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九靈
春節(jié)期間,供求關系凸顯:電影票價翻番,由于需求激增;滴滴加收春節(jié)服務費,由于供給減少……日?,嵤轮刑幪幪N含著經濟學的道理。
有幾道關于吃喝的考題,測測誰是懂吃的行家。
1.有兩家面館,都不是連鎖品牌,A開在購物中心里,B開在大學校園邊,哪家更好吃?
答案:B
分析:憑著親身體驗,多數(shù)人也能選出正確答案,問題是: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博弈的次數(shù)決定了博弈的最佳策略。
在“一次性博弈”里,聲譽沒有意義;而在“重復博弈”里,聲譽影響長期利益。商業(yè)黃金地段的飯館,回頭客比例較低,經營者更追求“第一印象”,在裝潢、服務方面下功夫。而大學校園邊、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附近的飯館,面向的是總體固定的人群,這些人會重復消費,知根知底,因此裝潢可以簡陋,但難吃是肯定開不下去的。
2.你即將開啟一次意大利美食之旅,旅行社定制了兩條路線,A是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B是帕爾馬—那不勒斯—巴勒莫,你該選哪條?
答案:B
分析:你沒聽說過帕爾馬和巴勒莫?那就對了。原理如上題,游客越多的地方,重復博弈越少,熟客越少,飯館的坑越多,反之亦然。何況你在景區(qū)吃的不是飯菜,而是地租。
3.有兩家餐廳,上座率都很高。A店歡聲笑語,一眼望去都是俊男美女;B店里比較安靜,一眼望去,顧客貌不驚人,表情甚至有些嚴肅,哪家更好吃?
答案:B
分析:這是個定位問題。并不是說俊男美女不懂美食,而是人家的訴求可能是拍照、發(fā)朋友圈、標明位置。這些潮人出沒的餐廳,往往在營業(yè)初期起用大廚,用心做菜,邀請美食達人撰寫好評,將自身打造成一個美食社交場所……然后,歡聲笑語漸漸響起,大廚開始長期缺席,又一家好館子就這么完了。
吃貨經濟學家泰勒·考恩說:“過去十年里,我注意到一件事:時尚餐館的生命周期一直在加速縮短。曾經要一兩年時間一家有趣的餐廳才會變成一個社交狂歡、烹飪衰落的地方,如今只要六個月或更短。對我而言,餐廳里坐滿漂亮女性是一個危險的跡象?!?/p>
4.香港經濟學家張五常曾提到,在美國時有一位朋友獵得野鹿,分了些肉給他,盛贊鹿肉比牛肉佳,他感激之余,仍忍不住反駁:“若鹿肉勝牛肉,人們怎會養(yǎng)牛不養(yǎng)鹿?”他的判斷和理由對嗎?
參考答案:判斷可能正確,理由恐怕不對。
人類之前主要追求吃飽,而非吃好。因此,人類選擇肉食,好不好養(yǎng)更加重要。但如果人工選擇走上邪路,搞出來的食物也很難說,比如美國很多水果,一味追求外表好看,就不好吃。
5.為什么中餐、日料、法餐在全球很知名,但著名餐飲、食品品牌大都來自美國?
參考答案:因為美國曾有全球最大的中產消費群。
大眾文化、消費主義、廣告營銷、標準化食品生產和這些著名品牌,都是伴隨著中產階層興盛起來的。日本、法國有全球最多的米其林三星餐廳,但那不是面向中產階層的,美國做出來的這些品牌才是,也因此獲得了成功。紅酒的價格和品質可以有天壤之別,但可樂,普通人和美國總統(tǒng)喝到的完全一樣。
如今,全球最大的中產群體在中國,這片土壤也必將滋養(yǎng)出屬于中國的餐飲、食品國際品牌。
課后作業(yè):商業(yè)化運作,究竟是讓日常食物變得更好吃了,還是更難吃了?屬于中國的餐飲、食品國際品牌,對于傳統(tǒng)中國菜系是福是禍呢?期待你的回答。
(摘自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適用話題】智慧;表相與真相;飲食文化;經濟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