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月芬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實質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確保其能夠運用自身掌握的數學知識,對現實問題進行解決。本文主要從數學“生活化”的這一方面,多維度地來闡述了應用生活中的素材來研究解決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夠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提高,更好地滿足新課標的教學要求。
關鍵詞:利用生活 提煉生活 結合生活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4-00-01
前言
新課程標準強調了數學“生活化”這一特點。那么,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就要強化“數學問題生活化和生活問題數學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使學生體驗數學就在身邊,讓他們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突出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下面從應用生活化的素材來闡述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幾個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利用實際生活中的素材,讓學生發(fā)現數學問題的策略
現在的小學數學課本中的“解決問題”的練習題,學生的實際生活與這些內容聯(lián)系較少,很少接觸到。學生既無相關的生活經驗或模型可供參照,更無法透切把握知識的內部結構,這給他們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這時我們教師就應該鉆研教材,吃透教材,靈活地處理教材,找到課本中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中的相同點,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是密切聯(lián)系的。教師應創(chuàng)設情景,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素材里挖掘數學元素,發(fā)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分之幾”的應用題,書本上有一道題是:“一個車間,十月份原計劃制造機器120臺,實際制造了150臺。實際制造的比原計劃多幾分之幾?”這一道題雖然涉及的數量不多,但小學生對于“原計劃制造的和實際制造的”感到比較陌生,不是很容易理解。我把題目作了改動并出示:“我校圖書室里有故事書80本,科技書有50本,——?”讓學生補充出這道題的問題,使它成為一道分數應用題。當學生說出:“故事書比科技書多幾分之幾?”時,我便把問題補充上去,并讓學生思考這個問題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學生就相互討論,眾說紛紜,在愉快的討論氛圍中理解了問題的含義是:故事書比科技書多的本數是科技書的幾分之幾?很明顯這道題先要求出:“故事書比科技書多的本數,”這也是解題的關鍵。學生在討論中理解了題意,掌握了數量關系,找出了解題的關鍵,很快用兩種方法解決了問題。接著我出示了書本上的練習題,讓學生練一練,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由于在教學中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了,也就是在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找到了解答這類應用題的藍本,學生身臨現實情景,感到熟悉、親切、真實,故而興趣盎然地學習數學,在貼近生活的數學內容中發(fā)現了數學,從而掌握了解決問題的結構和有效策略。
二、提煉生活素材,讓學生掌握數學的策略
數學是對現實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概括和反映。數學課本所要教學的內容是現實生活的概括,是前輩經驗的總結。數學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具有抽象性。在數學課堂中,應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由形象過渡到抽象,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選擇信息,分析題意、概括歸納、提煉總結,使知識內化,從而掌握數學知識,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的實際應用時,我會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實際來學習。把例題設計成:“一間課室長8米,寬6米,高3米,現在要把課室的四面墻及天花刷上油漆,除去黑板及門窗的面積10.5平方米,實際刷油漆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出示這道題后,讓學生分組討論:1、這道題實際是求幾個面的面積?2、除去黑板、門窗的10.5平方米應怎樣理解?學生經過討論后會知道:要正確解答這一道題必須思考清楚題目中實際是求幾個面的面積之和,理解清楚后就可讓學生在記得的長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的基礎上適當少算下底面的面積,也就是只算一個底面面積和其他四個面的面積,一共是五個面的面積,算出這五個面的面積后再減去黑板與門窗的面積就是刷油漆的面積了。理解這些后,學生在熟記計算公式的基礎上就會正確地計算出要刷油漆的面積了,就不會直接套用公式計算了,這既有助于鞏固了上節(jié)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能靈活的運用公式解決長方體表面積的實際運用問題。這樣設計例題,還原到學生的生活背景中,因為學生每天就在課室中學習,是他們所熟知的生活環(huán)境,可以直觀地發(fā)現這道題其實就是求五個面的面積。這就成功地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認識發(fā)生沖突,自覺地進行數學概括,從而很好地解決了問題。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積極參與,開展數學討論,進行數學交流。在概括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到長方體表面積的實際運用要注意聯(lián)系生活實際,考慮清楚究竟是求幾個面的面積。通過這樣的討論探索,學生掌握了求長方體表面積的實際運用的解決方法。
