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釘”是什么釘?它并非指真正意義上的釘,譬如鐵釘、鋼釘、竹釘?shù)龋潜扔餍闹凶顓拹?、最痛恨的人。你知道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嗎?
據(jù)《新五代史》記載:北宋年間,宰相丁謂和太監(jiān)狼狽為奸,把持朝政。當時老宰相寇準尚在朝中,丁謂深知寇準為官清廉,剛正不阿,生怕自己所做的壞事被他拿住把柄,就千方百計地在皇帝面前說他的壞話,后來寇準被排擠出了京城。不久,坊間出現(xiàn)了一首民謠:“欲得天下寧,須拔眼中??;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备柚{中的“丁”,指的就是丁謂。于是,“眼中丁”的說法逐漸流傳開來。后來,“眼中丁”變成了“眼中釘”。
還有一種說法。五代后唐時期,趙在禮在宋州做官。他當官的目的只有一個:想方設法攫取老百姓的錢財。為此,他立了很多名目:進出城要交城門稅,每家每戶要交人頭稅,買米要交米稅……如果誰不交,就會被抓進監(jiān)牢。這樣一來,老百姓一年到頭辛苦掙錢,絕大部分都進了趙在禮的腰包,日子因此過得十分艱難。他們非常痛恨趙在禮,把他比作眼睛里的釘子,氣憤地說:“早拔出來早好!”
后來,東窗事發(fā),趙在禮因為貪贓枉法,被朝廷罷免。宋州的老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后,互相轉告慶祝,興高采烈地說:“這下好了,拔去了眼中釘,我們終于有好日子過了!”可沒隔多久,趙在禮復職了,而且重新回到宋州做官。當他知道當?shù)乩习傩瞻炎约悍Q為“眼中釘”后,大為惱火,為了報復,便故意設置了一個收錢的名目——拔釘錢,每年每人要交一千錢。老百姓更加痛恨這個“眼中釘”了。以后,“眼中釘”這個詞便傳了下來,人們常用它來形容自己最痛恨、最仇視的人。
(文/曾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