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正伯
張克勤是滑稽表演名家,也是滑稽界第一個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他演出了20多部滑稽戲和小品,主演的作品獲得全國和省、市大獎,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歡迎和喜愛。
張克勤原來是評話演員出身,跟金聲伯先生學過評話。他是我的師兄,我們倆相識于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我才23歲,是蘇州評彈學校的學生,張克勤35歲,已然在上海灘走紅。當時他所在的常州市滑稽劇團正在上海演出滑稽戲《多情的小和尚》,他們團在上海演出,一演就是一個月,而且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一天晚上,我特地趕到市區(qū)去觀看他的演出。演出之前,一位朋友帶我到后臺與張克勤見面。他得知我也是金先生的學生,初見的客氣中便多了幾分同門間的親熱。這是我們師兄弟的第一次見面,雖然時間很短,但是對彼此的印象很好。
當晚演出非常精彩!張克勤塑造的小和尚十分滑稽可愛,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師兄大步向前,我這當師弟的也不能瞠乎其后。我當時更堅定了決心,要像他一樣,努力成為一個觀眾喜愛的好演員。
1996年,張克勤調到蘇州市滑稽劇團,我也調往蘇州市文廣新局藝術處工作。我們見面比以往方便了。但是他剛剛到蘇州,需要了解新單位的情況,諸事稍定后又一頭扎進繁忙的創(chuàng)演工作中,所以我們平時聯(lián)系并不頻繁。但偶爾相約,縱談掌故,損益作品,甚為相得。
我和張克勤的第一次合作,是在2005年的夏天,當時我在蘇州市藝術學校擔任副校長。蘇州廣電總臺組織舉辦“江浙滬戲曲電視晚會”,《蘇州電視書場》節(jié)目編導殷德泉邀請我參加,并希望我和張克勤合作一個評話節(jié)目。我聽了以后,真的是既高興又擔心:能有機會與師兄張克勤一起,和江蘇、浙江、上海的眾多名家新秀同臺演出,實在是一次十分難得的機會。但因為工作原因,我離開蘇州市評彈團演出一線已經10多年,張克勤雖然堅持活躍在滑稽舞臺上,但是離開評話書臺也有20多年了。有道是“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我們兩人當時的情況是拳還在手——有底子,平日工作與評話也有關聯(lián);但“曲”在肚子里,離嘴巴已經有了一段距離。所以如何才能使這次演出取得成功,這成了我很長一段時間里的一塊不大不小的心病。
我們商量以后,決定請教先生。金聲伯老師聞訊后非常高興,沒計較我們兩個可能把功夫還給他的“嫌疑”,答應和我們一起策劃節(jié)目。在老師的幫助下,我們以他的長篇評話《水滸》中武松拜師學藝的故事為藍本,開始了評話小品《尊師重道》的排練。那段時間,我倆用心打磨作品,經過20多次切磋,到當年9月底,作品終于以最完整姿態(tài)參加了該次晚會的演播。《尊師重道》在短短12分鐘時間里制造了多個高潮,觀眾好評如潮,對該節(jié)目的藝術性和觀賞性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我們有了第一次合作的基礎,配合也順暢了起來。2008年初,我們參加“評彈盛宴迎新春”電視廣播評彈春晚,演出了評話小品《二夫奪美》。78歲高齡的金聲伯老師不辭辛勞,與我倆一起排練并同臺演出?!抖驃Z美》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創(chuàng)新意義,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第三次合作是在2017年,應現(xiàn)在的《蘇州電視書場》編導姚萌的邀請,我和張克勤參加了“春曉——2017難忘今‘小春節(jié)評彈特別節(jié)目”演出。我們表演的是長篇評話《七俠五義》的選回“夜走卞家疃”。在那次演出中,我們脫下長衫,穿起了青年裝,站在舞臺上表演。這種嘗試的目的在于進一步強化演員本身在舞臺上的作用。在傳統(tǒng)的評話表演中,演員“坐而論道”,在相對較大的舞臺上,這種表演形式總讓人感覺舞臺空蕩蕩。我們穿上“新衣服”“站起來”后,有意擴大了表演幅度,舞臺呈現(xiàn)因而更加豐富,搭配幽默詼諧的語言,我們和觀眾的互動也更加靈活,這有效提升了舞臺感染力。節(jié)目播出并重播之后,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好評,很多觀眾看了以后覺得不過癮,又趕到評彈博物館“元宵聯(lián)歡會”現(xiàn)場,再次觀看了我們的演出。
三次合作演出都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增強信心的同時,我們進一步認識到:評話藝術既要堅持傳統(tǒng),也要跟上時代,特別是要因地制宜,根據(jù)不同的表演場所設計不同的表演方式,這樣才能爭取更多的聽眾。通過三次合作演出,我們積累了相關的的經驗體會,在有意識地進行多種曲藝形式融合發(fā)展的基礎上,持續(xù)探索著評話新的發(fā)展路徑。
也是在這一次次的合作中,我們師兄弟對彼此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張克勤長得就很討喜。他個子不高,是說評話的標準身材。他既會說書又會唱戲,可以說是天生的說書胚子、唱戲料作。我覺得,他就是坐著火箭為評話、滑稽戲而生的。他聰明好學,學習能力強,接受東西快,一聽就懂、一看就知、一學就會。除了評彈,滬劇、錫劇、越劇、京劇他都能唱;蘇州話、上海話、浦東話、無錫話、常州話、蘇北話、杭州話、寧波話等方言鄉(xiāng)談他都會說。更可貴的是,他似乎天生就知道表演的度在哪里——說書也好,演滑稽戲也罷,他嘴里清爽,他的舞臺表演恰如其分,藝術效果恰到好處,總是令人會心捧腹并且深感其妙。
他熱愛表演藝術,有著很強的事業(yè)心,長年活躍在舞臺一線堅持演出,執(zhí)著追求,無怨無悔。正如他的藝名“老開心”一樣,他心態(tài)樂觀開朗,生活簡單自律,保持良好狀態(tài),渾身充滿干勁。他對人熱情客氣,而且真誠投入。凡是有關評話、有關滑稽戲、有關創(chuàng)作和演出的事情,他就興趣十足,就覺得高興,就樂意去做,并且能夠非常認真細致地做好。
我倆有緣成為師兄弟,人生道路和藝術之路從此緊密聯(lián)結在一起。讓我心存感激的是:師兄的藝術造詣和敬業(yè)精神使我受益匪淺,我深感榮幸并且也將一直為之珍惜。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國家一級藝術監(jiān)督、蘇州市曲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