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在歌曲中起著重要作用。面對當今音樂文化的迅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一些語言(歌詞)帶有傾訴性、情感變化富含沖突性,并且可以直接戳中內(nèi)心共鳴的歌曲。那么各地區(qū)具有豐富地域特色文化的歌曲就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本文將通過對湖南炎陵客家民歌的概況、語言特征、方言運用進行具體的分析探究,并對客家方言演唱的傳承與發(fā)展做簡要的闡述。
[關(guān)鍵詞]客家民歌;客家方言;運用;演唱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4-0141-03
一、湖南炎陵客家民歌的概述
炎陵客家民歌的吟唱是用客家方言來演繹的,與客家民俗文化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至今仍在傳唱的客家民歌有2000余首,它們分別流傳在炎陵各個貧困山鄉(xiāng)里。從古至今,民族民間音樂藝術(shù)經(jīng)過不斷的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塑造出炎陵客家民歌別具一格的藝術(shù)形象。為此,客家民歌演唱的傳承與發(fā)展得到了源源不斷的鮮活動力,提升了客家文化研究的學術(shù)價值和客家民間藝術(shù)的魅力。
二、湖南炎陵客家民歌的語言特征
(一)結(jié)構(gòu)特點
炎陵客家民歌常見的歌詞結(jié)構(gòu)有一句式、二句式、三句半式、四句式、五句式,主要還是以二句式、四句式為主,其句式結(jié)構(gòu)主要是五字句和七字句,還有自由式的字句不規(guī)則、不押韻的散板結(jié)構(gòu)的歌詞。
(二)修辭手法
炎陵客家民歌有夸張、問答、排比、對偶、重章疊句、雙關(guān)、對比、頂真等多種修辭手法。
1.夸張的修辭手法,歌曲內(nèi)容是以描繪日常生活的景象為主的,如《阿哥吃苦真吃苦》,見詞例1:
阿哥吃苦真吃苦,衫衣爛了冇人補,
尋得針來又冇錢,只好等著糨來糊。
這首炎陵客家民歌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描述阿哥的衣服沒人補,又沒錢買新衣衫,只有等到有糨糊的時候才可以補上的窮苦潦倒的生活景象,這也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樸實與艱辛。
2.問答對唱形式的修辭手法,主要出現(xiàn)在男女之間追求愛情時,所對唱的情歌。如《話里不戀就不戀》,見詞例2:
(男):隔水隔岸各一邊,要戀妹來難走前,
請妹把船搖過河,一次出得200元。
(女):不怕阿哥敢多錢,不怕你有絲帶圍菜園,
不怕你有銀子做鐵打,話里不戀就不戀。
這首湖南炎陵客家民歌表達了男女之間的羞澀愛情,前面是阿哥先行唱出對阿妹的愛慕、想念之意,后面是阿妹用夸張的言語表達出正話反說的內(nèi)心情緒,是阿妹對阿哥的羞澀的思戀之情。湖南炎陵客家民歌還有許多修辭手法在歌曲演唱上的大量運用,緊跟時代的潮流,卻又不失客家風味,下面就不一一列舉了。
(三)風格特點
炎陵客家民歌汲取了《詩經(jīng)》十五國風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風格,并受唐詩律絕和竹枝詞的影響很大,它們經(jīng)過巧妙的結(jié)合讓客家民歌具有格調(diào)清新、舒展豪爽的風格特點。“賦”“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在炎陵客家民歌中是最為常見的。就如下面這首《高山土里種棉花》。見詞例3:
高山土里種棉花,棉花地下種黃瓜,
瓜藤纏上棉花樹,哥是藤來妹是花。
這是一首炎陵客家人耳熟能詳?shù)目图颐窀琛!百x”的運用,把哥對妹的深切愛護之情表露得簡單干脆;在內(nèi)容表達上運用了“比”,把瓜藤比喻成“哥”,把棉花比喻成“妹”;開頭運用了“興”借物抒情,自然貼切,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兩者之間的相互喜愛之情,可以說是完美地詮釋了最純真的愛情。[1]
三、客家方言在湖南炎陵客家民歌演唱中的運用
在演唱每一首客家民歌時,要做到聲音和語言技巧的合理運用。其實就是要把歌曲中的歌詞唱清楚,并用優(yōu)美、動聽的聲音打動觀眾。因此,本人將通過四個方面來論述客家方言在民歌演唱中的具體運用。
