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畢沙羅畫作,是柔與勁、力與美的完滿和諧之作。作品力道配比十分完備,內(nèi)部張力十足又能相互制衡,既恢宏博大又細膩溫婉,是其一生技藝和功力相互融合而結出的碩果,背后承載的是藝術家一生的人格修養(yǎng)和道德錘煉。
關鍵詞:畢沙羅;藝術家;印象派繪畫
西方藝術界和中國文藝界頗有不同,他們甚少稱一位藝術家為“德藝雙馨”,不似我們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提倡從藝路上德為先。西方文藝界,自有其獨立的價值評判標準,基本上是德歸德、藝歸藝,一碼是一碼。倘若論及西方藝術界里的哪位大師是厚德載物者,法國印象派畫家畢沙羅即是,并且沒有之一。套用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的研判標準,畫家畢沙羅深具“土”德。智慧的中國人把自然山川和天地萬物都擬人化,并賦予其人性與德性,如:土德、水德、玉德、梅蘭竹菊之德。土之品性,約為敦厚、包容、養(yǎng)育、堅忍、質樸、沉靜和平淡。這些形容土地美好德行的贊譽之辭,挪用到畢沙羅身上也頗不為過。本文由畫及人、由人入畫、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就此逐一道來畢沙羅其人其畫和他背后的故事,以及屬于那個時代的奔騰和燦爛。
畢沙羅深愛農(nóng)村、鄉(xiāng)野和土地。農(nóng)人在田地里播種、農(nóng)婦們的各種勞作場景、鄉(xiāng)鎮(zhèn)市集、奶牛、小羊、干草堆等農(nóng)村田園風情,都是畢沙羅熱衷描繪的主題。白描農(nóng)莊、農(nóng)舍和農(nóng)民勞動的艱辛,在西方藝術界并非傳統(tǒng)題材,相反,這些題材被稱為不入流。藝術作品作為榮登大雅之堂的高尚奢華之物,主流題材必須是神壇神權和英雄貴胄,不能平民化與世俗性。西方藝術界謳歌的大方向和主旋律,不會是“接地氣”的鄉(xiāng)土作品。“下里巴人”和“山藥蛋派”,在西方藝術界一直是創(chuàng)作的禁區(qū),而這塊藝術的天然盲區(qū),卻貫穿了畢沙羅創(chuàng)作生涯的始終。
畢沙羅對質樸生活和平淡歲月,飽含深情。他的作品,通常都會擷取舉目四望那些并不“出彩”的生活片斷,并把這些日常剪影描繪得出新出彩。法國北部城市蓬圖瓦茲是歷史文化名城,畢沙羅曾長期定居于此,并以家常風景為題,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如《蓬圖瓦茲的紅屋頂》《蓬圖瓦茲附近的采石場》《蓬圖瓦茲日光》《蓬圖瓦茲偏僻住戶》《蓬圖瓦茲花園》《蓬圖瓦茲白菜田》《蓬圖瓦茲雪地里的房子》等。倘若將畢沙羅所有關于蓬圖瓦茲的畫作匯聚到一起,這樣連續(xù)劇般的畫作,便是蓬圖瓦茲的春夏秋冬和年復一年。沒有濃烈的激情,缺乏高亢的曲調,更無奪人的渲染,光陰就在畫家的筆下緩緩流淌。那是不疾不徐的歲月靜好,不溫不火的次第花開。聽得到雪飄落的聲音,看得見風在樹梢間叮嚀,如此悠然安靜的日子,可以奉陪一生。