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這位英雄的文章,因為上了課本,所以流傳甚廣。
故事的主角是宇航員弗拉基米爾·米哈伊洛維奇·科馬洛夫,他是第一名因載人航天遇難的宇航員。
那篇文章標題為《悲壯的兩小時》,講述1967年,蘇聯(lián)“聯(lián)盟一號”宇宙飛船升空,宇航員科馬洛夫排除了諸多技術故障,奇跡般地控制住了飛船……
在返回大氣層后,科馬洛夫突然發(fā)現(xiàn),無論用什么辦法也打不開降落傘,這就意味著無法減速,飛船將要帶人一同墜毀……
文章到此,都是真的。
接下來,作者的想象力爆棚。說莫斯科廣播電臺的一號男主播向全國人民發(fā)布了沉痛的講話,由于無法排除的故障,飛船與航天員將不能正常著陸?,F(xiàn)在飛船只剩下兩個小時。
接下來就是生命最后兩小時,一個英雄向國家、親人的告別,對責任和愛的時間配比。此刻全國的電視觀眾都在收看宇宙飛船的返航情況,科馬洛夫看見了家人,但他平靜地控制住自己,選擇先向首長匯報飛行故障情況,接受國家領導人授予的“蘇聯(lián)英雄”稱號,然后再與老母、妻子、女兒一一通話,交代后事。
多么圓滿的、不留遺憾的毀滅,我們也希望真的是這樣。但事實是冷冰冰的——“聯(lián)盟一號”的飛行是冷戰(zhàn)期間蘇聯(lián)為了與美國競爭登月而進行的絕密行動,并無電視直播。而且,哪來的兩小時?從發(fā)現(xiàn)打不開降落傘,到墜毀喪生,僅有十余分鐘時間。當時空軍現(xiàn)場指揮官說需要急救措施,隨即掐斷了通訊聯(lián)系。生命最后時刻,英雄沒有見到任何人,更無從留下遺言,孤獨地消失在世界盡頭。失事幾個小時之后,塔斯社才將這不幸的事故公之于眾。
更為嚴酷的真相出自多年以后,有一本名叫《星人:尤里·加加林傳奇背后的真相》的書,書中披露,當時加加林和科馬洛夫都被指派參與這項任務,都知道飛船不安全??岂R洛夫知道自己可能會死,但他拒絕退出該任務。因為加加林是他的替補,他不想讓朋友去送死。
四年后,他的名字登上了月球。美國“阿波羅15號”登月,宇航員將一個很小的鋁質雕塑《倒下的宇航員》安放在月球上,旁邊是刻著一串英雄名字的牌子,其中,就有科馬洛夫。
真的英雄,更悲情,更悲壯,更令人景仰。
(司馬盛雷薦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