定的:最小行車間距宜采用3~4min。
目前,英法海峽隧道列車的速度為160km/h,日本北海道新干線通過青函隧道時的時速為200km/h。為了安全期間,臺灣海峽隧道列車速度初步定為160km/h。則每列車在隧道內的運行時間計算為:
這樣在隧道內同一方向能夠容納8輛列車,雙向最多容納16輛列車??紤]雙向對開列車同時進入隧道,則有16列車在51.4-6.4=45(min)內同在隧道中,在這45min內需要為16列車中約16000人供給新鮮空氣。參照英法海峽隧道,平均每人所需新鮮空氣為 ,則臺灣海峽隧道的總需風量為:
考慮到節(jié)假日,客流量更大,隧道內最小行車時間間距取5min,則在57.3min內隧道內最多有22列車。此時,隧道的總需風量為:
再加上20%的富余量,則正常運營情況下,臺灣海峽隧道系統(tǒng)的需風量取190m3/s。
3.1.2 緊急工況下需風量
在某種情況下(非火災情況),列車不得已停留在隧道內,為了保證列車內人員正常呼吸,必須通過聯絡通道為主隧道提供足夠的新鮮空氣。已知每列車的長度約為400m,聯絡通道之間的距離為420m,則列車所在位置的三個聯絡通道可向列車每小時需提供26000m3的新鮮空氣,平均每個聯絡通道的通風量為2.4m3/s。
考慮極端最不利情,即當兩條主隧道完全阻塞的情況,此時隧道通風系統(tǒng)需要通過橫向聯絡通道,向主隧道內提供足夠的新鮮空氣,滿足所有旅客呼吸的要求。則隧道內約320個聯絡通道的總需風量為:
臺灣海峽海底隧道通風初步設計為4豎井方案,如圖3所示,即在平潭島與新竹處的陸地上分別建一座通風豎井;在海峽中間建兩座人工島,在人工島上建造通風豎井,井的高度設計高出海平面30m。各個豎井具體初步設計參數如表2所示。
臺灣海峽隧道的通風基本方式為分段半橫向,如圖4所示。在正常運營情況下,兩個交通隧道所需的新鮮空氣,通過通風豎井提供給中間的服務通道,再由服務隧道與交通隧道的通風聯絡管道送入交通隧道。為了保障服務隧道的衛(wèi)生條件,服務隧道內的氣壓高出主隧道內氣壓30Pa[5]。
為了不使中間服務通道的縱向風速大于8m/s,1#通風豎井的送風井為左線隧道第二段的40km直接輸送部分新鮮空氣;4#通風豎井的送風井為右線隧道第二段的35km直接輸送部分新鮮空氣。兩個交通隧道中污染空氣,除了由列車帶出洞外的少量外,大部分由交通隧道分段直接排到4個通風豎井的排風井中。
圖3 海峽隧道的豎井設置
表2 豎井設計參數
海底鐵路隧道的火災事故,屬一個極低概率事件,但其危害性較大,事故處理也較為困難。臺灣海峽海底隧道列車火災事故的處理原則是:當列車在隧道內發(fā)生火災時,凡能繼續(xù)運行時,均應“先將列車拉出洞外或停留在最近的海底車站,再進行列車脫節(jié)及火災事故處理”[8,9]。救災以救人為主,滅火為輔。
日本青函海底隧道內的防災“待車點”,在隧道的防災救援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0]。因此,臺灣海峽海底隧道可以仿照青函隧道,在隧道設置4處為了防災救災的“海底車站”。臺灣海峽海底隧道的4個海底車站分別位于豎井下部,如圖5,海底車站的基本結構如圖6、7所示,車站主要包括:
(1)車站站臺
臺灣海峽海底隧道的列車長約為400m,因此海底車站長度取500m。
(2)下車站臺
為了乘客安全地從列車上下來,在海底車站行車方向的右側,設置下車站臺,站臺高度與列車底面平齊。
(3)逃生通道
圖4 正常運營通風氣流組織示意圖
圖5 海底車站布置示意圖
圖6 海底車站基本結構平面示意圖
圖7 海底車站基本結構示意圖
在主隧道內靠行車方向的右側,每隔40m設一個與服務隧道連接的逃生通道(共12個逃生通道),以便火災時,旅客從發(fā)生火災的主隧道逃到服務隧道,等待救援。逃生通道橫斷面長3.5m,高2m。
(4)應急照明及其指示設備
逃生通道附近設置逃生指示標志和逃生用的照明設備,應急照明設備應能夠保證照明時間不低于2h。
(5)電視攝像設備
為了使防災救援中心能夠及時、準確地了解海底車站內火災情況和人員逃生的情況,需要在海底車站內和逃生路徑等場所設置先進的電視攝像設備。
