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榮慧
多少浪跡天涯的游子只要想起母親的味道,思鄉(xiāng)之情便會油然而生。母親的味道,已深深烙印在了游子的心坎里,走到哪,就跟到哪,這就是中國人的根。
云南的同行在春天里寄來了一盒玫瑰花餅,極富詩意的事情,雖然餅不貴,但此情意,不敢忘了。我一收到,立即打開,見花餅呈圓球狀,中等的馬鈴薯大小,外層其實就是蛋糕,內(nèi)餡才是紫色的玫瑰花。味道的奇特之處就在于帶著花香味,不甜不膩,滑口。
事實上,在家鄉(xiāng),春天里大家也爭相做著花餅。做花餅的花學名金櫻子,呈藤狀,葉子寬大,與一般的藤狀植物有差別,藤上有刺,所以也叫刺花餅。
小時,母親每一年都會做花餅。有花餅吃的日子,是幸福的日子。雖然母親并不手巧,但母親做事兢兢業(yè)業(yè),誠懇地做著該做的事,一生任勞任怨,與人為善,不喜歡去求人辦事,讓人為難。開春后,偶爾父親出去做農(nóng)活,回來是用斗笠裝著滿滿的花兒回來。父親會說路過哪里,看見許多花,順手拾回家,農(nóng)民習慣說“拾”,不說“采”的。
久居小城,好多年沒吃花餅,今年友人寄來的花餅,勾起了我的思緒。其實小時候我也去采過花的,只是在周末里才有空,平日要上學。到山上,結(jié)果好的大朵的都被別人采了,只得采一些小朵的,甚至是含苞欲放的花蕾,但積少成多,總有一些漏網(wǎng)之魚,成果還是不錯的?;◣Щ丶?,其他的工序交由母親完成。吃著自己的勞動成果,真正能體會勞動帶來的樂趣,成就感肯定是有的。
重陽節(jié),母親早早打來電話,說父親今天會送發(fā)糕與板栗到我家。所謂的發(fā)糕,其實就是自家蒸的糕點,加一個發(fā)字,發(fā)財,南方人圖個吉利。
工作后,有了自己的家庭,我在城里買了房,然雙親喜歡農(nóng)村的生活,不愿搬來城里住。父親喜歡種點菜,伺候一點莊稼,養(yǎng)一些家禽,活動活動筋骨。在城里,住的是單元房,沒有這個條件。實際上,從城里到父母住的地方也不遠,也就是三十分鐘的車程,如果大城市,實在不算什么。我要上班,父親隔三差五會來看我,送一點自己種的菜,沒有打過農(nóng)藥,吃了放心。
父親把發(fā)糕送來,已是傍晚,留他吃晚飯過夜,他說天快黑了,要趕回家??斓酵盹埖臅r間了,所以我沒有急著去吃發(fā)糕。為了減肥,本來晚上是不吃東西的,但忍不住,晚上還是吃了一塊,一吃就是母親的味道,甜中帶著嫩滑,數(shù)十年來都沒有變。
發(fā)糕,制作并不復雜。頭一天,把上好的糯米放到水里浸,第二天用石磨碾成漿水。現(xiàn)在也可以用機器打成漿水,那可以省去很多的功夫。但母親還是用石磨,她說這樣才是原汁原味。漿水可根據(jù)個人口味加糖或是鹽。母親都是加糖,因為我們從小就喜歡甜食。
做發(fā)糕,一定要用柴灶大鍋。大鍋里放入水,要超過鍋的中間。然后蒸糕是用鐵特制的器具,敞口扁平,自下而上越來越大。先在鍋底下面放入一點豬油,均勻抹平,然后一碗米漿,攤平,蓋住鍋蓋,過個三五分鐘,打開,又一碗漿水,又攤平,糕蒸兩層要勻放一次豬油,這樣循環(huán)反復。最后到環(huán)狀小鍋頂部,大功告成。做發(fā)糕很耗工夫,考驗的是一個人的耐性。一層糕沒蒸熟,怎么能做下一層呢。小的時候,我看著母親做發(fā)糕,學會了做事不能急躁,要一步一個腳印。
母親的味道,是放在心里的,一個游子,只要想著母親的味道,故鄉(xiāng)是這樣無法割舍,自然勾起了對家鄉(xiāng)的回憶。而我則是幸運的,想見母親,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想想那句老話,盡孝要盡早,老天不等人,不知不覺就不惑年紀了,母親也老了,看著身邊的年輕后生,仿佛看到當年的自己。中年讓人穩(wěn)重,讓人思慮,那股激昂勁頭也沒有了,代之以更多的思考。
不知多少年,沒見過街上賣麥芽糖的了。小時候,經(jīng)常有人騎自行車來村里賣麥芽糖。自行車后面固定住一個鐵皮制作成的圓鍋,里面放著麥芽糖。叫賣并不是用嘴喊,而是用兩把切刀,不斷地敲擊,發(fā)出“叮叮當當”的響聲,我們就知道賣糖的來了。
麥芽糖,母親也會做?,F(xiàn)在還依稀記得母親做糖的順序,絕對地道。不過,母親做糖,一年只做一兩次,大概在過年前一個多月,為了做年糖年餅才制作。父親在趕墟時,去集市上買了幾斤小麥。母親把小麥放到一個大瓷缸里,浸水。但不能讓小麥長時間浸泡,這樣,小麥會爛掉。所以看到小麥膨脹,就應把大量的水排出。緊接著,每天要給小麥澆水。過一周左右,麥芽長出來了,有兩三片小葉,這時,可以正式制糖。把糯米放到甑子里蒸熟,然后放入大缸里。新出的麥芽切碎,與糯米飯放在一起攪爛,沖入開水,發(fā)酵。待水分多起來,有甜味帶黏性,這時過濾,把液體放到鍋里熬成糖漿。
要制成白色的麥芽糖,要用第一手煎出的糖漿,不斷在鍋里熬制,濃度相當高,彈性黏度完全達到標準,咬去才有嚼頭。糖漿趁熱出鍋,呈深褐色,然后放到一個“T”字形木架上來回不停地循環(huán)拉動,像拉蘭州拉面一樣,直至顏色變白,芝麻等餡灌入其中,搓成細條狀,用剪刀剪斷,放進面粉堆里,這樣不至于粘在一起,待冷卻就可以吃了。拉糖整個過程是體力活,需要父親協(xié)助完成。
前幾年,外地的一位老師寄來了花生糖,甚是喜歡,一吃覺得地道,原材料好,用的正是麥芽糖,酥而不膩,很香。全家人在春節(jié)時,吃得不亦樂乎,于是明白,原來這糖也是可以寄托思念之情的。懷念味道,懷念著的是一段緣分情愫,有生之年,讓我們加倍去珍惜。而相思之情,時間越長,越像這麥芽糖一樣,越熬越香,甜味越濃。
多少浪跡天涯的游子只要想起母親的味道,思鄉(xiāng)之情便會油然而生。母親的味道,已深深烙印在了游子的心坎里,走到哪,就跟到哪,這就是中國人的根。母親的味道,沒有山珍海味,只是粗茶淡飯,但都是我心里純真的記憶,是母愛的見證。
李明摘自《中國藝術(shù)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