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行、同學、朋友,大家好。我這次到訪北京大學,恰好是在五四運動百周年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五四運動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值得驕傲的時刻。它是一代中國青年對世界的宣言:我們要追求真理,我們相信真理改變未來的力量。
時至今日,我們還能聽到蔡元培校長的聲音:“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此思想自由之通則,而大學之所以為大也?!北贝笕擞掠谔剿餍轮?,敢于推動變革,這首先得益于蔡元培校長的遠見卓識。
我們應該記住,蔡元培不僅領導過北大,還協(xié)助創(chuàng)建了中央研究院、上海音樂學院以及國立藝術院。他的努力提醒我們,人文和自然科學都能夠提升人類的精神境界,改善人類的生存處境。
追求和創(chuàng)造知識的人們之間,總是有一種跨越時空的相互關懷。我還記得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后期,我還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年輕教員時,一個中國學術代表團對學校進行過一次歷史性的訪問。漫長的分離一點都沒有削弱師生同事之間的美好感情。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幾十年沒有見過面了,但他們就像剛分開不久的朋友一樣相互問候,然后又開始討論共同關心的學術課題。對我來說,這生動地證明,在嚴峻的經濟政治社會條件下,大學仍然可以成為力量的來源。
我又想到第一屆帕格沃什(Pugwash)科學與世界事務大會。在1957年緊張的冷戰(zhàn)局勢下,來自世界各地的二十二位著名科學家聚集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討論熱核武器的發(fā)展及其對文明的威脅。他們的集體努力為1963年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1968年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和其他若干重要協(xié)議奠定了基礎。
這二十二位與會者中,七位來自美國,三位來自蘇聯,三位來自日本,兩位來自英國,兩位來自加拿大,另外各有一位來自澳大利亞、奧地利、中國、法國和波蘭。物理學家周培源教授是這二十二人中唯一的中國人。
他后來還擔任了北京大學的校長,并在1978年率團訪美,談判促成了中美之間的學者交流。我們應該感謝像周培源教授這樣富有遠見和勇氣的領導者,始終把和平和共識放在首位。
當下,我們兩國政府之間正在就一系列重要問題進行談判。這些談判有時很艱難;它們的結果將對全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我相信,保持學者之間跨越國界的交流,對我們今天在座的所有人來說都至關重要。不僅如此,任何關心高等教育在人類生活中所起作用的人,都應該能夠理解其中特殊的意義。
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優(yōu)秀的學府更應該發(fā)揮積極的作用。當然,哈佛在美國,北大在中國,我們都有責任為各自的社會做出貢獻,促進各自國家以及全世界的發(fā)展。而我們作為大學,要真正承擔起這樣的責任,唯一的方法就是踐行和維護那些能夠超越國界的學術價值。
我2018年十月發(fā)表就職演說時,曾經談到過這些基本價值。當時出席就職典禮的,有哈佛大學成百上千的學生、教授、職員、校友和友人,也有來自全球二百二十所院校的代表。我想現在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當時發(fā)表的想法。
偉大的大學堅持真理,而追求真理需要不懈的努力。真理需要被發(fā)現,它只有在爭論和試驗中才會顯露,它必須經過對不同的解釋和理論的檢驗才能成立。這正是一所偉大大學的任務。各學科和領域的學者在大學里一起辯論,各自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理論,努力理解并解釋我們的世界。
追求真理需要勇氣。在自然科學中,想要推動范式轉移的科學家常常被嘲諷,被放逐,甚至經歷更大的厄運。在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里,學者們常常需要防備來自各個方面的政治攻擊。
要堅持真理,我們就必須接受并欣賞思想的多元。對挑戰(zhàn)我們思想的人,我們應該歡迎他們到我們中間來,聽取他們的意見。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能夠敏銳地去理解,但不急于作出評判。
白樂瑞哈佛大學第29任校長美國藝術和科學學院院士
我擔任哈佛大學校長,還不到一年。但在這短暫的時間里,我們的校園里已經至少六次出現過有爭議的問題,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有時甚至是激烈的爭吵和公開的抗議。參加爭論的有學生,有教職員工,也有校友和學校的友人。
這樣的爭吵可能會讓人感到不快。但它是一個社區(qū)健康的標志,是積極的公民參與的象征。事實上,如果有一個學期完全沒有發(fā)生這樣的辯論,那才是不正常的,甚至會讓人感到不安。當意見沖突發(fā)生時,我們就不得不自問:我們想要一個怎樣的社區(qū)?而正是這個問題維系并強化著我們的集體,讓我們對真理的追求更加深刻。
我作為校長的職責往往并不是決定學?!罢_”的立場,而是確保討論渠道的暢通。從遠處看,哈佛大學好像有一個統(tǒng)一的聲音。但實際上,哈佛是不同聲音交響共存的地方。而我們最為重要也最為困難的任務之一,就是讓社區(qū)的所有成員都覺得他們可以暢所欲言。
改善我們的社區(qū),改善我們的世界,這是我們大學的職責。目前,哈佛本科學院最熱門的課程之一是“中國古典倫理與政治理論”。上個學期有425名本科生選修了這門課。當授課教授被問及對哈佛學生有什么建議時,他說,“我們的世界是由人類活動創(chuàng)造的。如果我們對世界不滿意,我們就應該去改變它。千萬不要落入危險的思想陷阱,以為世界本來就是這樣。世界永遠都在改變。”
偉大的大學不僅堅持真理,而且追求卓越。人們常常問我哈佛成功的秘訣。我們所有的成功,都是在他人的幫助下實現的。如果沒有全球其他優(yōu)秀高等院校的挑戰(zhàn)和激勵,如果不能向同行學習、與他人合作,我們絕不會像現在這么成功。
僅僅在美國,就有四千余所大專院校。它們驚人地多樣,有的專注于本科教育,有的兼顧本科生、研究生和職業(yè)教育;有的專注于藝術和音樂等單個學術領域,有的同時推動多學科的發(fā)展。它們都在為人才和資源競爭;但它們又都以其他學校為榜樣,謀求自己的進步。
偉大的大學同時也意味著機會。我的父母是作為難民來到美國的。我的父親幼年時為了逃離迫害從東歐移民美國。我的母親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幸存者。
他們在飽經喪亂之后遠渡重洋,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進學求知的機會。他們認識到教育在他們新的國家的重要性,并支持我升學深造。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和教育的幫助,我今天不可能來到這里,和你們暢談我的感悟。
和無數其他人的經歷一樣,上大學讓我能夠成功。我希望中國以及世界各地的青年們都能理解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如果你想要有所成就,教育將幫你實現夢想。
我們的大學必須繼續(xù)堅持這些讓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與眾不同的價值:真理,卓越,和機會。我們必須維護和強化我們之間的學術交流,讓我們能夠攜手共進、引領世界。
最后,我引用中國偉大的現代詩人阿布都熱依木·吾提庫爾的詩結束這次演講:漫漫人生路上,我尋覓真理,向往正義的途中,我苦思冥想。我時時刻刻祈望著傾訴的機會,用那些充滿意義和魅力的詞語。
朋友們,讓我們暢所欲言,各抒胸臆。讓我們繼續(xù)相互學習,在知識和智慧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