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楠 襄
“三月江南花滿枝,風輕簾幕燕爭飛”,古往今來,很多詩詞歌賦都吟詠著三月的江南。江南好啊,風景舊曾諳,一如煙雨中的南翔老街,一踏入便春意環(huán)繞。
老街坐落于古鎮(zhèn)的中心區(qū)域,規(guī)劃面積14.34萬平方米。內(nèi)有人民街、共和街、解放街和勝利街,為傳統(tǒng)的商業(yè)區(qū)和居民住宅區(qū)。經(jīng)過整修,恢復了清末民初“銀南翔”的歷史風貌:房舍參差,商鋪鱗次,堂前屋后綠水潺潺。
到底是江南的名鎮(zhèn),此刻我眼中的景色,分明就是畫中的江南。在這初春的三月,展開了美麗的容顏。路旁的小草、簇擁的花樹、搖擺的垂柳、隨風微漾的春水,如同秀美的江南女子,婀娜多姿。
細雨濛濛的老街,訴說著萬千柔情。微風輕拂雨絲,雨絲輕撫臉龐,真有點“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的意境。想必,雨停風息的日子,明媚得很。
未入老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名為“留云禪寺”的寺院,規(guī)模宏大,氣勢不凡。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這寺院不凡的來歷。起初,“南翔”不稱“南翔”,而是“槎溪”。相傳梁代天監(jiān)年間(505年)有一老農(nóng),耕地時挖出一塊大石頭,此石露出地面后,有一對白鶴時而于其上空盤旋,時而在石上歇腳。恰巧一名叫德齊的和尚從這里經(jīng)過,看到此情此景,又勘察到附近有橫瀝、上槎浦、走馬塘(南宋以后的名稱)、封家浜四條河流縱橫交叉,四方有灣,形似佛教符號“卍”字,好似釋迦牟尼胸部所現(xiàn)的“瑞相”,便認為此處是吉祥之地,他決定在這里建造一座佛寺。每天那對白鶴飛向哪里,哪里的百姓就來捐款獻物,用以備料興工。
佛寺落成的那天,那對白鶴馱著德齊和尚朝南飛走了,為紀念這對白鶴與德齊和尚,便取名為“白鶴南翔寺”,鎮(zhèn)名“槎溪”逐漸被“南翔”所取代。
出寺院,便是老街了,巷街細長延伸,曲折古老,兩旁民居和店鋪比鄰。老街的游人沒想象中那么多,卻多為前來采風的攝影愛好者。顯然他們?yōu)槔辖帜切嫔:圹E、雕梁畫棟所吸引,興奮地穿梭于樓臺與小橋之間。
一條清澈的河流穿鎮(zhèn)而過,好幾座石拱橋橫跨河面,一千多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從橋上走過?小橋流水人家,為老街增添了不少韻味。在河邊,我看到一石碑,原來這河叫“槎溪”,碑上刻有清人陳松的《槎溪棹歌》。聽著這美麗的名字,一個年代久遠的南翔,朝我走來。我想,如果是煙雨迷離的春日,飛燕越過碧水,留下一片呢喃;抑或秋霧朦朧的清晨,舟楫泛波于槎溪之間,遙聞忽遠忽近的槳櫓聲,又是何等美妙??!當年,南翔鎮(zhèn)正是利用這水陸便利,舟車紛繁,布莊林立,花豆米麥,百貨駢集,被世人稱作“銀南翔”。
在和風細雨中,我走近老街一座小橋,那是與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中男女主角相會時極為相似的小橋,也是在雨中,也是寫滿江南風情。眼前是雨幕重重,亦真亦幻,有著足以令人忘卻煩惱的力量。飄飄灑灑的雨絲,把這條因白鶴南翔寺得名且有1500年歷史的老街洇成了一幅水墨畫。
老街上,游客如織,亭橋相依。橋下一葉扁舟,載著游客,行在雨中。這濛濛細雨非但沒有影響游客的雅興,還平添了一絲樂趣。
此地的南翔小籠饅頭,是上海美食的代表之一。我是上海人,南翔小籠饅頭已經(jīng)吃過無數(shù)次,但仍被它皮薄、餡多、汁多、味鮮、形美所誘惑。此番游南翔,自然要點個兩籠,享受這份鮮美。
南翔小籠饅頭創(chuàng)始于清朝(1871年),當時叫“南翔大肉饅頭”,是嘉定南翔店主黃明賢發(fā)明的一種點心。由于口味上佳,生意越做越紅火,同業(yè)者都競相模仿。店主為贏得市場,采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式,做成不易被模仿、形態(tài)小巧的小饅頭,皮薄呈半透明狀,以特制的小竹籠蒸熟,故名“小籠饅頭”,至今已經(jīng)有140多年的歷史。小籠的吃法也有名堂:一口開天窗,二口喝湯,三口吃光。
據(jù)傳60多年前,中國移民把上海小籠饅頭帶到了西班牙,名字被翻譯得五花八門:中心夾肉的中國面包、西班牙產(chǎn)中式夾肉面包、中國小籠、夾中國龍肉的小面包、武打巨星李小龍最喜歡吃的中國肉面包、李小龍。如今到西班牙還能聽到:“給我來一份‘李小龍’!”“‘李小龍’是吧?好的,請稍等?!?/p>
