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維
摘 要:人類倫理思想史上,其中婚姻家庭關系問題卻是永恒的話題。愛情、婚姻、家庭始終是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三者緊密結合,密不可分。文章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出發(fā)來解讀婚姻關系,家庭關系的本質是等價交換,等價交換是商品經濟正常運轉的基本前提,基本規(guī)律,也是婚姻家庭生活正常運行的基本保障,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的科學性也可以表現為其現實性上,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來分析社會現實問題,對于當今樹立正確的婚姻家庭觀,解決婚姻倫理中的實踐難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的婚姻家庭具有積極的啟示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婚姻家庭;倫理關系;經濟關系;等價交換
本文是一部論述婚姻家庭模式和結構的作品,主要是從經濟學角度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和主張,貼合民生,這就使得該篇文章的內容更容易引起大眾的哲思,閱讀對象會相對更為廣泛。
新時期的中國社會正是這樣一種姿態(tài),抓住機遇是我們的方式,迎接挑戰(zhàn)是我們的行動,快速發(fā)展是我們的目標,不顧一切,奮勇向前。我們在接受新鮮事物的同時,傳統也備受挑戰(zhàn),尤其中國人傳統的婚姻家庭觀念伴隨著來自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文化思潮的沖擊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婚姻家庭價值觀逐漸扭曲,婚姻家庭責任感逐漸淡薄,家庭結構越來越不穩(wěn)定,隨之而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對于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產生十分消極的影響。
一、婚姻家庭關系本質的歷史演進
(一)婚姻的概念。法律意義上,婚姻是以結婚的形式所呈現的婚姻法律事件,是兩個自然人個體在自愿的情境下所達成的合意。經濟學意義上,認為婚姻具有合約的功效,是以合約保證形式體現本質的交換關系,而且這種交換應該是等價的。
(二)倫理關系論。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關于愛情婚姻家庭的思想觀念在倫理思想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法哲學原理》系統地反映了黑格爾的婚姻倫理觀。他在國家、市民社會和家庭的關系中考察了家庭倫理的問題,提出了一套抽象的愛情婚姻家庭觀念。他認為婚姻的本質是倫理關系,婚姻使自由意志的男女個體在婚姻倫理關系中達到主觀和客觀精神的統一。
(三)經濟關系論。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闡明了人類婚姻家庭的起源、演變和發(fā)展,并進一步指出:在私有制產生之后,人類婚姻生活的主要內容由自然屬性的性交關系轉變?yōu)樯鐣傩缘慕洕P系。在馬克思的早期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已經從人的社會屬性這一本質層面來解釋兩性之間的關系。馬克思所認為的婚姻家庭關系是人對人之間的直接的、自然地、必然的關系,依然強調的是婚姻家庭關系本質在于自然性層面之上的社會性。馬克思恩格斯繼承了黑格爾哲學的合理內核,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批判和超越了黑格爾唯心主義的婚姻家庭觀,重新闡述了愛情、婚姻、家庭的本質及歷史發(fā)展過程,并展望了未來共產主義理想社會愛情與婚姻、家庭的真正統一。
二、等價交換論
(一)交換的概念。經濟學并不是從來就有的,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發(fā)展,它是基于研究人類行為的社會科學,經濟學的本質是人學,經濟學研究的起點是生產關系,而交換關系是生產關系價值的最終實現?!敖粨Q”一詞來源于經濟學,在我們的婚姻家庭生活中也屢見不鮮。這就是兩個自然人個體平等地交換各自的資源,從對方身上獲得自己之所需,雙方都盡可能地交換收益,既為對方提供收益,也從對方獲得收益,同時力求降低成本,在平等的交換中,給予對方的收益多,自己得到的收益也多。
