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寫作要求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看法,需要具備一定的語言素材積累,具備邏輯思辨能力。所以要提高議論文的寫作能力,最關鍵的還是要結合生活,在生活中尋找素材,在生活中鍛煉思辨能力。著名特級教師張孝純先生提出了“大語文教育觀”,這種思想主張語文教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與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并把教語文同教做人有機結合起來。在“大語文教育觀”下,開展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的議論文寫作更結合生活,更新穎別致。
一、初中生議論文寫作現狀分析
議論文這一文體應用很廣泛,無論是中考、高考,還是以后大學的畢業(yè)論文,都會用到這一文體,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寫作議論文的能力。當前初中生議論文寫作教學中主要有以下問題:一是寫作目的功利化,學生缺乏寫作興趣。由于受到教師功利化教學理念的影響,學生寫作目的也變得功利,寫議論文都是為了完成任務,應付考試,缺少抒發(fā)個人見解和看法的迫切需要;二是素材積累不足,內容陳舊。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很重,課余時間常常要去輔導班,完成大量作業(yè),缺少與社會大自然的深入接觸,課外閱讀量少,視野不夠開闊,所以學生的議論文作文素材日益匱乏。三是議論文教學缺乏系統(tǒng)性、有序性的訓練,缺乏寫作方法的指導,評價方式單一。四是教師過多的指導學生作文的形式,而忽視了思想內容,學生寫的議論文形式大于內容,思維單一。
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要結合“大語文教育”的思想,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積累議論文寫作的素材,在思想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文化修養(yǎng)。教師要搭建平臺,開展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思辨能力,讓學生有一定的積累,在此基礎上再逐步進行議論文寫作技巧的指導,讓學生的思辨能力在議論文寫作實踐中展現,從而讓學生的議論文事例充實,思想深刻。
二、初中生議論文寫作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
(一)積累寫作素材,提升語文素養(yǎng)
在“大語文教育觀”下,教師開展多種形式的結合學生生活的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和文化修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不是教師用語言教出來的,而是借助教學活動在實踐中培養(yǎng)起來的。語文素養(yǎng)的來源,一是來自生活經驗,二是來自閱讀經驗,教師要創(chuàng)建平臺,讓學生交流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培養(yǎng)語言能力、思辨能力,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把內在的經驗轉化為寫作能力,用文字來表現自己內在的人文精神。
教師可以開展以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思想交流,積累素材,提升素養(yǎng)。
1.名言分享,提升語文素養(yǎng)
初中生議論文寫作往往比較淺顯,缺乏思想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摘抄,積累名言警句,積累名人事例,作為議論文寫作的素材。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寫道:“閱讀能教學生思考,思考會刺激智力覺醒。書籍和由書籍喚起的生動活潑的思想,是防止讀死書的最有力的手段?!笨梢?,閱讀可以讓學生學會思考,并且喚起思想。
教師可以在班級組織定期的名言分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人物傳記,摘選名言,每天由一位同學寫一句名言在黑板的左上角,語文課前,由這位同學和大家分享自己閱讀名人傳記后的感受,分享這句名言帶給自己的思考,結合名人的事例以及自己的生活來談感悟。其它同學把這句名言記錄在筆記本上并背誦。這樣的活動,能夠讓同學們結合閱讀,結合同伴交流,結合生活感悟積累寫作素材。
比如有一位同學分享了泰戈爾的名言“你今天受的苦,吃的虧,擔的責,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會變成光,照亮你的路”。他說:“我非常喜歡泰戈爾的這句名言,當我感到學習辛苦的時候,我就用這句話安慰自己,我付出努力學習,我所受的苦和累,日后都會變成光,照亮我前行的路。如果我放棄了,現在選擇安逸,那么我偷的懶,逃的責,都會變成坑,阻礙我前行的路?!彼f完以后,同學們都笑了,對于這句名言印象非常深刻,在日后的議論文寫作中經常引用這句名言。所以名言分享就是讓同學們結合閱讀與自己的生活感悟來積累素材,以便同學們在議論文寫作中能夠輕松地引用名言來論證觀點。
2.觀點辯論,培養(yǎng)說理能力
勞厄曾經說:“教育最重要的并不是獲取知識,而是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辯論是思想的交鋒,組織辯論賽,可以磨礪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在辯論中,人的思維處于最積極活躍的狀態(tài),思想的火花在爭辯中不斷閃現,經常開展辯論,有益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辨能力。
