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強
1992年,是我從農(nóng)村走向城市的起始之年。往前推十年,也就是1982年,我那原本厚道木訥的父親母親也不知哪里來的膽子,鐮刀入庫,牛羊入圈,孩子交給老人,夫妻雙雙進城打拼。十年后,終于在省城站住了腳。
1990年,父母在省城有了房子并把戶口也遷到了城里。在此期間,我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每日奔跑在鄉(xiāng)間的風里,過得自在逍遙。
爺爺堅決不同意父母把戶口遷走,理由是:戶口一轉走,村里就會把他倆那一畝三分地收回去,若沒了地,一旦在城里混不下去了,想回也回不來了。父母當時也猶豫過、掙扎過,最終沒聽爺爺?shù)膭?。爺爺說:“你們的戶口可以走,但娃娃的戶口不能走。”
父親頭一回和爺爺發(fā)火:“孩子不進城,永遠沒出息。進了城,上個好學校,將來更容易考大學?!?/p>
爺爺鐵了心不同意,說:“不管到啥時候,都得給自己留一條后路!”父親無奈之下,竟背著爺爺為我辦了“農(nóng)轉非”手續(xù)。
因為從小在農(nóng)村長大,我轉學到城里中學后遇到了一個大難題——不會說普通話。盡管我認真去學了,依然沒學會,聽起來怪怪的。
為此,城里同學紛紛嘲笑我、奚落我,他們叫我“土老帽”“鄉(xiāng)巴佬”。不少人甚至聯(lián)合起來欺負我、隔離我。這種因語言不通導致的冷漠與隔閡,使我極其憋悶、煩躁。父母天天早出晚歸,工作生活節(jié)奏快得不得了。
于是,我陷入一種極其自閉的狀態(tài)里,學校組織的任何活動我都不參加,回到家后足不出戶。甚至,我喪失了學習普通話的信心,也喪失了學習的信心。在那樣一個叛逆的年齡,我發(fā)誓再也不學普通話。我想逃回鄉(xiāng)下老家,和爺爺奶奶在一起。
很多時候,老師在課堂上提問我,我明明會答,也裝作不懂,緊閉著嘴,一聲不吭。老師不明情況,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我,我拼命忍著淚水。放學后,狂奔回家,扯著嗓子哭了個天翻地覆??捱^之后,捧起爺爺寫給我的信,淚水打濕了信紙,打濕了爺爺寄來的每一聲叮囑。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我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我的情況最終引起校長和班主任的重視,他們先后和我多次談心,效果甚微。我成了班里的“重點人”。
立冬前一天,周五。上午第三節(jié)課鈴聲剛響過,白發(fā)蒼蒼的劉校長突然進了教室,他一眼便找到了縮在墻角的我,朝著我招手。我心一緊,站起來,走向他。他伸出手來,輕摸一下我的頭:“第三節(jié)課,我給你上。”
那一刻,我極其震驚。在全班驚詫的目光中,我跟著劉校長出了教室,穿過操場,來到一間老屋前,屋前橫著一排光溜溜的石頭。
那天的太陽很好,我不自覺地坐到了石頭上。他說:“這節(jié)課,咱倆曬太陽?!?/p>
我又一怔。劉校長慈祥地看著我,臉上盡是溫和的笑容。
“你是更樂村人?”校長問。
我點頭。
校長收起普通話,說起了地地道道的家鄉(xiāng)話。沒想到,我和校長竟是同鄉(xiāng),沒想到校長竟能說一口地地道道的老家話。我和他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得很近,我進城之后的第一抹笑容,是校長給的。
校長和我講了很多故事,有鄉(xiāng)村的,有城市的,有他自己的,也有別人的。我聽得如癡如醉。
臨了,他取出一臺收音機送我,用標準的普通話說:“孩子,好好學習普通話吧,學會了普通話,你將接觸更廣闊的世界,結交更多的朋友,打開自己的新局面。說好普通話,是你的一件法寶!只要你堅持每天聽廣播,用不了幾個月,一定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十幾年前,我也是這么學習普通話的……”
那一刻,我的眼睛濕潤了,周身暖洋洋的。我突然覺得有兩個太陽在照耀著我,一個是天上的太陽,一個是校長。天上的太陽暖著我的身子,校長暖著我的心。
打那時起,我在校園里似乎有了依靠,有了知音,那就是校長。
僅僅過了三個月,我的普通話水平有了很大長進,成績也在慢慢地上升,同學們看我的眼光也和以前大不一樣了。
初二那年,我被評為區(qū)縣級三好學生,被選為班長。是時,心頭所有的陰霾煙消云散,前所未有的獲得感籠罩著我。接下來,我參加全市中學生朗誦比賽,獲得銀獎。兩年后,我在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中獲獎。
進入大學之后,我報了英語專業(yè),選修了俄語、法語,并參加了多次跨國交流。
假期,我專程回母校探望劉校長,向他匯報自己的學業(yè)。
校長問我:“你有多久沒有回老家了?”
我木然。
校長送給我一個忠告:“孩子,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適應了城市的生活,能說一口特別流利的普通話,還能講多種外語,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希望你珍惜!但我還要告訴你,永遠不要忘記咱們的家鄉(xiāng)話。明白嗎?那是咱們的根!”
我們這些沐浴在改革開放光芒里的農(nóng)村娃,在城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僅會說普通話,而且會講流利的英語,甚至更多的語種??墒牵钟卸嗌偃诉€記得自己的家鄉(xiāng)話呢?現(xiàn)在的家鄉(xiāng),一天天朝著城市的方向奔跑著,追趕著。城里有的,家鄉(xiāng)也有。而家鄉(xiāng),在我們身上的印跡日漸淡薄。若要找出一絲與城市的差別,或許只剩下那一口家鄉(xiāng)話了。一旦忘記了家鄉(xiāng)話,與家鄉(xiāng)的聯(lián)系也便徹底斷絕了。
在校長的建議下,我重拾家鄉(xiāng)話。每當回到家,努力用家鄉(xiāng)話和父親母親交流。
2018年,是父母進城第三十七個年頭,我離開農(nóng)村也整整二十六年了。
初秋時,我攜妻帶子回家鄉(xiāng)探望爺爺。老人家年過九旬,依舊住在鄉(xiāng)下老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這里,沒有普通話,也沒有英語,更沒有狂躁的流行音樂,只有鄉(xiāng)間哩語,只有村戲,只有濃濃鄉(xiāng)音。
爺爺雖年邁,眼力聽力卻不降,他指著不遠處一位老人說:“看看那是誰?”
我順著爺爺指的方向看過去,感覺有些面熟,卻不知如何稱呼。
爺爺說:“那是你當年的劉校長啊!”
爺爺推我一把:“快過去打聲招呼??!那可是咱們的恩人啊!”
我奔過去,叫一聲“校長”,然后,朝他深深鞠躬。校長抬起頭,看著我,竟脫口而出我的名字。原來,他一直沒把我忘記。
那天中午,我把校長請到家里,恭恭敬敬為校長斟酒、敬茶。
萬般感慨之中,我舉起酒杯,面向爺爺,面向校長,敬他們。直到現(xiàn)在我才明白,1992年立冬前一天,我的身邊環(huán)繞著三個太陽——天上的太陽、身邊的校長、老家的爺爺。前兩個太陽,看得見,摸得著。爺爺這輪太陽,卻藏在家鄉(xiāng)的老巷里,藏在風中。
環(huán)望城市般的家鄉(xiāng),我知道自己應該怎樣走下去。無論世事如何變換,我們總該留守一些自己的不變。
【原載《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