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In the last 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government started to encourage young students to study abroad, expecting them to change the society in China after graduation. Funding students to study overseas was even continue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hat they studied almost covered all kinds of majors at foreign universities. A lot of young people chose to learn Western artistic techniques and thoughts, thus France became the first choice. Those young Chinese students believed that their dreams can be achieved as long as they own talent and capabilities.
清朝末年,曾經(jīng)風光鼎盛的中國逐漸衰敗,開始落后于西方諸強。本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精神,中國政府開始鼓勵、支持年輕人出國留洋,希望他們學成歸國,可以改變當時中國的現(xiàn)狀。這股風潮一直持續(xù)至清廷滅亡、民國興起,仍舊方興未艾。當時出國的學生中,幾乎囊括各種專業(yè),對中國社會與西方世界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其中,美術生出國學習西方的藝術技巧與思想,也成了當時很多年輕人的選擇。
法國,是當時中國留學生的出國首選地。這座充滿藝術氛圍的浪漫國度,曾誕生了無數(shù)赫赫有名的藝術家。當時的巴黎,匯聚著世界上最著名、最杰出的一批藝術家。無論是古典主義還是現(xiàn)代主義,無論是學院派高材生還是咖啡館里的自由藝術家,只要有才華、有能力,就有機會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當時中國的留法藝術家,大多會選擇進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深造,徐悲鴻、林風眠、顏文樑、潘玉良、劉開渠等就是其中的代表。這座屹立于塞納河左岸的美術名校,幾乎見證了整個歐洲美術的發(fā)展。在這里,各種流派都可以暢所欲言,學生可以汲取到最豐富的藝術給養(yǎng)。徐悲鴻在這里練就了扎實的古典主義繪畫功底,林風眠則遍擷現(xiàn)代主義的精華。
當然,巴黎并非只有一所美術學校,也并非只有進入專業(yè)藝術院校才能成為藝術家,劉海粟就是頂著“游學”的名頭到法國以及其他歐洲諸國考察學習的。在現(xiàn)代主義的撞擊下,哪怕只是匆匆而過也可以獲得靈感的火花。
這些旅法藝術家,有些學成回國,在此后中國美術的發(fā)展進程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有些留在法國,成為世界藝術之林中璀璨的明星。他們,是中國一代藝術家的代表,見證了中西藝術交流與融合的初始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