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莎
很多人對安慰劑效應已經(jīng)非常熟悉,但知道反安慰劑效應的恐怕就不多了。兩者的區(qū)別在哪里?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
小朋友過生日,爸爸給他買了一個精美的蛋糕。小朋友吃得津津有味的。這時,爸爸說:“你知道嗎?這塊蛋糕都值我一周的工資了。”爸爸其實是扯謊,這塊蛋糕沒那么貴。
如果小朋友聽了,說:“爸爸,您對我太好了!”然后吃起來更津津有味了,這是安慰劑效應。
但如果這位小朋友更能體諒人,他聽后說:“爸爸,您不該這么亂花錢,您自己賺錢都不容易?!比缓螅云饋砭透杏X味道沒剛才那么好了,這是反安慰劑效應。
現(xiàn)在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當醫(yī)院的治療費昂貴的時候,對大多數(shù)病人往往就起到反安慰劑效應的作用。
最近,一個德國研究小組做了一個實驗。他們用相同的奶油制作了兩盒“藥膏”,一盒包裝精美,看起來像是一種昂貴的藥,而另一盒看起來像一種便宜、常用的藥。然后招募了一群愿者,告訴他們,這是治療他們的皮膚瘙癢用的。
在給志愿者涂抹之前,研究人員還告訴他們,這些“藥膏”使用時可能會讓他們的皮膚感到有點灼痛。然后,就將兩種“藥膏”,一種“昂貴”的,一種“便宜”的,分別涂抹在兩組志愿者手臂上的瘙癢處,為了發(fā)揮“藥效”,還煞有介事地用熱蒸汽熏他們的手臂。
隔壁還有一組志愿者,其瘙癢處也被涂了奶油,并用熱蒸汽熏。但他們被如實告知,涂的是奶油。這一組是作為對照用的。因為考慮到哪怕涂了沒藥效的奶油,單單用熱蒸汽熏就會產(chǎn)生一定的灼痛感(但這種灼痛感已經(jīng)排除了心理作用)。
結(jié)果,相比如實告知是涂了奶油的對照組,涂了“便宜藥膏”的那組人,灼痛感增加了3%;但使用“昂貴藥膏”的那組人更甚,他們的灼痛感增加了近30%。
看來治病花大錢人人都心疼啊。如果說高消費能滿足某些人的虛榮心,因此讓他們舍得花冤枉錢;但花大錢用于治病救命,大家也知道實在沒什么值得炫耀的。所以,醫(yī)生在治療的時候也要注意藥品(或治療)的價格,過于昂貴的話,對治療效果也會產(chǎn)生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