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揚
中共中央華東局宣傳部于1964 年創(chuàng)辦的《農村青年》雜志于今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這個雜志辦的時間不長,只辦了3 年半,但其影響卻不容小視:第一,它創(chuàng)辦后很受農村青年歡迎,先是月刊,后為半月刊,全國29 個省市自治區(qū)都有發(fā)行,期發(fā)行量最多時達37萬份,在青年刊物中,僅次于當年的《中國青年》。第二,1966 年“文革”爆發(fā),國內其他刊物差不多在當年都相繼???,唯獨《農村青年》因受讀者歡迎,堅持到1967 年底,成為上海最后一個??碾s志。
現在,當年曾經在《農村青年》工作過的一些同志,將他們的這段難忘的經歷寫成回憶錄,匯集成書出版,我覺得很有意義。當年除《農村青年》外,華東局宣傳部還辦了一個以黨員干部為對象的《華東通訊》,我就在這個雜志社工作(任主編),所以我在看了周挺南、鄧偉志等同志回憶《農村青年》的文章,深受啟發(fā),頗有一點感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初,我們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曾一度發(fā)生過重大失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經過3 年(1959~1961年)困難時期,使全黨深刻認識到民以食為天,認識到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極端重要性。后經政策調整和采取支援農業(yè)的有效措施,將農民的積極性調動了起來,農村形勢的好轉比預期的要快。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時任華東局第一書記的柯慶施同志提議,華東局宣傳部除辦一個黨刊外,還要辦一個以農村青年為對象的雜志,以加強對農村青年的教育,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掇r村青年》出版后很快得到讀者的喜愛,說明當年華東局的決定是明智的,符合廣大農村青年的精神需求。十分遺憾的是,這以后不久“文革”爆發(fā),這個好景就不長了。
重視媒體,重視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當年柯老提出要為農村青年專門辦一個雜志的意見,得到華東局其他領導同志和華東局宣傳部領導同志的積極擁護和支持。時任華東局書記兼秘書長的魏文伯同志為該刊題寫了刊名,華東局宣傳部部長夏征農、副部長吳建、洪澤同志都很重視,他們對刊物的宗旨、定位以及編輯方針作了認真的研究,并決定將中共山東省委機關報總編輯陳曉東同志調來任雜志主編,華東局宣傳部辦公室副主任郭加復同志任副主編,編輯部其他成員是從華東各省市宣傳、新聞戰(zhàn)線上調來的,他們比較年輕,思想活躍,有一股干勁,這個團隊是相當出色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華東局宣傳部的領導和雜志社全體成員的努力下,這個雜志確實辦得很有特色:第一,它內容豐富,欄目多樣。除思想政治類的欄目外,還有數理化知識、科學園地、農村醫(yī)療衛(wèi)生、破除迷信、文化生活等欄目,這在當年“突出政治”的年代,是夠大膽的。第二,文字短小精干,實話實說,沒有空話、套話、八股味。第三,敢于針對當時農村青年關注的傾向性問題,如“種田為了什么”,“如何看待國家、集體、個人三者關系”等,在刊物上開展討論,讓群眾自己教育自己。第四,刊物定價低廉,每本僅8 分錢,版面也小,32開32頁,便于攜帶,為讀者真想得很周到。
“文革”結束后,華東局機構撤銷,《農村青年》就再也沒有復刊?,F在幾十年過去了,經過改革開放,農村經濟社會面貌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處處呈現蓬勃生機與活力,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同樣不容忽視的是,城鄉(xiāng)差距、地區(qū)差距、貧富差距依然存在,甚至還有擴大之勢,黨中央為此一再強調“三農”問題是黨和國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民的小康。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重大決策,今年5 月他又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規(guī)劃(2018~2022 年)》和《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對新時代的“三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出了重要部署。加強“三農”工作的關鍵,是要充分發(fā)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把農民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努力調動起來。從這個角度看,筆者認為當年華東局領導決定為農村青年專門辦一個綜合性的刊物,以提高他們的思想文化和技術素質,對當今實現鄉(xiāng)村振興仍有借鑒和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