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云朋
1.
小的時候,體弱多病??h里有兩家醫(yī)院,所以我有時看西醫(yī),有時看中醫(yī)。時間長了我發(fā)現(xiàn),兩家醫(yī)院的醫(yī)生治病方式有點不一樣。就拿感冒來說:西醫(yī)叔叔會詢問癥狀,然后對癥下藥,咳嗽吃止咳藥,發(fā)燒吃退燒藥,總之哪里難受治哪里。當然,中醫(yī)爺爺也會給我正常開藥,只是每次走之前還要額外進行長達一分多鐘的“思想教育”:“小朋友,平時要多吃蔬菜水果,多曬太陽多運動……”
有一回我被囑咐得煩了,追問道:“蔬菜水果和太陽是治咳嗽的還是治發(fā)燒的?”
中醫(yī)爺爺一愣:“都治不了……”
我得意道:“不治病,還讓我吃?”
中醫(yī)爺爺笑著說:“它們是治不了什么病,但它們能讓你更健康,讓你得感冒的概率降低,免疫力提高,哪怕生了病,也會恢復得比別人快。”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讓兩種思路的差異變得清晰具體。
對待將會和我們打一輩子交道的疾病,一種方案是對癥下藥,關注的是問題,手段就是哪里出了問題,就趕緊去解決那個問題。然而還有另一種方案,叫化解。它關注的是什么能讓你的身體更好,手段就是不糾結于某個表象,把焦點投放在積極因素上,一旦發(fā)現(xiàn)積極因素,便加大投入,使得積極的一面大到讓消極的一面顯得微不足道。
用中醫(yī)老爺爺?shù)目陬^禪講就是:“你不用關心怎么治病,你只要多想想怎么讓自己更健康就行?!?/p>
2.
如果把“疾病模型”和“健康模型”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放到人生哲理上來,那么簡單來說:前者關心的是哪些因素導致了你的失敗,你的缺陷有哪些?而后者追問的是哪些因素讓你取得了進步,變得成功,抑或是哪怕在經(jīng)歷挫敗時它們都在發(fā)揮著正面作用,你的優(yōu)勢在哪里?
而無論是從我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還是從許多其他人的故事來看,“追問疾病”,最好的結果是消除問題,就像把-1扳回到0;而“關心健康”,卻能從負中生正,讓-1變成+1。
讀中學時,學校舉辦演講比賽,那時的我敏感、內(nèi)向又自卑,怯懦地問指導老師怎么才能把這幾種性格缺陷填平。指導老師反問我:“為什么要抹平它們呢?這反倒是你的優(yōu)勢啊。”敏感的人有更強的共情能力,內(nèi)向其實是向內(nèi),更加關注人的內(nèi)心,自卑是走向真正自信的開始階段,從這上面長出來的勇氣才最有韌性。
比賽時,我平心靜氣地講述,目光與臺下的每個人呼應,最終不靠喊口號,拿到了第一名。
讀研時,我愛上了寫作,可無奈文筆不佳,辭藻也不華麗,遲遲不敢動筆,最終鼓起勇氣寫了一篇稿子交給文學系的老師,向他請教怎么才能讓自己的句子更漂亮些。
在返還的稿件末尾,老師留下一行評語:你的長處在于觀點。正如獲得了雨果獎的科幻作家劉慈欣,他的文筆也算不上特別好,可他卻沒有糾結于此,反倒極致地發(fā)揮出自己的長處——噴薄的想象力,最終作品精彩得讓讀者們忽略了其中的文筆。
我就此走上了寫作的道路,沒過多久,文章就被收錄進中考試卷的閱讀題里。
3.
俄羅斯世界級短篇小說巨匠契訶夫的經(jīng)典作品《套中人》的主人公有句口頭禪:千萬別出什么亂子。
這句話放在今天,特別適合形容當代人的焦慮。我們每天都在“三省吾身”,不停地逼問自己:我這里有什么毛病,那里有什么問題?
就像一個剛剛穿上新衣服的孩子,坐立不安,神經(jīng)緊繃,生怕一不小心沾上污點。這時聰明的母親會溫柔地告訴孩子:“別傻坐著呀,和小伙伴們好好玩去?!?/p>
孩子可能會擔心:“衣服弄臟了怎么辦?”
和小伙伴們忘情地鬧騰,新衣服一定會弄臟,但這有什么關系?大家一起盡情玩耍時的愉悅感,會讓你忽略掉衣服上的污漬。不是衣服有沒有弄臟,而是臟了也沒關系。
大海從不糾結自己的哪朵浪花有沒有瑕疵,也從不會嫌棄某一朵浪花的胖瘦高低,因為每當游輪上的游客想要指摘評價它的哪朵浪花美不美時,它都會不動聲色地翻起一條漂亮的鯨。
最終,返程的游客感嘆:大海真美啊。TA的感嘆里早已忘卻了浪花的樣子,在乎的是那條大鯨。
問題永遠存在,但我們沒必要解決掉所有的問題。試試帶著問題上路吧,然后爭取在問題的土壤里開出一朵花來。有時候,別急著舍棄塵泥,在你低頭的一瞬間,便失掉了旅途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