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險峰
平生不愛喝茶,品不出茶香茶韻,更不懂茶藝、茶道。
不知何時起,茶道盛行,身邊的茶客越來越多,有朋友,有領(lǐng)導,有老板,辦公室置上一套精致的紅木茶具,冰箱內(nèi)存放各種茶葉,頗顯主人的品位和實力。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說起茶來,滔滔不絕,頭頭是道,一副對茶文化研究很深的樣子!朋友圈里經(jīng)常看到好友們轉(zhuǎn)發(fā)的有關(guān)茶的知識,茶的感悟,竟然是那么的博大精深,那么的清新雅致,那么的超凡脫俗。我不禁有些心虛,糾結(jié)起自己的低俗了。
惡補了不少關(guān)于茶的文章、典故,試著喝點茶,也去茶社感受了一下茶道的魅力,豁然開悟。原來土豪雅士說的茶是“琴棋書畫詩酒茶”,和尋常百姓“柴米油鹽醬醋茶”同字不同意。尋常百姓的茶,充其量是變色變味的涼白開,土豪雅士的“茶”,那可是“文化”“茶藝”,甚至是“茶道”。這如同“國之棟梁”與“梁上君子”的“梁”不可相提并論一樣。
茶道少不了茶具,精致的紅木家具配上精致的茶杯,或是宜興的紫砂壺,或是景德鎮(zhèn)的青花瓷,萬萬不可用紙杯,紙杯乃凡夫俗子所用。茶漏、茶針、茶則、茶匙、茶夾、茶筒,號稱“茶道六君子”,那也是必不可少的。
茶道之人,只喝貴的,不喝對的,千元一兩的茶葉已不算稀奇。好茶配好水,水從哪來?深山古泉不現(xiàn)實,那就得用礦泉水,最不濟也是桶裝純凈水,可能這類水的分子式不一樣,要么少了一個氫,要么多了一個氧,總之,絕對不可以用自來水,否則,豈不掉了身價?純凈水泡出來的茶,茶客基本上會異口同聲:“味道確實不一樣,純正多了?!笔欠窦冋?,呵呵,只有天知道!
“茶道”對泡茶的每個動作都有條條框框:焚香、凈手、燙杯溫壺、馬龍入宮、洗茶、沖泡、春風拂面、封壺、分杯、玉液回壺、分壺、奉茶、聞香……每一步又有好多細化,包括時間、溫度、手勢等等。如此復雜,就催生出一種新興的行業(yè)——茶社,和一種新興的職業(yè)——茶藝師,既然是師,那就有技術(shù)含量,也是需要培訓取證的。茶藝師要端莊秀美,著旗袍或唐裝或民國服飾,這點倒沒強制要求,依茶藝師身材而定。茶藝師神情凝重,過程神秘,客人只需品茶,再難喝的茶也要像見到“皇帝的新衣”一樣附和,不然就不能愉快地聊天了。至于過程為何復雜?無需較真,這就是“道”,只能靠“悟”,就看你有沒有茶緣了。茶社掛有字畫,真跡贗品無人探究,角落里要擺上古箏,有沒有人彈,會不會彈都不重要,但必須得有,不然就缺少藝術(shù)范兒。
茶客品茶能禪悟人生,大徹大悟。什么“茶葉有兩種姿態(tài),浮上去,沉下來”;什么“喝茶有兩種姿勢,端起,放下”;俺等天生愚鈍,喝到膀胱充盈,牙黑齒黃,可境界依然,三觀依舊。思前想后,悟來悟去,總算明白一個道理——大道至簡。不就是喝茶嗎!往杯里放茶葉,倒上沸水,渴了咕咚咕咚灌上幾口,哪來那么多講究。
茶客之意不在茶,“茶道”,究其實質(zhì),就是有錢有閑一族的休閑社交方式,與古人品茶吟詩不可比,又與蕓蕓大眾有距離。“茶道”行于官場、商界、江湖、社區(qū),熏得人間煙火焉能不帶市儈之氣,超凡脫俗只不過又是一種意淫。
茶便是茶,談不上道。
去繁就簡就是道,過于煩瑣就矯情了。至于那些千元一兩的茶葉,客人喜歡,商家賣出去了,泡在水里,喝到肚里,那就是茶葉;若賣不出去,則與一把枯樹葉無異。
所謂茶道,附庸風雅而已!何謂茶道?舒服就是。就這么簡單!
哎!一番胡言亂語,得罪各位茶客了!今后相見,不知還能不能討到一杯茶喝。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