(一)詞匯方面
客家方言的詞匯與普通話的詞匯差異可謂相差甚遠。就拿詞匯的來源差異來說,部分古詞語被普遍用在了客家方言的日??谡Z中,而在普通話中主要是用于書面表達或做詞素運用,日常口語中很少見;再則就是詞義原本的差異,如叫和哭,狗虱和跳蚤等,這是同義異形,而有些則是同形異義,如“古典”一詞在方言中指“故事”,“打靶”一詞在方言中指“槍斃”等,詞匯與詞義的差異既豐富了客家語言的表達形式,也為普通話的傳播起了示范性作用。
(二)語音方面
它主要體現(xiàn)在聲母上。古全濁聲母字的送氣清聲母,如表1:
從上表可以得出,古全濁聲母和今客家話的塞擦音、逢塞音、古四聲一般都讀送氣清音,少部分是讀不送氣的。按照聲母的咬字特點與發(fā)音方法,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三個方面的語音特點:
1.舌尖后音的zhi、chi、shi 與舌尖前音z、s、c是分不清楚的。就如炎陵客家民歌《高山土里種棉花》:“高山土里種棉花,棉花底下種黃瓜,瓜藤纏上棉花樹,哥是藤來妹是花?!盵2]這首炎陵客家民歌中“山”“種”“纏”的聲母分別是s、z、c,但在普通話中這些字的聲母就是sh、zh、ch。
2.舌根擦音的h,客家話中發(fā)音是唇齒音v 。如炎陵客家民歌《話里戀你就戀你》中有一句歌詞“話里戀你(哇)就戀你”,里面的“話”字就發(fā)唇齒音v。
3.送氣舌尖中音的d,客家話中發(fā)成了送氣音t。如炎陵客家民歌《唱得敢好崖也來》中有幾句歌詞以“唱得”開頭,都被客家話發(fā)成送氣音t。
4.舌面音的j和q被發(fā)成了舌根音g和k。就如炎陵客家民歌《昨天同妹講兩句》:“昨天同妹講兩句,講起有情又有義,講起筷子夾起水,不曉心里又何如。”歌詞中的“講”“夾”“情”就是發(fā)成舌根音。
(三)語法方面
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構(gòu)詞上的差別:
1.客家方言與普通話有許多意義相同的復音詞,差別只在于詞素位置相反。如詞例4:
緊要(要緊) 鬧熱(熱鬧) 歡喜(喜歡)
人客(客人) 弟兄(兄弟)
2.客家方言的疊詞使用要多于普通話,尤其是在量詞、單音節(jié)詞上。如詞例5:
刀刀(每一刀)""只只(每一個)
3.客家方言是在人名的名詞中間加入一個“子”字形成三音節(jié)的合成詞。如詞例6:
女子人(女孩子)""賴子人 (男孩子)男子人(成年男子)
另一種是其他表達方式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種情形中:
1.特殊動詞的搭配。如詞例7:
鬧天鬧地(吵鬧)""舞天舞地(舞動)抖天抖地(抖動)
2.人稱代詞的表示方法。如詞例8:
亻厓個(我的)"你個(你的)""佢個(她的)
亻厓個書(我的書)——書是亻厓個(書是我的)
3.對不同深淺程度所用形容詞的表達方式等,這些都是我們客家方言中經(jīng)常用到的語法表達方式。如詞例9:
亂過亂絕(很亂)""嶈酸(很酸)""忒甜(太甜)
從上面列舉的所有詞例我們可以看出,客家方言在語法方面的特點是復雜多樣、千變?nèi)f化的;與我們?nèi)粘Kv的普通話大致是相同的,但也有它的獨特之處。
(四)客家俗語方面
客家俗語就和客家人日常交流所用的生活化語言一樣,具有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生動形象的特點,讓人聽起來有一種親切自然、溫暖人心、充滿情趣的感覺。
下面列舉的是一首炎陵沔渡民歌,其中運用了我們平日里常說的客家俗語來作為歌詞,演唱起來格外親切且容易上口。見譜例1:《過山梆(二)》。
本首炎陵沔渡民歌《過山梆》在歌詞中運用了的客家俗語有“阿哥”——“哥哥”,“阿嫂”——“嫂子”,“歸晝”——“回家”,這簡短的一句歌詞,加上前前后后的吆喝聲,描繪出一片鄉(xiāng)間自由生活的景象。
下面這首是湖南炎陵十都民歌,歌名《唱得敢好崖也來》是用日常客家俗語來取的,翻譯后就是“唱得這么好我也來唱”的意思。見譜例2:《唱得敢好亻厓也來(三)》。
這首湖南炎陵十都民歌,歌詞中的“敢好”——“很好”“這么好”,“亻厓”——“我”,“你話”——“你說”等大量客家俗語的運用,增進了客家人相互之間的親切感,并有大量襯詞的補充,演唱起來猶如說話一般,順暢自如,娓娓道來。
通過用客家俗語來演唱客家民歌,表達出客家人對唱歌的喜愛,對無拘無束生活的向往;客家人演唱大量的客家民歌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增添了無比樸實的鄉(xiāng)土氣息,客家人以他們獨特的客家風俗習慣詮釋著客家文化的無限魅力,豐富人們的見識,保留了人們最純真的那份愛意。
