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東,范瑞祥,程堂明,張 然,郭金剛
(北京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76)
火箭豎立在發(fā)射臺上進行轉運和檢查時,常常數小時暴露于地面風中。此時,作為隨機變量的地面風成為作用于火箭結構上的主要干擾[1,2],地面風是指高度在150 m以內的大氣風,其特點是空間和時間上速度和方向都迅速變化,這種風載荷通常是火箭尾部結構和發(fā)射臺的重要輸入參數。當火箭豎立在發(fā)射平臺上時,會引起箭體結構的變形和振動,造成底部彎曲應力[3],甚至引起結構破壞或發(fā)射失敗。國外不少型號,如美國的先鋒、土星等火箭地面風載荷都較為嚴重,其中雷神全尺寸試驗期間,當地面風速達到27 m/s時,發(fā)射臺上的箭體遭到傾倒破壞[4]。因此,部分運載火箭在發(fā)射臺上設置專用的防風減載裝置,避免地面風載荷引起的結構適應性問題。
由于中國之前發(fā)射場均處于內陸,火箭的地面風速設計條件一般為平均風速10~13 m/s。而海南文昌發(fā)射場為沿海發(fā)射場,其地面風場特性與內陸其他發(fā)射場相比差異較大,本文通過海南文昌發(fā)射場地面風研究分析,結合某火箭型號特點,提出適合中國“新三垂”轉場模式火箭的防風減載裝置設計方案,并給出減載實施效果。
土星V火箭設計中在發(fā)射塔和火箭之間設計了一種防風減載結構,將地面風帶來的彎矩效果減至最小,土星V火箭的防風減載器設置在逃逸塔和發(fā)射塔之間,整體承載結構類似一種框架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土星V火箭防風減載裝置示意Fig.1 Saturn V Wind Damper
宇宙神 V火箭在臍帶塔和火箭之間設置了防風減載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宇宙神V火箭防風減載裝置示意Fig.2 Atlas V Wind Damper
戰(zhàn)神I火箭盡管目前已經終止了研制,在其研制方案中,同樣也有解決地面風帶來載荷影響的相應結構,具體如圖3所示。
圖3 戰(zhàn)神I火箭防風減載裝置示意Fig.3 Arex I Wind Damper
國外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展了地面風對火箭影響的研究,而且這種研究一直持續(xù)至今,地面防風減載裝置也一直在不斷完善改進,在設置防風減載裝置時,充分考慮了對技術的繼承性和對現有產品的適應性。
火箭豎立在發(fā)射臺上,作用在火箭上的風載荷及結構截面彎矩示意如圖4所示。
圖4 地面風及箭體截面載荷示意Fig.4 Load Condition Caused By Ground Wind
工程設計過程中,地面風風剖面一般采用Davenport指數規(guī)律,由于其形式簡單而得到廣泛應用,如加拿大規(guī)范NBC1990[5]。
式中為基準高度平均風速;zb為基準高度;v(z)為相對基準高度z米的地面風平均風速;k為經驗指數,規(guī)范推薦值一般情況如表1所示[6]。
表1 k系數取值情況Tab.1 Value ofk
海南發(fā)射場實測發(fā)現,地面風速隨高度增加迅速變大。地面風統計結果如圖5所示,擬合后k≈0.35,該特征與內陸發(fā)射場明顯不同。因此,淺層風剖面規(guī)律不僅與地貌相關,而且與當地地理、氣象環(huán)境密切相關。
圖5 地面風統計情況Fig.5 Ground Winds in Different Areas
統計分析發(fā)現,海南發(fā)射場50 m高度的平均風速須由10 m/s增大至15 m/s以上,由此引起火箭根部彎矩載荷增加。此時火箭研制處于初樣后期,風速增加將可能導致火箭尾部結構和發(fā)射臺的研制出現重大反復。因此,需要研制和設計一種防風減載裝置,最大限度降低火箭根部載荷。參照國際上火箭防風減載裝置應用情況,盡量不改變現有的火箭結構和地面發(fā)射支持系統結構,并且要求防風減載裝置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同時具備一定的橫向剛度,以滿足減載指標要求。
按照方案設計原則,主要利用箭上二級發(fā)動機的機架4個現有的M20螺紋孔接頭結構,采用合理的拉耳與臍帶塔連接,在臍帶塔和火箭之間設置防風減載機構。
由于防風減載裝置安裝在距離發(fā)射平臺約30 m的高空,并且跨距長達10 m,在保證剛度要求的前提下,需要結構質量最小,因此開展了以側向結構剛度最大為目標的變密度拓撲優(yōu)化設計,其數學模型表述如下:
式中iu為第i個單元的相對密度;p為工況總數;ρ0為單元原始密度;0iV為第i個單元的體積;0m為所有單元原始密度時的結構總質量。
拓撲優(yōu)化模型及優(yōu)化結構如圖6所示。
防風減載裝置剛度指標與火箭根部載荷相關,將防風減載裝置等效為梁模型,建立臍帶塔、防風減載裝置及火箭豎立狀態(tài)有限元模型,如圖7所示。為保證火箭載荷在要求值范圍內,計算防風減載裝置的橫向剛度指標2k需要不小于1×105。
圖7 有限元模型示意Fig.7 The Finit Element Model
在拓撲優(yōu)化及結構優(yōu)化設計的基礎上,詳細設計防風減載結構。防風減載結構主要由轉軸、橫梁、連接接頭、連接環(huán)、轉動銷接頭、調節(jié)接頭等構成。其中轉軸、接頭結構選用鋼材,橫梁及其他結構選用鋁合金。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防風減載裝置有限元模型,從計算結果來看,可以將整體橫向剛度提升到4×105左右,滿足設計指標要求。
圖8 計算結果Fig.8 The Resault of Finit Element Model
某火箭在合練試驗中分別進行了不加防風減載裝置狀態(tài)和加防風減載裝置狀態(tài)的風載荷標定試驗,獲取了箭體典型截面上應變值與彎矩的關系,在特定加載工況下,火箭尾部彎矩試驗值與計算值對比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尾端根部彎矩及頭部位移對比Tab.2 The Root Bending Moment&the Head Deformation
發(fā)射場地面風載荷對火箭結構設計有著重要的影響,某火箭在設計初期采用的內陸發(fā)射場地面風指標并不適應沿海發(fā)射場,研制過程當中,詳細總結了海南文昌發(fā)射場風場數據和使用條件,結合型號結構特點,設計并使用了防風減載裝置,計算和試驗結果表明防風減載裝置減載效果明顯,達到了型號應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