筆者在上《敬業(yè)與樂業(yè)》這篇議論文之后,在班級里組織了一次辯論賽,正方是“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反方是“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也是好士兵”。筆者要求學生分別從事例、名言、道理分析三個方面做好辯論準備。辯論賽非常精彩,正方同學認為有理想的激勵才能讓一個人更有動力去努力奮斗,他們舉了陳勝、孫中山、周恩來等人的例子,引用了托爾斯泰的名言“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來論證觀點。反方認為每個人只要做好自己本分的事,就是成功的人。他們引用《敬業(yè)與樂業(yè)》中的句子“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列舉了最美司機吳斌、環(huán)衛(wèi)工人、木匠的例子來論證觀點。
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要分析辯題、闡明己方觀點、歸納對方見解并予以反駁,這對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大有益處。另外,辯論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問題的習慣,促使學生追求例證的豐富與精當,激勵學生追求邏輯層次的明晰與語言的簡潔流暢。辯論中競爭的情境,及時的反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態(tài)度,使學生樂于議論。
在辯論賽結束后,筆者要求學生寫一篇議論文,正方或反方的觀點任選一個,學生覺得寫這樣一篇議論文并不難。可見,辯論賽能激發(fā)同學議論的潛能,能引導學生學會舉例論證、引用論證、道理論證,能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能調動學生的閱讀經驗和生活經驗,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從而為議論文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3.新聞講評,提升評論能力
學生缺乏生活積淀,導致對生活的體悟偏少,教師可以開展課前新聞講評的活動,創(chuàng)建一個平臺,引導學生閱讀新聞,思考評論,拓寬視野,積累素材。教師要求同學們關注報紙或網絡媒體上的新聞,挑選最新的并且能引起同學興趣的新聞,講述并評論。
新聞講評活動能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和生活,強化讀報實踐,提高讀報質量,這對提高學生的判斷、分析能力以及接受新信息的敏捷性、反應力大有益處。新聞講評的過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概括和評論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問題,讓學生發(fā)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在觀點碰撞中鍛煉和發(fā)展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
教師通過新聞講評的專題訓練方式讓學生領會知識并分析評價,鍛煉了評價議論的能力,鍛煉了以事例來闡明觀點的能力,以此內化為自己的隱性能力,這為日后寫議論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語文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創(chuàng)建教學平臺,開展名言分享、觀點辯論、新聞講評等活動,擴大學生的語文學習空間,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的語文教學體系,引導學生積累議論文寫作素材,提高思辨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二)指導寫作技巧,提升思辨能力
初中生寫議論文經常出現的問題是列舉的事例過于老套陳舊,事例敘述過長,缺乏分析說理。教師要結合學生議論文寫作存在的問題,從事例概括、邏輯分析、巧妙構思等方面逐步指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作用,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閱讀經驗來列舉事例,引導學生條理清晰地逐步論證觀點。
1.篩選事例要貼近生活
初中生舉例論證常見的問題是:事例不典型,不足以論證觀點;事例單一,不會從多角度來列舉; 事例老套,千篇一律;敘多議少,不會概括。“大語文教育觀”倡導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素材,要回歸生活,觀察并思考社會現象,對生活中的“新鮮”事例進行議論,并且靈活運用這些“新鮮”事例作為議論文的論證材料,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使讀者眼前一亮。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成功的作家、商人、歌手、影星、運動員等人努力奮斗的事例,可以列舉5·12地震中受傷而自強不息的人的事例。貼近生活的事例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更能有力地論證觀點。
比如《成功路上無捷徑》這一中考作文題,教師讓學生列舉事例,一開始很多同學列舉了貝多芬、愛迪生的事例,教師引導學生要多角度、貼近現實再舉些事例,同學們思路打開了,有些同學列舉了阿里巴巴創(chuàng)始人馬云的事例、有些同學列舉了小米手機創(chuàng)始人雷軍的事例,還有的同學列舉了女排教練郎平的事例,這些事例的補充使文章的論證材料更充分,更有說服力。這樣的訓練讓學生明確要篩選典型的、新穎、多角度的事例來論證觀點。
“大語文教育觀”倡導在生活中捕捉語文素材,比如閱讀書籍后的評論分享,看完電影后的思考評析,對于某一首歌曲的評論,這些因素都可以作為議論文寫作的素材。教師要引導學生平常多積累,多思考。