四、炎陵客家民歌演唱的傳承與發(fā)展
客家民歌是中國民歌中頗具特色的民歌之一,它也被人們視為客家文化中的珍寶,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與追捧。就當今民族民間音樂發(fā)展的形勢來看,客家民歌傳統(tǒng)唱法(原生態(tài))已逐漸被現(xiàn)代民歌的民族唱法及通俗唱法所取代,使它失去了原有的民歌韻味。因此,客家民歌演唱的傳承與發(fā)展將是我們這一輩青年人需要挑起的重擔。對客家民歌的內(nèi)容梳理與深入研究,不能只圍繞在搜集和記譜整理這一層面,主要還是要對它的演唱發(fā)聲、吐字、潤腔做全面深入的研究。這就需要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為客家民歌演唱傳承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要對老一輩藝術(shù)家所留下的專著書籍進行全面搜集和研讀,在書中剖析有關(guān)客家民歌的演唱潤腔技巧,并加以深入研究和探討。
(二)多收集和觀看有關(guān)客家民歌演唱的音響資料、田野調(diào)查的文字資料以及錄音資料等,并深入到實地進行田野調(diào)查,了解民間藝術(shù)家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客家音樂文化。
(三)對目前猶存的客家原生態(tài)民間歌手要給予積極支持與保護,提倡民間藝術(shù)進校園,讓年輕的一代人了解到客家民歌的演唱風格。再者就是要積極組織客家民歌的演唱隊伍,在演唱實踐中探尋傳承發(fā)展的道理。
(四)開展科研工作需要建立專業(yè)化隊伍,一是可以專門對已有的客家民歌相關(guān)資料進行去偽存真的梳理和探究,二是可以對研究過程中產(chǎn)生的新理論知識進行多方面研究歸納,為建立健全客家民歌體系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chǔ)。
(五)在研究客家民歌演唱傳承與發(fā)展的過程中,也應(yīng)該按照《國務(wù)院關(guān)于加強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通知》的精神和有關(guān)要求,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十六字方針,[3]把對“客家民歌”的保護和發(fā)展有機地融入到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體系中,從而實現(xiàn)客家民歌文化的振興發(fā)展。
結(jié)"語
客家人的日常生活離不開音樂,他們都是用朗朗上口的客家方言來即興編唱客家民歌的,并以此來抒發(fā)自己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向往。歌曲聽起來給人的感覺是音調(diào)悠揚,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自由輕快,聲音飽滿,具有樸實無華、豁達情深的藝術(shù)特點。炎陵客家民歌經(jīng)過了漫長歲月的洗禮,最終憑借它的獨特語言風格、純樸風土民情、即興創(chuàng)作模式等優(yōu)勢,占據(jù)著民族民間音樂中的重要地位。但隨著流行音樂的盛行,客家民歌只能夠成為少部分民族音樂愛好者知悉的范疇。為了使客家民歌能夠迎合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滿足現(xiàn)代年輕人的審美體驗,對中國民歌文化的弘揚,需要更多廣大音樂工作者的不斷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因此,客家民歌演唱的傳承發(fā)展需要得到有效的重視與支持,這樣才能讓民歌文化價值得到應(yīng)有的體現(xiàn),并使之傳承下去。
注釋:
[1]尹學毅.湖南炎陵客家山歌研究初論[J].歌海,2014(03):17—20.
[2]尹秉華.炎陵飛歌[M].香港:中國文藝出版社,2006:34.
[3]邵"萍.揚州民歌演唱中的方言運用及其研究[J].南京藝術(shù)學院學報,2009(04):119—125.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