(6)廣播系統(tǒng)
為了誘導海底車站內的乘客安全、有序地避難逃生,在海底車站內設置廣播設備。
特長鐵路隧道長度較大,列車在隧道內發(fā)生火災時,列車很難在安全時間內駛出洞外。因此,必須在隧道內實施滅火救援。特長鐵路隧道的救援模式主要有兩種:定點疏散救援和隨機停車疏散救援[8,9,11]。
4.2.1 定點疏散救援
《高速鐵路隧道主要技術標準》規(guī)定:總長大于20km的特長隧道或隧道群的防災救援方案應優(yōu)先采用“定點”模式。臺灣海峽海底隧道有4座海底車站,當列車發(fā)生火災時,應停留在離其最近的海底車站進行滅火救援工作。
(1)救災區(qū)域的劃分
列車在兩個海底車站之間發(fā)生火災后,列車是向前行駛到下一個車站,還是向后運行退到上一個車站,要根據列車兩個海底車站之間的位置來進行判定。因此,有必要計算出列車向前還是向后運行的臨界距離Lcp。按照火災列車繼續(xù)行駛15min的條件計算[8]??梢杂檬?6)~(8)求解。
其中:Lcp——列車發(fā)生火災時距離上個海底車站的距離(m);
v1——列車行駛速度(m/s),為160km/h=44.44m/s;
t1——列車以v1的速度行駛的時間(s);
a1——列車的制動時的加速度(m/s2);
t2——列車制動所用的時間(s);
v2——列車退行速度(m/s),取為15km/h=4.16m/s;
a2——列車的退行加速度(m/s2);
t3——列車從0m/s加速到v2所用的時間(s);
t4——列車以v2的速度行駛的時間(s)。
列車的制動過程可以認為是勻減速過程。在《鐵路主要技術政策》中對160km/h制動初速度的制動距離定為1400m(平直道)。本文將列車的制動和啟動加速度均取為0.7m/s2。計算得到,臨界距離 Lcp大約為 3289m,取3000m。
按照上述的計算公式,可對臺灣海峽隧道的救災區(qū)域進行劃分如表3。
表3 臺灣海峽隧道救災區(qū)間劃分
(2)火災發(fā)生后采取的救援措施
列車在隧道內發(fā)生火災后,列車內的人員在第一時間,充分利用車內的消防設施進行滅火,阻止火災發(fā)展。如果車廂內的火勢無法得到有效的控制,應將此節(jié)車廂內的乘客轉移至其他車廂。關閉車廂間的通道,防止煙霧和有毒氣體進入其他車廂。
防災管理中心根據列車所在的位置,指定列車停在最近的海底車站,阻止外面車輛繼續(xù)駛入隧道。告知列車即將靠近的海底車站里的工作人員,組織滅火救援工作。
著火的列車到達海底車站后,工作人員首先要引導旅客通過逃生通道進入服務隧道。人員完全逃離危險后,消防人員進行滅火工作。
乘客通過聯絡通道進入未發(fā)生火災的主隧道,乘坐救援車輛離開隧道。
4.2.2 隨機停車疏散救援
(1)列車在隧道內發(fā)生火災后,由于動力系統(tǒng)失效不得不在隧道內停車時,旅客在乘務員的引導下,通過最近的橫向聯絡通道進入服務隧道逃生。
(2)防災救援中心接到火災通知后,應通過遠程控制系統(tǒng)立即開啟列車附近的4個橫向聯絡通道的安全門,引導方便旅客的逃生。
(3)旅客進入服務隧道,在服務隧道內等待救援車輛。救援車輛通過未發(fā)生火災的主隧道到達火災位置,乘客通過另一側的橫向聯絡通道進入未發(fā)生火災的主隧道,乘坐救援車輛離開隧道。
(4)救援人員應盡快趕到火災現場進行滅火救援工作。
臺灣海峽海底隧道作為一項世界級的特大型工程建設項目,僅就通風和防災救災而言,所涉及的問題還很多,也非常復雜。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僅對臺灣海峽海底隧道通風的一個設計方案進行評析,并給出了相應的逃生救援基本思路。有關列車通過時隧道內的瞬變壓力、微壓波、交通風、空氣阻力的變化規(guī)律;隧道內發(fā)生火災時,隧道內煙霧、溫度與有害氣體的分布,以及隧道發(fā)生火災時通風與排煙控制措施,人員的逃生條件及救援方案,留待后續(xù)逐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