畢沙羅不管藝術創(chuàng)作時間跨度多大,繪畫技法如何流變,畫作流露出的氣息始終如一,就是平實記錄生活里的觸目所及?!杜顖D瓦茲偏僻住戶》,創(chuàng)作于1867年,是非常典型的屬于畢沙羅風格的作品。藍天、綠樹、青草、屋舍、小徑,還有三五行人,組成一幅畫,淡淡的,靜靜的,頗難描繪。畫作難以描繪之處在哪兒呢,并非是它出奇另類,出奇另類其實倒好著墨,因為能輕易抓住它鮮明的特點。畢沙羅的畫風恰似一碗清粥,沒有顯著之處,而任何帶有渲染的形容詞只會顯得突兀和多余,破壞了它本來的質感,純發(fā)自然,不死板,不刻意,不限制,無附加,與世無爭,返璞歸真。生活就是這樣簡單直接,隨遇而安,不需要任何的添加和點綴。倘若說畢沙羅沒有自己的風格和見解,那是對他的誤解。不求特色,就是他的特色。
崇尚自然,心存感恩,懂得欣賞和采擷平凡平淡的美,就是畢沙羅藝術世界里的特色。只是這樣顯得太質樸了,把特色埋藏在了無特色里。《蓬圖瓦茲雪地里的房子》,創(chuàng)作于1875 年。該畫就更具“無特色”之特色了。屋舍、白雪、枯樹、小路、三兩行人,繪成一幅冬日場景。或許畫下的是冬天,色彩還原冬雪里本來的樣子。畫作在質樸中,就更顯得沉靜與平淡了。倘若在滿堂琳瑯畫展中,找到這幅畫,或許需要極大的細心。不是畫作不美,而是它太靜了。萬千花叢中,牡丹芍藥好找,因為艷;百合桂花好尋,因為香。這幅冬日雪景,好像清新的雛菊,在爭香斗艷的一眾絢爛中,過于真實和謙遜,低調地做簡單的自己。《在蒙??破ぐL夭シN的農(nóng)夫》,是畢沙羅在1875年創(chuàng)作的,畫作又是對平凡生活的還原。占據(jù)畫幅重心位置的是正在撒種的農(nóng)夫,腳下的這塊土地占據(jù)畫面三分之二,這樣的構圖使作品形式與內(nèi)容和諧統(tǒng)一。再現(xiàn)的是淳樸的農(nóng)民含辛茹苦地在土地上耕作,春種秋收是一個老老實實的過程,來不得美化和技巧。該怎樣就怎樣,才是如實白描農(nóng)業(yè)生活最好的做法。畫面景深處是一匹白馬和一個農(nóng)民在犁田。作品性格亦如畫中土地,敦厚,包容,堅忍。土地的色彩主宰了畫面的氣質,越基礎款的色彩越難駕馭,因為除了考驗畫家的設色技巧,更考驗畫家駕馭基礎款氣質的功力。既呈現(xiàn)本質,又彰顯品質的清流氣息,最是難拿。穩(wěn)固的構圖,誠實地再現(xiàn)農(nóng)民和土地,就怕應了一句:實則實矣,毫無靈氣。因為作品不需要趕時髦,在簡單中體現(xiàn)不凡,背后倚仗的是畫家人格修養(yǎng)。穿越平淡和平凡還能被人記住的,都是質樸與思想并重的作品。
畫家是否借助畫面以外的能量,擴展自己藝術的邊界?這是需要細細闡釋的。畢沙羅,生于1830年7月10日,卒于1903年。他是典型的巨蟹座男人,顧家,溫存,此是后話。畢沙羅出生在丹麥圣多馬的安蒂爾島(也有資料顯示出生在安的列斯群島的圣托馬斯島,此處存疑),他的父母都是遵守教規(guī)的猶太人。父親作為猶太富商,擁有很大的鋼鐵器具產(chǎn)業(yè),他家屬于島上最富有的貴族階層。畢沙羅在少年時就被父母送到法國最好的學校接受教育,家人盼望他成長為一個能繼承家業(yè)的商人,但他自小熱愛畫畫,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只能靠自學。