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橋啟一 楊平
猛瑪象動物群是包括中-晚更新世散布到歐亞大陸北部一帶的真猛瑪象在內(nèi)的適應于寒冷~涼爽氣候的哺乳動物群。最初用這個名稱的是當時曾作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的研究員的裴文中先生。1957年,他用英文作了中國的第四紀哺乳類的地理分布的發(fā)言報告。其發(fā)言報告中指出,分布在東北部的黑龍江省以及吉林省或者內(nèi)蒙古地域的,以披毛犀和真猛瑪象為中心的化石動物群稱作學名是antiquitatisprimigenius fauna。之后,曾作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的周明鎮(zhèn)先生,1959年在論文中將此動物群命名為猛瑪象-披毛犀動物群,在他的那篇論文英文摘要中稱之為Mammuthus-Coelodontafauna。這個學名從此被世界各界使用。在此,簡化了該名稱的形式將此動物群稱之為猛瑪象動物群。
作為猛瑪象動物群的主要動物的真猛瑪象,約40萬年以前在西伯利亞東部誕生了。到更新世晚期之前,其分布境界向歐亞大陸的北半部(北緯36度以北)擴大了。在中國最南面分布的真猛瑪象的發(fā)掘地是山東省濟南市,當年在本文作者之一的高橋啟一(Takahashi Keiichi)和中國的研究人員的共同報告之中,將其年代定為33,150±250yrBP,年代較正后為約35,000年前。
晚更新世真猛犸象的最大分布(Kalhke,2015)
中國蒜蘆葦洞穴的石筍(上)及格陵蘭島的冰床(下)測量出的晚更新世后期的氧同位素比。折線上下復雜,從而知道氣溫是不斷地變化了(Wang et al.,2001)
說起動物群分布區(qū)的話,會有以種類為群集體移動遷徙的錯覺,但是實際上通常情況下適應其環(huán)境的動物們只是以種群一起棲息,并不是一定以種為群而移動遷徙。種,因為對適應環(huán)境變化的能力限度各有不同,一般來說動物群的地理分布范圍的周邊部,與在其中心部——主要地帶中心部的種的構(gòu)成也相之不同。比如說猛瑪象動物群,其分布的中心部是棲息著能適應冷涼的草原環(huán)境的動物們,其分布的近南側(cè)的位置則有共同棲息在一起的溫帶地域的動物們以及在海拔較高的山地的動物們。
適應寒冷-冷涼氣候的動物構(gòu)成的猛瑪象動物群的南側(cè)混合棲息著溫帶的動物種的主要原因可以分析為與全球規(guī)模的地質(zhì)歷史上的氣候變化有關(guān)系。從最近80萬年地球的氣溫變化來看,經(jīng)歷了距今41萬年、10萬年、4.1萬年、2.3萬年和1.9萬年的各種各樣的周期性的寒冷化和溫暖化的洗禮。每當氣候變化發(fā)生的時候,植被也隨之變化,從而在那里棲息的動物們?yōu)閷ふ疫m應自己的棲息之地而隨之移動遷移。一般來說,氣候寒冷化來臨時,隨之而來的是動物群南下,氣候溫暖化來臨時,動物們便北上。我們可以推斷,經(jīng)歷了繁復的南北遷徙移動之后的寒冷的地域以及溫帶地域棲息的動物之中,便產(chǎn)生了適應寒冷的氣候的動物們與適應溫暖的氣候的動物們在其動物群分布的邊沿界線混合棲息的狀況。
40年前開始,本文筆者之一的高橋啟一的研究主題是約500萬年到現(xiàn)在的日本的大型哺乳動物的起源和變遷。為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也多次地拜訪了作為許多日本動物的故鄉(xiāng)——中國,與中國的研究同行友人一起訪問了中國各地并觀察了各種標本展覽。這次作為探訪之旅,訪問了黑龍江省哈爾濱和大慶,其中非常閃耀奪目的是那些約5-1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的猛瑪象動物群的動物們以及豐富多彩的相關(guān)的展覽。
訪問大慶博物館時,不禁令人感嘆的是陳列在展廳里的各種生動靈性的動物們以及各種標本的展覽,這些足以讓人們自然地體會到了身臨其境,百聞不如一見之感。
