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新風
(陜西煤田地質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16)
根據地層巖性和富水性資料分析,研究區(qū)自上而下發(fā)育的主要含水層有:第四系全新統(tǒng)含水層(Q4),第四系薩拉烏蘇組含水層(Q3s),白堊系洛河組含水層(K1l),侏羅系直羅組(J2z)、延安組含水層(J2y)。隔水層主要有:第四系離石組隔水層、新近系保德組隔水層、侏羅系安定組隔水層,如圖1所示。
圖1 中雞南區(qū)含(隔)水層及其主要特征
研究區(qū)含水層特征:第四系全新統(tǒng)含水層(Q4),屬透水不含水層組,一般與下伏薩拉烏蘇組(Q3s)含水層構成同一含水層。薩拉烏蘇組含水層在全區(qū)大部分布,巖性以細砂和中砂為主,多與上覆地層構成了同一含水層,該含水層累計厚度為6.30~41.71 m,平均厚度為21.12 m,單位涌水量為0.07 L/(s·m),滲透系數約0.30 m/d,富水性中等,為研究區(qū)主要含水層。洛河組砂巖含水層(K1l),主要分布于研究區(qū)西部和北部,巖性以中粒砂巖為主,含水層厚度0.5~52.74 m,平均厚度21.87 m,單位涌水量為0.11 L/(s·m),滲透系數為0.11 m/d,富水性中等,為研究區(qū)主要含水層。侏羅系直羅組、延安組含水層,單位涌水量最大為0.005 2 L/(s·m),滲透系數為0.016 5 m/d,為礦井直接充水含水層。
研究區(qū)隔水層分布特征:第四系離石組隔水層在全區(qū)均有分布,巖性以亞粘土、亞砂土為主,其中夾多層古土壤層,一般厚度為3~21 m,平均厚度為10 m。新近系保德組隔水層只分布于黃土溝壑丘陵區(qū),巖性為粘土及亞粘土,一般厚度為30 m,隔水性能好。侏羅系安定組在全區(qū)分布,厚度為8.79~126.95 m,平均厚度63.95 m,巖性以泥巖、粉砂巖為主,是研究區(qū)穩(wěn)定的隔水層。
研究區(qū)煤層與含(隔)水層組合特點:煤水共生,含水層在上、煤層在下,煤層與含水層之間隔水層厚度變化大[1-5]。
根據研究區(qū)5-2煤上覆含(隔)水層的分布及厚度變化,將煤層與含(隔)水層的組合類型劃分為3類,如圖2所示。
圖2 中雞南區(qū)煤與含(隔)水層組合關系分類圖
強含水層疊加型煤-水組合,圖3為第Ⅰ類組合關系圖。其特點為:該組合區(qū)內煤層上覆主要含水層為洛河組含水層與薩拉烏蘇組含水層,它們之間隔水土層較薄,在個別鉆孔缺失,導致兩含水層疊加,形成富水性強的含水層,滲透性好,厚度大,地下水可通過導水裂隙帶、斷層、封閉不良鉆孔等“天窗”涌入礦井,易造成突(涌)水事故,對礦井威脅大[6-10];煤層上覆隔水層主要為煤系地層泥巖和安定組泥巖,連續(xù)性強,隔水層厚度相對較??;該組合主要分布于研究區(qū)北部和西部。
單一強含水層型煤-水組合,圖4為第Ⅱ類組合關系圖。其特點為:該組合內煤層上覆主要含水層為薩拉烏蘇組含水層,平均厚度22 m,富水性中等,地下水可通過導水裂隙帶、斷層、封閉不良鉆孔等通道涌入礦井,對未來礦井生產威脅較大[11-12];煤層上覆隔水層主要為煤系地層泥巖和安定組泥巖,隔水層厚度相對較大;該組合主要分布于研究區(qū)中部和東南部。
圖3 第Ⅰ類組合關系圖
圖4 第Ⅱ類組合關系圖
含水層隔水層共生型煤-水組合,圖5為第Ⅲ類組合關系圖。其特點為:含水層、土層隔水層均大面積分布,厚度變化大,土層厚度3~51 m,一般為24 m,潛水威脅不到礦井開采;研究區(qū)主要含水層在該組合內缺失,礦井直接充水含水層為侏羅系延安組、直羅組含水層,水量小,對礦井威脅不大;煤層上覆隔水層主要為煤系地層泥巖、安定組泥巖隔水層和新生界粘土隔水層,隔水層厚度大;該組合主要分布在研究區(qū)東北部。
圖5 第Ⅲ類組合關系圖
(1)研究區(qū)5-2煤厚度穩(wěn)定,但是煤層上覆含水層和隔水層分布不均勻,根據煤層與含(隔)水層的空間關系,劃分為3類煤水組合類型。
(2)強含水層疊加型煤-水組合,主要含水層厚度大,富水性強,礦井排水量大,對礦井安全生產威脅大;單一強含水層型煤-水組合,主要含水層厚度較小,富水性中等,礦井排水量次之,對礦井安全生產威脅較大;含水層隔水層共生型煤-水組合,主要含水層缺失,礦井排水量小,對礦井生產威脅不大。
(3)煤水組合關系的分析研究,為未來礦井水文地質條件探查、保障礦井安全生產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