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趣
每年的4月15日是全國抗癌日,感謝為人類醫(yī)學做出貢獻的所有人。
我的家人很多都在醫(yī)院工作,父母以及表哥經常會給我講一些醫(yī)院里的趣事。尤其是表哥,自從學醫(yī)之后,不厭其煩地解答著全家的醫(yī)學咨詢。這種氛圍讓我對于醫(yī)生以及醫(yī)藥工作者有著天然的親近感。采訪李治中先生的時候,感覺尤其親切。我詢問他的經歷,他反問我:“《我不是藥神》中,邪惡的醫(yī)藥代表,你還有沒有印象?”他自問自答,說自己原來就在那個藥廠工作,希望我不會敵視他,也希望大家對那個公司少一點指責,電影中的人物形象很多時候是需要人為塑造的。
2001年,李治中以四川資陽地區(qū)高考狀元的身份考入清華大學,讀了當時的熱門專業(yè)生物科學。大四時,他原本計劃出國讀干細胞生物學。突然有一天,他接到了父親的電話,“你媽媽生病了。”過了一段時間,他再度接到消息,身患乳腺癌的母親,一側乳房已被切除。作為一名清華大學生物學專業(yè)的大學生,他根本看不懂母親的診斷報告,上面都是奇奇怪怪的數字和專業(yè)術語。更令李治中懊惱的事情在于,即使通過網絡,在當時也無法找到準確的解答。于是他轉變了申請方向,并最終被美國杜克大學癌癥生物學錄取。
僅用3年多的時間,李治中拿到了博士學位,之后進入了一家全球知名藥企工作,負責做實驗篩選藥物靶點等工作。他第一次真正下筆是2013年8月。一天晚上他將娃哄睡后,癱軟在沙發(fā)里,噼噼啪啪地在鍵盤上敲下幾個字:腫瘤和癌癥的區(qū)別。從此一發(fā)不可收。
在進行癌癥科普的6年里,李治中和朋友運營著兩個微信公眾號。公眾號內聚集了80多名生物學和癌癥領域的作者,發(fā)表了近干篇文章,訂閱用戶累計達到60多萬。這些文章讓缺乏專業(yè)知識的普通人見識、理解了什么是癌癥,在癌癥侵襲自己或親友的健康時不至于“赤身裸體”,慌張無措。
寫癌癥科普的這幾年,他經常收到患癌兒童家長的來信,問他有沒有新的癌癥藥物、有沒有更好的治療方法、怎么找到就醫(yī)信息等。李治中發(fā)現不僅兒童癌癥的科普很少,就連兒童癌癥的新藥也幾乎無人關注——過去近30年,全球藥企開發(fā)了200多個抗癌新藥,但只有3個是治療兒童癌癥的。
2018年,李治中成立了兒童癌癥的網站——向日葵兒童www.curekids.cn。網站上有100多種兒童癌癥的資料,每種都包括了治療手段、康復手段、研究者、醫(yī)院信息等,像一個兒童癌癥百科。
雖然這篇1000多字的文章和3分鐘的視頻,僅能展現李治中先生的一部分。但希望這些信息能夠被更多的人知曉,也希望它們能夠為更多陷入困境之中的人,多亮一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