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有人問金庸先生:人生應(yīng)該如何度過?
老爺子回答說: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后悄然離去。
金庸年少時,因打抱不平,兩度被學(xué)校退學(xué);寫武俠小說,十七年十五部作品,部部經(jīng)典;辦報紙,《明報》成為香港最具影響力的報紙之一;做學(xué)問,全院七個系,他能教六個;八十一歲高齡還赴英國學(xué)習,建書社……
老先生自己鬧騰了一輩子,也在所有人的生命里大鬧了一場,如今轉(zhuǎn)身悄然離開。
人生如此,應(yīng)該是最難得的吧。
五年前,李詠在《超級演說家》的舞臺上,這樣描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天:我會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靜靜地待著,不會有道歉,也不會有離別,更不會有抱怨,我只會有感謝,我要感謝能和你們再次相聚。
五年后,李詠的妻子哈文發(fā)微博宣布:在美國,經(jīng)過十七個月的抗癌治療,2018年10月25日凌晨5點20分,永失我愛……
這些日子,李詠、金庸等人相繼離開,我就在思考一個問題:有一天,如果我們也離開了,是能夠坦然面對生死,還是心有不甘,留有遺憾?
羅永浩說,生命不息,折騰不止。我覺得,人生的意義和出路,都來自于不斷地折騰。
前段時間,張藝謀導(dǎo)演的新作《影》上映,收獲無數(shù)好評,很多人評價說,國師就是國師。
可是如果沒有折騰,或許就不會有今天的大導(dǎo)演張藝謀,而是棉紡廠工人張藝謀。
1978年,二十八歲的張藝謀已在咸陽國棉八廠工作了七年。聽說這是大學(xué)最后一年面向社會招生了,以后都只招應(yīng)屆生,這讓只有初中學(xué)歷,原本打算自學(xué)兩年文化課,再考大學(xué)的張藝謀急了。朋友田鈞給他出了主意:你拍照拍得這么好,可以去考北京電影學(xué)院攝影系啊。
張藝謀二話不說,就帶著作品進京,但招生的老師卻告訴他:你的照片拍得是很好,但是你年齡超了,這個真沒辦法。
后來,朋友田鈞又給他出了主意,把作品寄給文化部長黃鎮(zhèn),請他幫幫忙。
很多人覺得這主意不靠譜,勸他放棄,人家那么大的一個領(lǐng)導(dǎo),哪會管你這點破事,但張藝謀不甘心,一個人在暗房里搗鼓了七八天,然后給黃鎮(zhèn)寄去了一組作品。
沒想到,文化部長黃鎮(zhèn)在看完照片后起了惜才之心,特別做出批示,讓張藝謀入學(xué)。
從此,中國的電影史上多了一個大導(dǎo)演。
很多人感慨向上的通道太窄,感嘆生活沒有意思,總是一潭死水,波瀾不驚。
其實,只要你想折騰,敢邁出步子,想要掀起點浪花并不難,而且往往只有折騰,才會有出路。
什么是困難?你總是將自己困在一個小天地里,不去努力,不去折騰,那就會越來越難。
什么是出路?你只有走出去看看,邁出行動的那一步,才會找到路。
人生匆匆?guī)资辏淖詈梅椒?,不是養(yǎng)生,而是折騰自己,在離開時,可以問心無愧地說一句:我這輩子沒有庸庸碌碌地活著。
這或許就是人生最圓滿的樣子了吧。
從今天開始,請做一個認真活著的人,不畏懼困難,不害怕折騰,越努力的人,才會越幸運,才不負此生!
【選自微信公眾號“哈叔的職場微課堂”】
插圖 / 逆境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