南翔小龍饅頭做工講究,每兩面粉制作10只,每只要折疊捏合14個以上的褶。其實,南翔小籠饅頭好吃,功夫全在餡上。剛端上來的一籠籠熱氣騰騰小籠饅頭,一個個雪白晶瑩,如玉兔一般,透亮的汁液,粉嫩的肉餡,戳破面皮,蘸上香醋,就著姜絲,咬一口,滋味層疊。人們品味的是上海傳統(tǒng)飲食文化,是遠離喧囂都市的“鄉(xiāng)野”之趣,是嘉定的美與情。
一直以來,小籠都是南翔的名片。南翔老街很善于利用這張名片,并不斷豐富它的文化內(nèi)涵。自2007年起,南翔已連續(xù)10年舉辦“上海南翔小籠文化展”,其中老街連續(xù)多年成為小籠文化展開幕式暨千桌萬人小籠盛會的主會場,有關方面也一直鼓勵手藝好、口味正、受百姓歡迎的小籠館在老街安家。
走在街上,突然陣陣芝麻香飄然而至。原來,老街上的第一家店賣的就是當?shù)靥禺a(chǎn)“一合酥”,10元一包的花生芝麻片,一口咬下去便停不下來了。轉身一看,放大版的大白兔奶糖被高高掛在鋪子上方,再抬眼望去,閣樓上半開著窗,引人遐思。
每次逛老街,都會想吃老街的湯團,全手工包制,顆顆飽含感情,是那些速凍湯圓無法取代的。老街湯團,比湯圓個兒大,以精白水磨糯米粉為皮,一般設黑洋酥、鮮肉、豆沙、棗泥四種口味。可是老食客們點起來從不厚此薄彼,誰讓這四個品種都好吃呢。
湯團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發(fā)亮,嘗一口就知道這料是一點都不含糊的。黑洋酥香甜的餡,一不小心就流滿一湯勺;橢圓的棗泥湯團里還留有些許棗皮。吃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對付”,因為這湯團一旦開了口,里面的一包鮮湯四溢,免不了要讓防不勝防的吃貨失了風度又遭受燙傷之苦……
遠處的古雙塔——那建成于北宋初年的磚雙塔,塔身上依稀殘留著歲月刻下的斑駁舊痕。南翔寺磚塔是古鎮(zhèn)的鎮(zhèn)寶之物。據(jù)說,這雙塔是我國磚塔中的珍品,原建于南翔寺山門兩側,1000多年來,原寺早毀,而獨塔依存,后經(jīng)修復,恢復了原貌。這座七級八角形的磚塔,仿照江南木制樓閣式寶塔式樣,其壺門和欞窗,表現(xiàn)了典型的唐宋建筑風格。塔前,尚留有兩口原寺前的古井,井欄已殘破,現(xiàn)被保護在玻璃罩內(nèi),而井欄周圍過去游人們?yōu)槠砀6鴣G撒的錢幣還清晰可見。“寺門雄峻地鐘靈,古井東西建兩亭。報濟石橋通四邑,勢家自古說龍形”,古詩清楚地記載了這塔與井的來歷和傳說,也記載了南翔古鎮(zhèn)千年的風雨。
“古猗園里看江南,州橋老街憶過往,南翔古鎮(zhèn)品美味,紫藤園內(nèi)賞花海?!钡侥舷韫沛?zhèn),不可不游“古猗園”。古猗園位于嘉定區(qū)南翔鎮(zhèn),是上海名氣最大的園林之一。古猗園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幽靜曲水、典雅的明代建筑,韻味雋永的楹聯(lián)詩詞,無不洋溢著深厚的文化古韻。該園早先為私家宅院,由擅長竹刻、書畫、疊石的朱稚征設計布置。因園內(nèi)廣植綠竹,園名取自《詩經(jīng)》“綠竹猗猗”句,故名“猗園”。此后,幾經(jīng)周折,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為葉錦購得,經(jīng)大規(guī)模的重修和改建之后,取其由前朝園林沿襲之意,更名“古猗園”,沿用至今。一年四季都有花可賞,春可賞梅,夏日賞荷,秋日賞菊,冬日則有臘梅綻放。竹子也是古猗園的特色植被,品種繁多,一年四季都是青蔥一片,旁邊還有一座盆景園。
作為典型的江南園林,古猗園里也少不了水。幾處湖泊相連,鴛鴦游弋其間。乘坐小船游蕩在水中,看岸邊芬芳吐翠。
據(jù)當?shù)赜嘘P人士介紹,南翔鎮(zhèn)的發(fā)展與明清時期的“徽商云集”有著密切的關系,徽商成為當時南翔經(jīng)濟的一大支柱。昔日的南翔鎮(zhèn)上遍布徽商店鋪,更有徽商募建了新安會館。故有教科書說:“在明清兩代,徽商為南翔打開流通渠道、刺激商品生產(chǎn)、催發(fā)資本主義萌芽、推動經(jīng)濟發(fā)展和集鎮(zhèn)建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當我徜徉在細雨下的老街、古猗園、天恩橋、云翔寺等歷史遺跡中,好像穿越了時空,被籠罩在南翔老街厚重的歷史中。
眼前這富有意境的江南老街,讓我不禁臆想:這古老的石橋上,若是有一個婀娜的江南女子撐著一柄油紙傘款款而過,此情此景,絕不輸于戴望舒的《雨巷》所帶來的無窮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