在法國寄宿學校學習期間,畢沙羅的素描天份就已顯露,校長發(fā)現(xiàn)了他的才能,在此竭盡所能地教他。1847年,17歲的畢沙羅回家經(jīng)商做職員。只要一有空,他就到港口的碼頭畫速寫,日子就這樣平靜地過下去。一次偶遇改變了畢沙羅的命運,他在港口巧遇弗里茨·梅爾伯,這位年輕的丹麥畫家年少有成,曾在哥本哈根美術學院展出過作品,此乃難得的成就。畢沙羅遇見他,可謂久旱遇甘霖。不久,兩位年輕人就決定一起奔赴“畫和遠方”。畢沙羅算是為了追夢而離家出走,因為他的父母強烈反對他搞藝術,二人乘船去了委內(nèi)瑞拉。畢沙羅終于可以專注和投入創(chuàng)作了,他在此完成了他人生第一批油畫,同時也堅定了志向,決心畢生投入藝術事業(yè)。在此期間,畢沙羅也將關注點投向了鄉(xiāng)村田園題材,這也成為他一生的選材方向。
1854年,畢沙羅獨自回到家鄉(xiāng)。父母此時已經(jīng)做出讓步,畢沙羅得以去巴黎進修藝術,這是他多年的夙愿。巴黎尋夢,他走進安東·梅爾伯畫室。在此,畢沙羅學到油畫的基本技法,創(chuàng)作了一些肖像畫和農(nóng)村風景。在學院派大師畫室時間久了,畢沙羅萌生去意。他熱愛大自然、鄉(xiāng)村和土地,廣闊天地才是他的家。不過,在安東·梅爾伯畫室,他培養(yǎng)了對戶外自然光與色的敏感。畢沙羅貴人運旺,此后他又結識了風景畫家柯羅。畢沙羅早期風景繪畫是沿襲柯羅畫風的,如他在1869年創(chuàng)作的《盧弗申通往凡爾賽的路》雪景畫,透著濃郁的詩意,樹的朦朧、輕盈也頗似柯羅。簡約、清冽的作品,有著和柯羅相似的自然美。19世紀中葉的法國是資產(chǎn)階級大革命的轉捩點,社會上各種進步思潮踴躍,畢沙羅勢必被席卷進時代的洪流中。他崇拜那個時代的革命狂人和繪畫天才庫爾貝,不過他并不具備火爆的戰(zhàn)斗激情。他最激進的叛逆行為就是愛上母親的女仆并與之同居,這一行為引起家族強烈憤怒。畢沙羅出生豪門,半生貧困,與他父母不贊助有關。父親甚至在處理遺產(chǎn)時,都沒留給畢沙羅一分。挑戰(zhàn)傳統(tǒng)價值觀,畢沙羅做出最過火的世俗行為就在娶妻上,他跨越了階級。對待愛情和婚姻,他有著男性藝術家鮮有的忠貞,夫妻白頭偕老,他全心全意培養(yǎng)和愛護孩子們。
畢沙羅性格里最典型的綿中裹鐵,體現(xiàn)在他對畫風的堅持上。對畢沙羅后期畫風影響最大的畫家是莫奈,大名鼎鼎的“印象派”,也是那個年代這一撥頂尖級畫家共同促成的。1874年,莫奈提議搞個獨立畫展與沙龍對峙,畢沙羅眾畫家力挺。當以“無名藝術家、畫家、雕塑家、版畫家協(xié)會”命名的展覽開幕時,招來惡評一片。在負面信息混亂、嘈雜就連畫展內(nèi)部成員都心思動搖之際,是畢沙羅穩(wěn)住了大局。他順勢而為,以自信淡定的姿態(tài),坦然接受社會上的流言蜚語。平靜接受現(xiàn)實,關緊耳朵做事,內(nèi)心不動如山。
