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茜 陳亦洋 李影(通訊作者)
130123長春市傳染病醫(yī)院,吉林省長春市
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又名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目前尚無根治的方法,對HIV/AIDS的發(fā)病,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HAART)方法可起到減輕的作用,可使患者生命延長,癥狀緩解。但是藥物聯(lián)合使用受多種限制,高達60%的患者由于藥物抵抗、持續(xù)毒性、經濟負擔等原因導致抗病毒治療失敗[1]。
而中華醫(yī)學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中醫(yī)藥治療艾滋病對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延緩病情進程、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減輕西藥的不良反應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通過搜集2012-2017年在長春、吉林、四平市治療的國家中醫(yī)藥防治艾滋病試點項目患者200 例的病例資料,對其進行回顧性分析,評價基于伏邪理論應用達原飲加減治療艾滋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為中醫(yī)藥治療艾滋病提供參考依據。
2012年1月-2017年6月 長 春、吉林、四平市治療的國家中醫(yī)藥防治艾滋病試點項目患者200 例,均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原衛(wèi)生部、中華醫(yī)學會頒布的《艾滋病診療指南》診斷標準(2011年)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yè)標準-HIV/AIDS 診斷標準》(原衛(wèi)生部2008年頒布)的HIV/AIDS 患者,無論是否已經接受HAART治療,均自愿接受中藥治療并按時服藥隨訪者。其中男164 例(82%),女36 例(18%);年齡22~77歲,平均44.7歲;可能感染途徑:性接觸131 例,輸血56例,吸毒0,不明原因13例;CD4+T細胞計數(shù):有入組數(shù)據者中75例>350個/μL,200~350個/μL 66例,<200個/μL 59例。
治療方法:⑴治療標準及治療方案:西醫(yī)診斷及治療參照《艾滋病臨床治療指南(第4 版)》。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藥治療艾滋病臨床技術方案》及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16751.2-1997《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中醫(yī)診斷學(第7 版)》進行中醫(yī)辨證、治療及療效評價。⑵治療藥物:①西醫(yī)HARRT 治療:參照《艾滋病臨床治療指南(第4 版)》,治療用藥用法如下:拉米夫定300 mg,1次/d 口服;替諾福 韋300 mg,1 次/d 口服;依非韋倫600 mg,1 次/d 口服;克力芝500 mg,2 次/d 口服。②中醫(yī)治療:達原飲加減,由中藥檳榔10 g,草果10 g,厚樸10 g,知母10 g,白芍10 g,黃芩10 g,甘草10 g 等組成。具有扶正固本,解毒祛邪之功。1 劑/次(100 mL),2次/d(早飯前、晚飯后)口服。
有效性評價:臨床癥狀評分、卡洛夫斯基評分,每2 個月評價1 次,CD4+T細胞計數(shù)入組前后各檢測1 次。臨床癥狀評分:主要癥狀及次要癥狀依據頻次和持續(xù)時間采用4 級評分法,次要癥狀計0、1、2、3 分,主 要癥狀計0、2、4、6 分;所有單項癥狀評分之和即總積分??宸蛩够u分:依據生存質量情況予以評價,評分0~100。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根據觀察指標和數(shù)據的不同,計量資料用(±s)表示,治療前后比較使用配對t檢驗。
臨床癥狀、體征總積分變化情況:應用中藥治療后所有患者各時點總積分均較治療前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2<0.05),見表1。
卡洛夫斯基積分變化情況:應用中藥治療后所有患者各時點卡洛夫斯基積分較治療前均有所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0.05),見表2。
CD4+T 細胞計數(shù)變化情況:應用中藥治療后除24 例CD4+T 細胞計數(shù)有不同程度輕度下降,1 例穩(wěn)定外,其余患者CD4+T 細胞計數(shù)較治療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0.05),見表3。
艾滋病目前已成為嚴重威脅我國公眾健康的重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HAART的應用顯著降低了艾滋病的病死率和死亡率,CD4+T 細胞數(shù)量逐漸回升,多數(shù)患者服用后病毒載量下降,免疫功能得到重建[2]。但在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療的過程中,易產生如脂肪代謝異常、肝毒性等不良反應,影響到治療的依從性及療效,甚至導致治療失敗[3]。目前單純依靠西藥還不能完全解決問題。
