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劼
“文學”原為官職名
西漢時期,學校的負責人不是叫校長或教官,而是稱“文學”,即負責人稱為張文學、李文學等。
漢武帝為選拔人才,設“賢良文學”科目,由各郡國每年舉薦人才上京趕考,被舉考官便叫“賢良文學”?!百t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之人;“文學”則指精通儒家經典的人。
魏晉后期,“文學”一詞成為語言藝術的專用名詞。史書上記載的曹丕“好文學,以著述為務”,即是現今所指的文學含義。
“蕭墻”是什么墻
有一個成語叫“禍起蕭墻”,現在大家還經常使用。那么,“蕭墻”究竟是什么墻呢?
蕭墻,是古代國君宮室大門內(有人說是大門外)面對大門的門屏,又稱“塞門”“屏”,和后代民居大門的照壁有點相似。蕭墻的作用,在于遮擋外人的視線,防止外人向大門內窺視,臣子要到宮室里晉見君王,進宮室首先要經過蕭墻。所以蕭墻之內指的就是宮內。
《論語·季氏》中說:“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奔緦O氏是魯國最有權勢的貴族,把持國政,專橫一時,他當時準備去攻打小國顓臾,以擴大自己的勢力??鬃拥弥@一消息后,認為季孫之憂不在外部,而在國內。蕭墻之內指的就是魯國國君的宮內,也就是指的魯國國君魯哀公??鬃诱J為魯哀公不會坐視季孫的專橫跋扈,會尋機懲治季孫氏。后人根據這個典故,把內部禍亂稱作“蕭墻之禍”,或稱為“禍起蕭墻”。
“足下”一詞的來歷
《陳涉世家》中,占卜人對吳廣說:“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其中的“足下”,文中注釋為“古人對別人的敬稱,指對方”?!白阆隆睘槭裁磿腥绱斯殴值慕忉專坎簧偻瑢W疑惑。下面我們先來聽聽發(fā)生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歷史故事: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做君主之前為了躲避禍害,曾流亡出走。歷經艱難,一道逃亡的臣子,大多另尋出路離他而去,僅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有一次,重耳餓暈過去了,其中有一個叫介子推的臣子,為了救重耳,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烤熟了給重耳充饑。
后來,重耳執(zhí)政以后,對那些與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經人提醒,晉文公憶起舊事,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墒?,每次介子推都推辭不往,晉文公便親自上門求請。
可是當他來到介子推家時,卻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大山。晉文公命御林軍上山搜索,可還是沒有找到。有人出主意放火燒山,晉文公采納了這個建議。孰料大火燒了整整三天三夜,都不見介子推的蹤影。火滅后,晉文公上山尋找,只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被大火活活燒死。晉文公痛不欲生,趴在柳樹上大哭。臨走時,他砍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成木屐,以便在走動時能隨時聽到木屐的聲音,提醒自己不忘恩情。每當想起介子推的時候,晉文公就拿起木屐來看看,口里還不停地嘆道:“悲哉,足下!”
后來,“足下”一詞就固定下來,表示對對方的尊稱,多用于書信中。
“萬歲”原本非皇帝
在中國封建社會里,“萬歲”一詞是最高統治者的代名詞。我們在古裝電視劇里,經??吹竭@樣的鏡頭:臣子叩見皇帝,第一句話都是“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臣子口中的“萬歲爺”就是皇帝,除了皇帝,誰也不敢將自己與“萬歲”聯系起來,就連明朝權傾朝野的大宦官魏忠賢,雖然從不把皇帝放在眼中,也只敢以“九千歲”自居。
但是,“萬歲”一詞最早不是用于稱呼皇帝的。
在西周、春秋時,“萬年無疆”“眉壽無疆”等是人們常用的頌詞和祝福語。但它并不是對天子的贊頌,而是一種行文款式,凡鑄鼎者皆可用。表示的只是傳之子孫后代,永遠私有之意。而“萬歲”一詞,是這些頌詞、祝福語的發(fā)展和簡化。
從戰(zhàn)國到漢初,“萬歲”一詞頻繁地出現在人們口中,但并非帝王專用。如《戰(zhàn)國策·齊策》記載馮援在薛地替孟嘗君收取債息,但有些貧民實在無力還息,馮援便自作主張,焚燒了債券,因此“民稱萬歲”。
皇帝被稱為“萬歲”,始于漢武帝時。漢武帝獨尊儒術,“萬歲”也被儒家定于皇帝一人。據《漢書·武帝紀》載,元封元年春正月,漢武帝登臨嵩山,隨從的吏卒們都聽到了山中隱隱傳來了三聲高呼萬歲的聲音。自此,“萬歲”成為皇帝的專用稱呼。除皇帝外,任何人都不得自稱“萬歲”。
“終南捷徑”的來歷
唐朝有個叫盧藏用的人,隱居在京城附近的終南山中做隱士。到中宗時因為隱士做出名了,被朝廷召去封了官。他長期擔任著要職,依仗權勢,為人驕縱。隱士是遠離世俗名利的高士,隱士怎么會做官?會做官的人又怎么會是隱士?于是他就被人們諷稱作“隨駕隱士”。
與此同時,隱居在天臺山玉霄峰的司馬承禎亦是名聞天下的高道。武則天曾召他到東都洛陽,降手敕贊美其高行,將回天臺時,又特地派麟臺監(jiān)為他設宴餞行。景云二年,睿宗皇帝李旦又派承禎的哥哥到天臺山把他請到皇宮里,咨詢有關陰陽術數和養(yǎng)生、治國之道,深得睿宗賞識。睿宗意下希望他能留在宮中做官,但真正的高道司馬承禎卻堅持要求回天臺山去。
司馬承禎將要回天臺山時,與盧藏用碰見?!半S駕隱士”勸他不要回去,指著終南山跟他說:“此中大有嘉處,何必非要回天臺!”司馬承禎鄙視他這種追名逐利的假隱士,更厭惡他為官后的所作所為,就心存譏諷地慢慢回答說:“依我看來,終南山無非是做官的捷徑罷了!”
現在人們用“終南捷徑”來比喻求官或謀取名利的最近便、討巧的途徑。
“猶豫”本指兩種動物
“猶豫”指做事拿不定主意,猶豫不決。但在古代“猶”和“豫”分別是兩種動物。
“猶”,屬猿猴類,又叫“猶猢”。猶性情多疑,一旦發(fā)現風吹草動,立刻爬到樹上觀察敵情。如果沒有發(fā)現動靜,它就從樹上溜下來,四處張望,突然又生疑,再爬到樹上觀察……如此不停地折騰,毫不果斷,一點兒主意也沒有。
“豫”屬古象類。《道德經》中說“豫兮,若冬涉川”,這句話是說,“豫”這種古象行動就像在冬天穿過河流一樣,可見其有多么小心翼翼。據說,“豫”雖身大力不虧,但是搖搖晃晃常遇事無主意;“猶”雖靈巧,卻生性多疑。
人們根據動物“猶”和“豫”的多疑無主見的生性,把它們合在一起,組成“猶豫不決”這個成語,以兩種動物名字,比喻左思右想沒有主見,前怕狼后怕虎進退維谷,更點明了無果斷決定的特質?,F在使用“猶豫不決”成語,再沒人提起那兩種動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