平和是真正的強大。沒有難過和抱怨,所有該發(fā)生的業(yè)已發(fā)生,淡然面對,無情緒起伏。大約一個人的頂級實力,就是面對危機時的情緒自控力。畢沙羅的鎮(zhèn)定,穩(wěn)住局勢,并感染一眾畫家。印象派得以存在和堅持。一個長存觀念的改朝換代哪有那么容易,印象派初期經(jīng)受的磨難太多了,藝術家再叛逆終歸也是血肉之身。1879年籌備第四屆印象派畫展時,莫奈退出?!岸旧唷钡录哟罅R莫奈是“叛徒”。其實,印象派畫家們在對抗固有傳統(tǒng)上保持一致,但內(nèi)部七零八落。藝術家大約是這個世界上,最難以“團隊或集體”存在的工種。平和的畢沙羅成為該畫派實質上的“司令”,被譽為印象派的摩西。摩西之崇高,相當于圣人。印象派畫展共舉辦八次,畢沙羅是唯一一位全部參加的畫家,以實際行動印證了他的堅忍不屈。但他名氣不是最響亮的,皆因其人如畫,像大地一樣敦厚、質樸、沉靜。他最被傳唱的,反而是愛護朋友們的故事。塞尚是孤僻之人,在巴黎期間郁郁寡歡,幾乎與所有人都合不來,連他少時伙伴左拉,最后都和塞尚鬧掰。在塞尚最絕望無助時,畢沙羅伸出友愛的手,慧眼識得塞尚稟賦,并指導提攜他。塞尚深情地稱畢沙羅為“圣父”。高更走向藝術道路,也得益于畢沙羅的提攜。他在塔希提島曾說:“畢沙羅是我的老師?!辫蟾咴诰癫“l(fā)作期間,畢沙羅把自己的家庭醫(yī)生加歇介紹給梵高,又一回救人于水火之中。他深情地愛妻子孩子,繼而愛朋友們,最后又拓展到愛平凡世界和平淡生活、愛我們熟視無睹的農(nóng)民和土地。借畢沙羅的雙眼,我們看到了這些動人的美?;蛟S是我們太容易忽視身邊的感動。仰望星空是一種極致的歡騰,腳踩大地更是一種平實的深邃。
這些,是解讀畢沙羅名作《蒙馬特大街》的鑰匙。該畫乍讀,太讓人震撼,一幅恢宏大氣之作,遼闊壯美如天籟。然而,細細讀來,每一個局部都溫婉細膩,安安靜靜,各就各位。這種矛盾的觀感讓人錯愕,不知道抓手在哪里。借王羲之的《蘭亭序》類比,或許容易理解。王羲之的字,是柔與勁、力與美的完美和諧之作,多一分就硬,欠一分便軟,力道剛剛處在“黃金分割點”上。太多臨摹者,窮盡一生也掌握不好王羲之字體的奧妙,就是因為火候不是欠就是過?!睹神R特大街》一畫,就是這種感覺。作品的力道配比得十分完美,內(nèi)部張力十足又相互制衡。這是一位藝術巨匠一生技藝和功力的沖頂之作,其中看不見的精神含量,是畢沙羅的人格修養(yǎng)。厚德載物,畢沙羅用平和與安靜,兜住了恢宏與博大?!秶Z·晉語六》:“吾聞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無福而服者眾,必自傷也?!贝嗽捰玫疆吷沉_身上,也是一一對應。作為博愛畫家,畢沙羅為人慈悲喜舍,從藝質樸無華,能量輻射整個家族,福澤深厚。畢沙羅家族畫運昌隆,迄今繁衍不衰。呂西安、柯柯特、保羅·埃米爾、喬治、費力克斯、呂多維克、埃利斯、托米、奧洛維達……畢沙羅的五個兒子,以及他第三、第四、第五代后人,多為藝術家。這又對應了我們中國的另一句古話:“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庇纱丝磥?,中國文藝界提倡的德藝雙馨和從藝路上德為先,還是要比西方藝術界的德歸德、藝歸藝,更為高明與智慧。
作者簡介:王彧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