臨床實踐表明,中醫(yī)藥治療艾滋病針對機體的整體狀況辨證論治,通過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抑制HIV 病毒,達到帶病生存的目的[4],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雖邪留而未發(fā)病。廣大醫(yī)家從此觀點出發(fā),從伏邪理論治療艾滋病,取得良好療效。
“伏邪”始見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之“冬傷于寒,春必病溫”,伏邪是一種潛藏伏匿的病邪,當正氣虛弱,無法對邪氣進行清除,或邪氣潛伏于正虛所在之處無法被祛除,則導致體內邪氣潛伏,待時而發(fā),待機而作[5]。而艾滋病有較長的潛伏期,在一定時期內,感染者的免疫系統(tǒng)未被嚴重破壞,可沒有任何臨床癥狀,病毒在感染者體內潛伏,但并不發(fā)病。但是隨著持續(xù)感染,病毒的復制無法獲得有效控制,免疫系統(tǒng)不斷遭到破壞,最終會出現(xiàn)嚴重的免疫缺陷,感染者并發(fā)大量的機會性感染而發(fā)病[6]。由此可見,艾滋病的病變及發(fā)病機理與“伏邪”理論頗為相似。
表1 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體征總積分變化情況比較(±s,分)
表1 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體征總積分變化情況比較(±s,分)
項目 治療前 治療后 t P中醫(yī)癥狀療效積分 23.14±5.32 1.84±1.84 53.512 0.002
表2 治療前后卡洛夫斯基積分變化情況比較(±s,分)
表2 治療前后卡洛夫斯基積分變化情況比較(±s,分)
項目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卡洛夫斯基積分 89.60±3.81 93.62±3.38 11.16 0.001
表3 治療前后CD4+T細胞計數(shù)變化情況比較(±s)
表3 治療前后CD4+T細胞計數(shù)變化情況比較(±s)
項目 治療前 治療后 t P CD4+T細胞計數(shù) 290.97±167.50 434.64±237.65 6.988 0.000
艾滋病屬于中醫(yī)的“瘟疫”“溫病”的范疇。疫毒是導致艾滋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疫毒之邪由精竅或皮膚侵襲人體,若正氣充盛可驅毒外出,如《景岳全書》云“瘟疫乃天地之邪氣,若人身正氣內固,則邪不可干,自不相染”,則可見不發(fā)病,無臨床癥狀,僅呈帶毒狀態(tài)。若正邪力量相當,疫毒循經,深入臟腑,正邪交爭,正氣虛弱,臟腑受損而致發(fā)熱、咽痛、腹瀉、口干溲黃、舌紅、苔厚膩等,呈現(xiàn)疫毒致病特點,故治療上當以辟穢化濁,開達膜原為原則,方選吳又可《溫疫論》之達原飲。但隨著病情進展,濕熱疫毒深伏,陰虧血耗,臟氣受損加重,氣機阻滯,痰瘀阻絡,病變可累及心肝腎,虛實夾雜,病情加重。
南征教授從事艾滋病臨床診療多年,在中醫(yī)理論辨證治療艾滋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從經典出發(fā),立足“伏邪”致病,運用伏邪理論,應用達原飲加減來進行辨證施治,并在治療方基礎上,酌情加減,做到扶正祛邪、攻補兼施,在治療艾滋病中取得了顯著療效。
本研究組方系“達原飲”加減而成。方用檳榔辛散濕邪,疏利蘊伏之邪;厚樸苦降行氣,破邪氣之所結;草果辛香化濁,以除穢濁之濕;知母、白芍以滋陰液、養(yǎng)營血,以防溫熱之邪傷津耗血、耗傷正氣;黃芩以清燥熱;甘草調中。方中另可加用人參、丹參,做到扶正祛邪、攻補兼施。
現(xiàn)代研究證實,人參皂苷Rg3 能顯著促進淋巴細胞的增殖,以及NK 細胞和T 淋巴細胞亞群的活性水平[7]。丹參有效成分在一定濃度上可抑制HIV-1 整合酶、逆轉錄酶和蛋白酶,具有多環(huán)節(jié)多功能地抑制HIV-1 的作用[8]。厚樸活性成分和厚樸酚在人淋巴細胞中,具有非常強的抗病毒效果[9]。白芍含芍藥苷,它既可促進特異性T 調節(jié)細胞的誘導,也可誘導增強非特異性T 調節(jié)細胞,對免疫活性物質的產生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10]。甘草在機體不僅有增強NK 細胞活性的功能,誘導干擾素的作用,且具有抑制HIV 增殖的效果[11]。黃芩苷能在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的早期階段阻止DNA 的復制而產生抗HIV病毒的作用[12]。
本研究結果表明,基于伏邪理論運用達原飲加減治療艾滋病,可以減輕或消除患者臨床癥狀,提升CD4+T 淋巴細胞數(shù)量,穩(wěn)定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生存信心,促進生活生存能力提高,延長生存期,有助于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促進其回歸社會,緩解社會矛盾。
本研究所形成的理論總結和治療方案,可及性強,藥品物美價廉,并且在用藥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不良反應,患者依從性良好。從整體觀念出發(fā),可解決艾滋病合并的多種問題。加以總結、驗證、提升并推廣應用,具有良好的前景。
但本研究作為一項回顧性研究,本身數(shù)據有些許缺失,統(tǒng)計方法局限,尚待大型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來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