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如姬
唐太宗晚年趨向昏庸,這幾乎是網絡上的“蓋棺論定”,還有更博人眼球的說法,“幸虧唐太宗死得早,否則肯定晚節(jié)不保,甚至不如隋煬帝、唐玄宗?!蹦敲?,唐太宗晚年的黑點有哪些?一是吃丹藥,二是亂殺人。魏晉南北朝時期,因吃丹藥而發(fā)瘋,動輒打、罵、殺人的皇帝與貴族不在少數,既吃丹藥又亂殺人,唐太宗“昏庸”的名號是板上釘釘了。
吃丹藥
在《唐憲宗本紀》中,唐憲宗問臣子,神仙的事真的可靠嗎?有個叫李藩的臣子表示,神仙的事說不定,但秦皇漢武花費巨大的人力、財力求取長生不老之術,都沒效果,還是死了。然后重點來了,李藩說:“文皇帝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第一次在官方立場上言明,唐太宗是因吃丹藥而死的。
對此,歷史沒有定論,但唐太宗造丹藥確有其事?!短诒炯o》里說,王玄策破了印度的帝那伏帝國后,唐太宗讓一個印度方士造“延年之藥”。這里沒提到吃,但按正常邏輯來說,造丹藥肯定是為了吃,總不能留著死后當防腐劑用。
那唐太宗為什么找這個印度方士?因為他能吹?!杜f唐書》中載,方士說自己200歲了,會長生不老之術,唐太宗挺信的,于是下令仿制丹藥,吃后無效。唐太宗將方士放還本國,證明至少還沒出事。
兩百多年后,《資治通鑒》里給了唐太宗吃丹藥的輔料。長孫皇后的舅舅死了,唐太宗要親自去拜祭,長孫無忌看了心疼,大呼:“陛下吃了金石,不能到追悼現場!”證明唐太宗當時就在吃丹藥。
王玄策打敗印度是在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方士被抓回來是在貞觀二十二年,而長孫皇后的舅舅是在貞觀二十一年去世的……不知是司馬光搞錯了順序,還是唐太宗在方士來前就已吃了丹藥。不管怎么說,唐太宗晚年吃丹藥是無爭議的,至于是不是死于吃丹藥,還沒實錘。
一直不信神神道道的唐太宗,后來為啥見人吹牛就信,并且開始大肆造丹藥,又以身試藥呢?
算算日子,這會兒已是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深知自己沒多少時間了,而太子李治是貞觀十七年才立的,根基不穩(wěn)且顯“仁弱”。他擔心自己走后李治掌控不了全局,所以盡可能地為自己續(xù)命,想幫李治再鋪鋪路,讓他順順利利、安安穩(wěn)穩(wěn)地當上天子。
殺功臣
唐太宗晚年殺的功臣,一個是侍中劉洎,一個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張亮。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征遼東半島回來,因長期勞累,身體每況愈下。劉洎和馬周第一時間前去探視,出來正好遇到褚遂良記起居事,被問陛下怎么樣了。馬周沒吭聲,劉洎想到這么好的主子可能撐不下去了,不禁潸然淚下,答:“圣體患痛,極可憂懼?!苯Y果,褚遂良誣陷劉洎,說他說皇帝沒救了、要擁少主繼位,哪個大臣有其他心思,就殺殺殺!
唐太宗病好后召劉洎問話,劉洎據實相告,馬周也被叫來問話。按理說,一個人舉報,當事人自陳,又有目擊者作證,就該判褚遂良誣陷之罪。但褚遂良堅持己見,結果竟是劉洎被賜自盡。
其實,劉洎之死涉及唐太宗晚年更立太子的矛盾。
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互掐期間,身邊各自聚集了大批勢力,劉洎就是李泰的擁護者。李承乾失敗后,劉洎曾親自奏請?zhí)铺诳炝⒗钐?。李泰倒下后,劉洎歸入新太子李治門下。但持“李治黨”原始股的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怎能容忍那么多人來分功勞?于是,長孫無忌策劃了一場清算行動,劉洎就是魏王黨還在朝的頭目之一。褚遂良發(fā)招,盡管劉洎清白,但唐太宗考慮到長孫無忌等人的勢力,只好選擇犧牲劉洎。
張亮是房玄齡、李勛推薦給唐太宗的,又是凌煙閣的功臣,唐太宗為何要殺他呢?
唐太宗繼位后,派張亮去洛陽當都督。張亮沒別的愛好,就喜歡收干兒子,一連收了500來個。此外,張亮早年在相州當都督長史時,娶了續(xù)弦夫人后開始研究旁門左道和讖緯算命之類的東西,還常找術士幫自己看相,比如有無天命。術士多聰明啊,當然附和說有。最后張亮被舉報,唐太宗讓馬周去查,給張亮看相的兩個術士都承認張亮有不臣之心。張亮當然不會束手就擒,說自己是被誣陷的。
案子審到這里,雙方各執(zhí)一詞,唐太宗丟給臣子討論,大多臣子認為張亮該殺,于是張亮被處死。
其實,說到底,張亮也是卷入了立儲紛爭。
貞觀七年,唐太宗任李泰為相州都督,但李泰是最受寵的皇子,不能親自到任,于是改派張亮。相當于說,張亮名義上還是朝廷官員,但實際上是李泰的手下,他在相州處理的所有事務都要報給李泰。這樣一來,張亮勢必要跟李泰聯(lián)絡,李泰也不會放過這樣一個結交重臣的機會。
貞觀十五年,李承乾和李泰的斗爭已白熱化,唐太宗為了擺明支持李承乾的立場,又讓張亮改任太子詹事,派他到洛陽當都督,他又成太子的人了。他到底屬于哪個派系?現在無法考定,但肯定都跟李治沒關系。而張亮被殺是在貞觀二十年,和劉洎同年。這一年,占據朝堂主流的既不是宰相房玄齡,也不是其他人,正是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
也就是說,當初那些認為張亮該殺的人就出自長孫無忌一派。那就不難聯(lián)想了,張亮喜歡收養(yǎng)義子是事實,在洛陽又有群眾基礎,長孫無忌等人難免擔心他自成勢力。所以,在“眾口一詞”要張亮死時,唐太宗綜合考慮,也必須保李治及其支持者而棄張亮。
唐太宗晚年為給李治鋪路煞費苦心,甚至搞了一套雙線托孤——明面上托孤給李治堅定的擁護者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背地里又默默地給李勣托了一道,這才有后面李治被長孫無忌等人壓制、李勣出來一音定錘的事。盡管李勣的幫忙引發(fā)后來的大唐之亂(武則天篡唐),但當時人們哪能想到一個女人會那么驚世駭俗。所以,唐太宗晚年哪里昏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