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
在很多地方,萵筍通常被叫作“萵苣”。嚴格地說,這個稱呼并不嚴謹。從植物學角度來說,萵筍當然是萵苣,但萵苣并不都是萵筍。因為萵筍只是萵苣的一個栽培變種(或品種),有時候也被稱為“莖用萵苣”。
萵苣的野生種原產(chǎn)于地中海沿岸,國內(nèi)也有,但很少見到。事實上,我們所能接觸到的萵苣都是長期人工栽培條件下的變種。人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對其進行選育,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園藝變種,這些變種的外觀差異之大,會讓人誤以為它們之間沒有任何親緣關(guān)系。
同學們小時候或許都聽過《格林童話》中萵苣公主的故事,其中提到的“萵苣”特指葉用萵苣而不是萵筍,這反映了一個事實:歐洲人喜歡吃萵苣葉子,而中國人更喜歡吃莖。萵筍是在萵苣傳入中國后培育出來的,在萵苣的原產(chǎn)地是沒有的。
生菜
比如生菜,相信很多同學壓根兒沒想過它和萵筍有什么關(guān)系,甚至憑直覺認為它可能就是一種小白菜。然而,生菜并不是小白菜,它實際上是葉用萵苣。生菜本身也擁有五花八門的外貌,最常見的生菜一般都是皺巴巴的葉子,也有不皺葉的品種。有些品種的葉片因富合花青素而呈現(xiàn)漂亮的紅色或紫色,這都是人工選育的結(jié)果。
顧名思義,生菜當然以生吃為宜,西方人尤其喜歡,但生吃還是有一定的健康風險。如果灌溉生菜的水源被人或動物的糞便污染,就有可能攜帶大腸桿菌等病菌,進而危害人體。2011年,德國發(fā)生了震驚世界的“毒黃瓜”事件,即為黃瓜被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污染,造成多人死亡,連累大片生菜菜地也被鏟除。所以,雖然生吃蔬菜可使營養(yǎng)價值少受一些損失,但其中的隱患也不容忽視,充分加熱后可保安全無憂。
油麥菜
除了生菜,還有其他的葉用萵苣。菜市場上常見的油麥菜,就是一種以嫩梢和嫩葉為主要食用部分的尖葉型葉用萵苣。油麥菜的葉子和普通的萵筍差不多,都是呈長披針形,但口感更為鮮嫩清香,具有獨特風味。
在葉用萵苣中,卷心萵苣應(yīng)該算是最獨特的了,它的葉子會彼此層層抱卷成“甘藍式葉球”,所以也叫結(jié)球生菜或球生菜。乍看和卷心菜幾乎差不多,細看就會發(fā)現(xiàn)葉子的質(zhì)地不同,拿在手里也比同體積的卷心菜輕不少。如果本來打算買卷心菜卻一不小心錯買成了卷心萵苣,說不定會更受歡迎,因為它的葉子質(zhì)地柔嫩,特別好吃。
無論是萵筍、生菜還是油麥菜,當它們到了適宜的季節(jié),都會從莖端分化出花芽,最終會展開花序,卷心萵苣也不例外。用植物學術(shù)語來說,就是“頭狀花序多數(shù)或極多數(shù),在莖枝頂端排成圓錐花序”。萵苣的花為黃色,舌狀小花約15枚,就像簡約版的蒲公英。只有這段時期,各種萵苣們才會展現(xiàn)出高度一致的外觀性狀,如同在向人們大聲宣示:它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