(二)婚姻關系幸福的本質在于等價交換。世界上幸福的婚姻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么,對于婚姻而言,什么才是幸福? 婚姻關系的本質是等價交換,男人的付出對等于來自女人的回報,女人的付出對等于來自男人的回報的原則,正是幸福的所在。作為情感的雙方,兩者是平等的。存有等價交換關系,婚姻不一定會幸福,沒有等價交換關系,婚姻往往不會真的幸福。那從交換的角度看婚姻,是不是過于功利主義了呢?人往往都有既然付出什么,就想得到同等回報的心理,于是功利心更能凸顯婚姻關系里的公平,是能夠被大家所接受的。婚姻關系的品質要求對等,更要求公平,不公平的婚姻,給你,你要不要?誰會要?理想的社會里,男人拿自己交換女人,女人拿自己交換男人,是婚姻的開始,也是婚姻的實現。也許你會認為,我不必解釋這么多,你可以在我說這些之前,很驕傲的告訴我,你明白這些道理。我認為,你不明白,為什么社會上還是會有那么多我們能感覺到的不幸福呢?那種不幸福是真正的不幸福,也是那種我們看上去的似乎很幸福。一個家庭,女人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包括付出了自己的勞動,維護家庭的運轉,犧牲了自己的肉體,維持生命的延續(xù),還有很多。她們應該得到,而且必須得到來自男人物質的和精神的回報,可事實呢?如果男人也付出了同樣的,那女人可以欣慰地覺得自己離幸福其實并不遠。如果女人一味地付出,而得不到任何回報,那她的價值又體現在哪里呢?從某種層面上講,一般女人又有什么資格相比于那些不能暴光的女人,至少后者的價值得到了她們所認為的實現,她們也許得到的更多只是來自異樣的眼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深刻地表現在我們的婚姻生活當中,男人可以說是萬惡的資本家,就連他們本應該擁有的生產資料都沒有,而且將婚姻這張契約牢牢地拽在手里,留給女人的不只是精神上的束縛,更多的是無休止的剝削和壓迫。這種婚姻中女人扮演的角色正是廉價甚至免費勞動力,不要提八小時合理的勞動時間,更不要提自由時間,甚至自由空間,還怎么可能在自由時間里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各種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實現自我價值。她們可是全心全意二十四小時服務,奉行她們腦子里根深蒂固的來自幾千年傳統的理念,將所謂的愛情進行到底,將所謂的婚姻堅持到底。其實她們應該有對自己勞動的支配權和控制權,事實上卻沒有支配自己勞動時間的自由。如果換位思考,男人和女人轉換角色,自然而然需要呈現的就是男人,男人和女人不也是一樣的嗎?不敢說這樣的婚姻事實不存在,最后的結果要么是像革命爆發(fā)迅猛的形式,婚姻這根鏈條斷裂,然而傷痛也是源源不斷的,沒有誰不希望自己有個完美的人生。如果不這樣,又能怎么樣呢?更為偏頗的是繼續(xù)維系這張剪不斷理還亂的契約。
(三)家庭關系幸福的本質在于等價交換。對于婚姻,那么家庭又是什么呢?從某種意義上,婚姻就是家庭,家庭也是婚姻。家庭是婚姻的延伸和拓展,比如親子關系,對于子女,父母的意義是什么?父母為子女操勞一生,忙碌一生,精疲力竭,費盡心血。俗話說,養(yǎng)兒防老,這足以證明,父母的付出是寄希望于回報的。沒有無緣無故的付出,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收獲,家庭關系的本質也是等價交換。父母的付出對等于來自子女的回報,子女的付出對等于來自父母的回報的原則,才是幸福的所在。其實,父母對子女的培養(yǎng)歸根結底就是一種投資,金錢的投入,時間的投入等等,如果父母辛苦付出,得不到子女對等的物質上的回報,精神上的感恩?從經濟學理解,父母的資源,包括金錢,時間,青春,如果沒有投資在子女身上,她們就會投資在自己身上,她們也許會得到更多的物質享受,也許會擁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事實是她們犧牲自己,培育子女,伴隨著自己慢慢變老來實現這項長期投資。正如前面的假設,如果是零回報率,這也意味著這項經濟決策是錯誤的,同時也違背了等價交換的原則,沒有遵循價值規(guī)律。從倫理道德理解,是不是有失社會公平正義?對父母而言,公平嗎?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理所應當,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誠然,子女對父母的回報,也是基于父母對子女的付出。
(四)等價的標準認定。等價交換是婚姻家庭幸福的根本所在,是維系婚姻家庭平衡和諧的紐帶。但是這種等價交換不是絕對的和呆板的,而是價值上相對的和靈活的對等。如果女人對男人付出是X,父母對子女付出也是X,男人的回報是Y,子女的回報也是Y,這里的Y是大于或等于X的正數,當Y等于X的部分才是等價交換,而Y大于X的部分則是來自于道德倫理層面的波動,人的精神力量是無窮的,無法估量男人對女人有多寵愛,也無法估量子女對父母有多孝心。這種波動是沒有上線,但是有底線的,也就是說波動無限趨近于等價交換,等價交換只是一種靜止狀態(tài)的極限值。
三、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等價交換是商品經濟正常運轉的基本前提,基本規(guī)律,也是婚姻家庭生活正常運行的基本保障,基本原則,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應用于生活中,對于當今樹立正確的婚姻倫理觀,解決婚姻倫理中的實踐難題,構建和諧的婚姻家庭具有積極的啟示和指導意義?;橐黾彝ィ挥心信p方,親子雙方,主體平等,分工合作,和諧融洽,協調發(fā)展,才能達到婚姻家庭的歸屬是幸福的境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最小的經濟單位,家庭是小家,社會是成千上萬小家的大家,社會和諧幸福離不開每個家庭和諧幸福。我們應該大力提倡精神平等,物質對等的婚姻家庭觀,并身體力行,為新形勢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決戰(zh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