猛瑪象動物群的分布是在大約4-3萬年前的晚更新世的歐亞大陸北部的廣闊范圍,其種類有真猛瑪象(Mammuthus primigeniu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lis)、馴鹿(Ragifer tarandus)、野牛(Bison priscus)、野馬(Equus przewalskyi)、高鼻羚羊(Saiga tatarica)、北極狐貍(Vulpes lagopus)、洞穴鬃狗(Crocuta crocuta spelaea)、洞熊(Ursus spelaeus)、草原鼠兔(Ochotona pusilla)、北極兔(Lepus arcticus)以及旅鼠類和田鼠類等的草原棲息的動物們。其特征是在這些動物分布的中心部,幾乎沒有溫帶性的動物以及森林性動物。
彭耀慶先生(哈爾濱市)的化石珍藏室
另一方面,大慶博物館的標本展覽中有真猛瑪象、披毛犀、馴鹿、野牛、野馬等典型的猛瑪象動物群的動物們以及溫帶性的河套大角鹿(Megaceros ordosianus)、王氏水牛(Bubalus wansjocki)、野豬(Sus scrofa)、虎(Panthera tigris),還有干燥地帶的雙峰駱駝(Camelus knoblochi)等等。其中也有與北方的猛瑪象動物群的種類不同的種類的展品。這種混雜分布的狀況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此外,我們還有幸訪問了黑龍江省研究所、黑龍江省博物館、金上京博物館以及大慶博物館的展覽標本的專職修復專家彭耀慶先生收藏的化石標本室等。
在這里參觀到的豐富多彩的標本展覽以及與友人的交流討論等等都令人留戀忘返。每天都榮幸地感到了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郭建崴先生在探索化石奧妙的學術(shù)交流時相互之間的啟發(fā)。其中,這些豐富多彩的標本展覽中的動物群中的每一種動物的年代是否相同,或者說棲息在稍微有所不同的年代?我們針對這些關(guān)于各種動物的棲息年代所產(chǎn)生的疑問,需要經(jīng)過對各個標本年代測定結(jié)果為依據(jù),同時也需要充分的討論與不斷的探索。當然,迄今為止年代測定研究的結(jié)果表明,從至今5~2萬年前之間在這片地域棲息著猛瑪象動物群是毫無疑問的。
哈爾濱以及大慶的這些珍奇的標本不僅向世人展示了,從動物地理來說寒冷的動物區(qū)系和溫暖的動物區(qū)系的邊沿區(qū)域的動物們,而且揭曉了這些動物們是如何從晩更新世末期的冰期最盛期(LGM)演變棲息至今的。
黑龍江省博物館的松花江猛瑪象展覽
這些猛瑪象動物群的南部邊界的動物們在緯度類似的日本的北部也可以看到,但是這種動物群的化石的發(fā)掘在日本非常少,雖然那里也存在猛瑪象動物群。黑龍江省發(fā)掘的豐富多彩的動物群標本告知了我們在同年代時期,在日本也棲息豐富種類的動物們。
在結(jié)束這次的旅途之際,我們?nèi)匀换匚恫⑺妓髦谶@個地區(qū)被發(fā)掘的古老動物們的演變生息之奧妙。這些世界屈指可數(shù)的保存良好的標本群的研究如果能得到更好展開的話,還可以揭示更多的標本自身演繹著的大量信息,而且從中還可以知道過去的地球未揭曉的奧妙吧。這些科學研究不僅可以提高這些標本的科學價值,還可以提升地區(qū)的價值。聚集在中國的世界一流領(lǐng)先的研究者們?yōu)榈貐^(qū)的發(fā)展,為科學的發(fā)展做出杰出貢獻的同時也被世界所期待著。
作為猛瑪象動物群的一員的野牛, 在日本本州島東北部的猛瑪象動物群分布的核心的南部發(fā)現(xiàn)了諾氏古菱齒象(巖手縣立博物館的野牛展覽(標本復制品))
這次的標本之旅,得到了中國的研究機構(gòu)、考古所、博物館以及各位研究者友人的鼎力支持與熱情的關(guān)照。尤其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郭建崴先生、金昌柱先生、黑龍江省文化考古學研究所的趙永軍所長、黑龍江省博物館的王雨波副館長以及楊秀娟研究員,還有哈爾濱市耀慶古動物化石修復有限公司的彭耀慶先生、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張先鋒先生和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劉斌所長,在此次旅行中均給予了指導與協(xié)助,在此向各界各位表示誠摯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