三、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讓學生應用數學的策略
新課標不但強調了要讓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還增強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數學建模思想的滲透,在教授例題和習題的時候要注意引入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學生在這種熟悉的情景中激發(fā)了求知的欲望,也培養(yǎng)了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使他們在學習中體驗到數學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成功與快樂。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應用題”的練習課上,我設計了結合現實生活的這樣一道練習題:“我校六年級學生到七星巖秋游,其中學生211人,帶隊教師19人,參觀門票:成人票每人每張50元,學生票每人每張25元,團體票30人起,可以打七折優(yōu)惠。請你根據門票價格,按最佳購票方法,至少要交多少元?”因為題目的內容結合了學生平時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學生看題后都很活躍,紛紛提筆列式解答。大部分學生很快解答出來了:25×200﹢50×70%×(11﹢19)=6050(元)。通過這樣的綜合練習,學生既感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又領悟到在數學解決問題中要有創(chuàng)新性;學生既鞏固了解答百分數應用題的題型結構以及數量關系,又感受到了優(yōu)化思想的好處,體驗了數學對生活的價值;既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又促進了學生在以后學習了數學知識后觸類旁通地充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解決問題。
四、還原生活本質,開拓學生思維的策略
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本質,關鍵是開拓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要開拓學生的數學思維就要注意還原數學的生活本質,我們生活在一個開放的環(huán)境中,數學“解決問題”的生活化教學,會加大了數學知識的開放程度,這樣更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要讓學生從“解決問題”的題目中尋找已知的信息,學會綜合運用這些已知的信息,從不同的維度去思考,去解決問題。我們的實際生活豐富多彩,形式多樣,這樣也會給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帶來靈感和智慧。因此,還原生活本質,是“解決問題”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的一條重要途徑。我在復習百分數應用題時就是結合生活實情,做一個綜合的鞏固練習。如:
1.給老師當參謀,“家電市場里的百分數”
“現在是夏天,天氣炎熱,老師準備星期天帶7000元錢到家電市場買一款立式空調??吹礁窳照{的標價是5400元,海爾空調標價比格力空調貴20%,請你們幫老師預算一下,老師帶的錢夠不夠買海爾空調?”問題一提出來,學生趕緊拿筆出來列式計算起來,很快得到結果:5400×(1+20%)=6480(元)
2.通過計算貼近生活的應用題素材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緊接著,我又出示了下面一道題讓學生來練習:小強去年13歲,體重50千克,。今年上半年體重增加了10%,經過暑假運動“減肥”,體重終于減輕了10%。小強的體重與去年相比是輕了還是重了?
這道題中有兩個10%,它的單位“1”的量卻改變了,稍增加了一些難度,但同學們仍熱情如火,也很快得到了答案:(1)50×(1+10%)=55(千克)(2)55×(1-10%)=49.5(千克)。因為50千克﹥49.5千克,所以,小強今年的體重比去年的體重稍輕了一點。
通過以上兩道題的綜合練習,不但鞏固了百分數應用題的解題方法,還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把解決問題的教學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學生渴望享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fā)了學生要解決問題的欲望,參與學習的愿望強烈,在這樣高昂的學習情緒中還怕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理想嗎?因此,在教學中力求創(chuàng)設實際的生活情境,應用貼近生活的素材,滿足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既是學生主體發(fā)展,又是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動力源泉。
結語
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我們數學中“解決問題”的藍本,因而在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把“解決問題”的內容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就可以較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把“解決問題”的知識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學生如同身處在常常經歷到的實際生活的情景中,在解答數學應用題時,猶如在做身邊的一件很熟悉、很感興趣的一件事情。學生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興趣盎然地、情緒高漲地學習。這樣的學習,自然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是數學“解決問題”生活化所帶來的收獲,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解決問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