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龍
(大同市城墻管理處,山西 大同 037000)
大同古城墻作為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現(xiàn)存較為完整的古代建筑。現(xiàn)存城墻除4座主城門之外,還修建起護城河及一系列軍事基地,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自2008年以來,大同城墻的修復工作為時已久,其原因在于修復難度大、文物修復原則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生矛盾。因此,如何權衡利弊,有效開展修復和利用工作便成為本文重點研究的內容。
現(xiàn)存大同城墻是明代將軍徐達在遼、金、元舊城的基礎上筑建的新城,東西長1.8 km,南北長1.82 km,周長為7.2 km,面積約為3.3 km2。城墻四周修建了54座望樓,城中設有東和陽門、南永泰門、西清遠門、北武定門4門,4門之上分別設有城樓。城樓防御設備齊全,是我國古代軍事建筑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大同城墻在戰(zhàn)爭防御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大同也便一直享有“巍然重鎮(zhèn)”的美稱。清朝順治年間,大同城墻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多爾袞入城后,下令將城墻削掉5尺(1尺≈33.33 cm),至此,大同城墻喪失了往日的雄風。
2008年,大同市全面實施古城保護工程,旨在發(fā)揚歷史文化,還原文化遺產(chǎn)的全面性和真實性。為此,大同市對城墻的70%進行了修復。截至2018年年底,東、南、西、北4面古城墻已修復完畢,歷時8年之久,基本恢復了大同古城墻的歷史面貌。修復后的東城墻建有甕城、月城、吊橋、護城河,并建有城樓、月樓、箭樓各1座,望樓12座。南城墻修復了甕城、月城、關城和東西耳城。北城墻由于周邊居民樓較多,其毀壞程度低于南城墻,此外,北城墻甕城東西兩側望樓還遺存有夯土遺址基礎,使得北城墻的修復工作相對簡單,僅用時1年就完成了修復工程。西城墻作為大同城墻修復工程最后完成的部分,其搬遷、拆遷的范圍較大,對修復工程造成了不小的難度。加之此范圍內有大同歷史建筑,需要給予高度保護和關注,因此直到2016年11月才徹底完工,這也標志著歷時8年之久的修復工程告一段落[1]。修復后的古城墻重現(xiàn)往日雄風,在夜幕降臨之時,更能凸顯古城的韻味和魅力。
大同城墻修復的過程堅持原真性的修復原則,即所有的文物保護和修復工程必須符合文物的原狀。大同古城經(jīng)歷了北魏平城、遼金陪都、明清重鎮(zhèn)的輝煌,也經(jīng)歷了多年的風雨,大部分城墻保存完好,許多城墻夯土遺址與街巷肌理還較為清晰分明。在2008年修復工程開展之前,大同城墻70%左右的城墻夯土,古街古巷依然殘留180多條,傳統(tǒng)四合院1 000多座,大同古城的形態(tài)沒有太大的改變。對于損壞的部分,可以通過對相關文獻和古建筑資料進行考察和研究,為大同城墻的修復提供了歷史依據(jù)。
與此同時,在修復大同城墻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對細節(jié)的還原和保護,保持其原有狀態(tài)的每個部分,大到城樓,小到夯土,都要堅持原真性的原則。通過考察相關歷史資料和文獻,最大限度地恢復大同城墻遺失的歷史建筑。這就需要相關人員根據(jù)相關歷史資料推敲古城中每個角落的形態(tài)和設計,從而還原真實的大同古城。例如,筆者在早期調查拍攝的古城獅子北街某居民修繕情況(圖1),此為該處民居二門垂花門撥牽構件的修繕,采用木構件替換的方式。此構件的形態(tài)設計為“夔龍”,該形態(tài)便是根據(jù)大同歷史民居構建樣式而設計,在整體與細節(jié)上都體現(xiàn)了原真性的修復原則,這是大同城墻工程在形態(tài)與設計方面做到“修舊如舊”最好的印證[2]。
大同城墻的用途和功能決定其修復方式和利用價值,且其于不同時期的用途和功能也不盡相同。明代以前大同城墻主要用于防御敵人入侵和攻擊,軍事作用尤為顯著。至明代,大同城墻作為王府建筑,其住宅作用更加突出,彰顯了古代帝王的霸氣與威嚴。
作為旅游景點的大同城墻,為當?shù)氐慕?jīng)濟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效益。旅游除了傳承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外,還有明顯的經(jīng)濟功能,也正是由于這種經(jīng)濟功能,容易造成一部分人對于古城修復工程真實目的的質疑。他們認為,古城修復和利用并非為了保護文化遺產(chǎn),而是為了獲取更大的經(jīng)濟效益。這種說法過于絕對和片面,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利用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保護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保護的延伸。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才能真正發(fā)揮大同古城的真實作用和功能。