2.概括事例要有側重點
同一個事例可以用來論證不同的觀點,關鍵是概括時側重概括哪個方面的內容。有些同學不會概括事例,敘述過長;有些同學概括時側重點沒有找準,不能充分論證觀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有側重的概括事例。
比如說用小米手機創(chuàng)始人雷軍說英語被嘲笑的事例來論證以下兩個不同的觀點“正視不足,努力前行”“寬容友善待人”,教師呈現事例,請同學們根據要論證的觀點有側重的概括事例。論證第一種觀點時,概括的側重點就在于“正視”“努力”,有同學這樣概括:“小米手機的創(chuàng)始人雷軍,不擅長說英語,在一次發(fā)布會上,因為英語講得不好,而被網友嘲笑,雷軍坦然承認自己英語說的不好,他于是勤學苦練英語,每天聽英語廣播新聞,請老師教自己。他并沒有逃避,而是正視不足,努力彌補?!闭撟C第二個觀點時,引導學生側重點在于“寬容與友善”,有同學這樣概括:“小米手機的創(chuàng)始人雷軍,在一次發(fā)布會上,因為英語講得不好,而被網友嘲笑說他的英語是體育老師教的,甚至遭到了王思聰的嘲諷,而雷軍卻并不生氣,他說自己來自農村,確實英語說得不好,讓母校武漢大學蒙羞了,并且說自己會勤學苦練英語的。他沒有去和網友對罵,也沒有對王思聰的嘲諷回擊,而是友善寬容地面對這些批評與嘲諷,他的這種態(tài)度和胸懷最終贏得了尊重,王思聰也在網上向雷軍道歉了。”同樣是雷軍的事例,但用來論證不同觀點時,側重點就不一樣。教師要引導同學結合文章觀點來選擇性地概括事例,明確議論文的事例是為論證觀點服務的,要簡短,并且要貼合論點。
3.分析說理要有邏輯性
議論文固然離不開事例,但是要讓文章有說服力,就要具有嚴謹的分析論證的能力。很多同學不會分析說理,對一個問題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現象就下結論,不分析事物的因果關系,缺乏思維的深度,使文章的立意缺乏思辨性。很多學生思考問題表面化,單一化,不能多角度全方位的看問題,議論時常常就事論事,論證過程只是簡單的材料加結論,而缺少必要的評析過程。教師要用“接地氣”的貼近生活的事例分析來引導學生學會邏輯分析,學會綜合運用論證方法。
教師呈現議論文分析說理的片段,讓學生找出其運用的關聯詞語,明確可以借用關聯詞來進行邏輯分析論證。筆者在教學中呈現了這樣一個分析說理的片段:“我國南極考察隊僅用45天就順利地建成了中國南極長城站。他們?yōu)槭裁磿绱隧樌??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很好的合作,并處處講友誼,時時講風格。正是憑著這種合作的精神,他們才能在那種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甘苦以共,互勉互勵,攜手共進,最終建立了長城站。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合作,也許南極大陸就不會有五星紅旗的飄揚?!?/p>
這個片段的分析說理中就運用到了“為什么……就是因為”“正是……才”“如果……就”,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這些關聯詞,并且明確這是借用關聯詞進行邏輯分析,引導學生了解因果分析法、假設分析法、對比分析法。教師再安排一個步驟讓學生學以致用,比如: 你能對某同學成績名列前茅的原因,做一點分析嗎?請同學借助以下關聯詞語及關鍵詞來分析:某同學之所以能……是因為……。正是靠著……他才……。他就像…一樣,所以他……。試想一下,假如他……,那么就可能……。這正如……所說的名言……,所以……。
教師提供了學習支架,引導學生運用關聯詞,進行邏輯分析說理,綜合運用對比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等方法。這樣的教學,化繁為簡,更貼近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更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初步學會分析論證。
三、議論文寫作教學實踐的總結與反思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議論文寫作更能體現一個人的人文底蘊。教師要引導學生積累豐富多樣的語言材料和語言表達的經驗以豐富人文底蘊。在“大語文教育觀”的指導下,筆者在教學中開展了名言分享、觀點辯論、新聞講評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引導學生樂于閱讀、關注生活,讓學生交流自己的閱讀經驗和生活經驗,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提升語文素養(yǎng)。筆者在議論文寫作教學中引導學生篩選事例要貼近生活,概括事例要有側重點,分析說理要有邏輯性,根據學生的學情,有針對性地指導,逐步培養(yǎng)學生議論文寫作的能力。經過實踐,筆者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的議論文水平有明顯提升,有多人在征文比賽中獲獎,平時考試的作文平均分也名列前茅。這些成效會激發(fā)教師更好地去實踐和探索議論文寫作教學。在日后的議論文寫作教學中,筆者會更多地關注學生存在的困惑,因材施教,去探索更多的教學方法,開展更豐富的教學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注重課內外的聯系 引導學生把議論文寫作和生活實踐相結合,在寫作實踐中提升人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葉圣陶.怎樣寫作[M].北京:中華書局.2007.8
[2]章新其.“浙江省中小學學科教學建議”案例解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9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12
[4]龐君芳.因果思維與中學作文教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12
丁麗華,浙江省杭州市明珠實驗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