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青
我們知道,世間萬物跟我們一樣,都有其本性??墒牵傆幸恍┤?,無視、扭曲、扼殺它們的本性,自然也就造成對它們的誤解,進而跟它們產(chǎn)生了巨大的隔閡。世間很多的失敗、悲劇往往都是因為這個原因。
《莊子》中記載:一只海鳥停留在魯國國都的郊外,魯王讓人駕車迎接它,并且在宗廟里向它敬酒,演奏《九韶》想使它高興,準備牛、羊的肉作為它的食物,于是這只海鳥雙目昏花了,憂愁悲傷,什么也不敢吃,不敢喝,三天就死了。顯然,魯王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來養(yǎng)鳥,不是用養(yǎng)鳥的方法來養(yǎng)鳥。換言之,就是沒有按照鳥的本性來養(yǎng)鳥,所以,才會產(chǎn)生這樣的惡果。
只有深刻理解事物,充分照顧到它們的本性,我們才能使其展現(xiàn)出最美好的那一面?!读訓|集》中記載:郭橐駝種植的樹木,沒有不成活、不繁茂的,于是有人問他其中的道理。他回答說:“我本人并不能使樹木延長壽命,并且生長繁盛。大凡樹木的本性,樹根喜歡舒展,喜歡讓人培上陳泥。將樹木種植好了以后,不需挪動它,不需為它擔心,離開它以后,便不用再去看管它。栽種樹木時,就像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將樹木放入土中以后,就像將它拋棄了似的,這就使樹木的天性得以保全和發(fā)展。別的種植樹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他們使樹木的根部拳曲在一起,而且更換了新土,對樹木的愛護過于深切,擔憂過于細密,早晨去看它,晚上又去撫摸它,已經(jīng)離開了,還要再回頭看上一眼。更為過分的是有人還要劃破樹皮,查看它是成活了,還是枯萎了,搖晃著樹干,去觀察枝葉哪里稀疏,哪里繁密,而樹木卻與自己的本性日漸脫離了。雖然說是愛護樹木,實際卻是損害樹木。所以,人們種樹都不如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郭橐駝就是樹木的知己,深深懂得它們的心。
其實,世間種種美好,就像這樣的一棵樹木,你越懂它,它就長得越好??墒牵芏嗳斯虉?zhí)己見、我行我素甚至狂妄自大,這樣的人,丟失了自己的美好人性,所以,他們對待萬物的態(tài)度也就發(fā)生了變化。要想很體貼地走近萬物,已經(jīng)不可能了,而是變得獨斷專橫、飛揚跋扈,不去理會某個事物的內(nèi)心感受,因此,他們往往會吃閉門羹。要知道,萬物都有自己的本性,當它發(fā)現(xiàn)你的惡劣,就會躲起來,不跟你見面,也或者,由于偏執(zhí),你走錯道了,正好與它擦肩而過。
其實,人活在世上就是不斷地跟萬物打交道,而萬物又各有其道。因此,只有擁有美好人性的人,才能深諳此道。若想和萬物深交,我們該做的就是,對它們非常熱愛,并且懂得怎樣去靠近它們、擁抱它們,也就是說,深刻理解它們的本性,如此它們對我們也才能像找到了知己一樣。只有美好的人性,才懂得物性,也才能跟萬物擁有美好的默契。
說實話,我們跟萬物都是平等的,你怎樣對待它們,它們就怎樣對待你;你拿出怎樣的熱情跟它們交往,它們就拿出怎樣的熱情回應你……也許,這就是我們跟萬物之間的心電感應吧。只有彼此真誠、和善,才會產(chǎn)生共鳴。這樣,美好和美好才能成為知己,而擁有了知己的美好,才會變得更美好。
(編輯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