因此,在對大同城墻進行修復時,必須將保護歷史文化作為修復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在對其旅游功能深入挖掘的同時,也要注重其文化價值的傳承和延續(xù)。這不僅是每個大同市民的社會責任,也是每個中國人的歷史使命。
“精神與情感”是還原大同城墻真實性的主要目的,其重要特點在于利用大同城墻引發(fā)市民對文化遺產(chǎn)的探索和發(fā)現(xiàn),促使人們領會其中的精神實質和情感內涵。大同城墻作為歷史悠久的古代城墻建筑之一,對大同人民的影響深刻而久遠。悠久的歷史文化和重要的地理位置成為大同人民保護文化遺產(chǎn)的主要原因[3]。大同人眼中的大同城墻不僅是一座建筑物,它承載的是幾代人的精神和情感:鄰里間的深厚感情;兒時玩伴的美好回憶;與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時光;四世同堂的天倫之樂……這些美好的畫面構建了完整的大同形象,也成為大同獨特的風景線和標志物。
隨著大同城墻的修復和利用,一些歷史街區(qū)由于種種原因喪失了其真正功能。在商業(yè)化日漸突出的當下,一些承載著人們生活回憶的“古道”成為“孤島”,失去了往日的歡聲笑語和繁榮昌盛,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寂靜和落寞凄涼。在現(xiàn)代化的時代背景下,大同城墻雖然得到了還原和修復,但其精神和情感卻在不斷消磨和減退。如何權衡利弊,讓大同城墻的精神與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成為令人深思的問題。
大同作為文化的聚集地,融合了多種文化種類和文化類型,其中有十幾種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被納入國家重點保護對象,具有代表性的如傳統(tǒng)戲劇、傳統(tǒng)手工技藝、民間美術、民間音樂和曲藝等[4]。這些傳統(tǒng)文化大多來自民間,是廣大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能夠豐富人們的業(yè)余生活。它們依附于大同城墻的歷史價值和空間形態(tài),以大同城墻獨特的文化底蘊為依托,以傳統(tǒng)節(jié)日為載體,在大同城墻之上展示和演藝這些民間藝術,讓更多的人了解大同古城墻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實質,從而推動大同文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在大同城墻的作用下,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不僅豐富了大同城墻的文化內涵,也推動了大同旅游的發(fā)展。例如,大同古都燈會借助大同城墻發(fā)揮其文化價值(圖2),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得到有效保護的印證。
大同城墻在大同市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了使大同城墻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得到更好的利用,相關責任人必須處理好大同城墻再利用與現(xiàn)代化建設的關系。一旦二者發(fā)生沖突,必須確保大同城墻的完整性。這就需要大同市建立健全大同城墻保護制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對大同城墻予以保護和管理,從而將大同城墻的保護工作落到實處。比如,大同市民應嚴格遵守《大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和《大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辦法》等相關規(guī)定;加大對文物保護的執(zhí)法力度,嚴厲打擊文物違法犯罪活動,對于一些偷盜文物的違法者,要給予嚴厲的處罰,從而降低文物的損失。除此之外,當?shù)卣臀幕块T還應該拓寬信息反映渠道,加強與民眾的聯(lián)系和互動??梢酝ㄟ^網(wǎng)絡平臺與大同市民進行交流和溝通,從而提高對大同城墻的監(jiān)督管理力度,做到“心中有大同”“事事為大同”。只有這樣,才能落實對大同城墻的保護工作,進而推動大同市文化建設的健康發(fā)展。
大同城墻的修復與利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人們探索文化遺產(chǎn)的歷史和文化信息,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基礎上,強化人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同時還原文化遺產(chǎn)的真實性。大同城墻的修復與利用既遵循了文物修復中“修舊如舊”的原則,又權衡了社會經(jīng)濟等各方面的因素,促使文化建設與城市建設融為一體,讓城市的各個角落都充斥著傳統(tǒng)文化的韻味,從而推進了現(xiàn)代城市建設的進程[5]。保護文化遺產(chǎn),弘揚民族精神是每個公民的義務和責任,只有在保證文化遺產(chǎn)的完整性和真實性的前提下,才能彰顯優(yōu)秀文化的底蘊和內涵,從而為打造特色城市品牌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