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為幸福開出方程式的人有很多,比如上大學的時候,我曾閱讀到這樣的金句:幸福就是簡單的生活方式加上心靈的海闊天空。當時就被震住了,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金句逐漸被淡化。
被淡忘的主要原因,在于思維由單向度走向復(fù)雜。比如20年后的我,當然知道心靈上的海闊天空意味著什么,也明白海闊天空距離絕大多數(shù)人多么遙遠。相較而言,簡單的生活方式稍微靠譜些,而且,選擇簡單的生活方式,就意味著節(jié)制欲望,而這恰恰是獲取幸福感的前提所在。
在對幸福的認知上,曾有一個很出名的研究:一個叫布里克曼的學者,跟蹤美國一批買彩票中了大獎的人;他同時還跟蹤了一批遭遇車禍,并且終身殘疾的人。在人們慣常的觀念中,中大獎的人會一生幸福,殘疾的人會一生痛苦。但事實上,一段時間之后,得大獎的人的幸福程度,已經(jīng)和一般人的幸福程度幾乎一樣。而那些殘疾的人,確實幸福程度要比一般人低些,但是其中距離,比絕大部分人包括他們自己預(yù)測的要小得多。這也說明,即使是那些非常極端的事情——中大獎和終身殘疾,人都會適應(yīng)。不是百分百地適應(yīng),但是適應(yīng)程度往往比預(yù)測的要強。
幸福當然沒有一個統(tǒng)一標準的概念和定義,也不能量化。它來源于心理感受,是一種靈魂的愉悅狀態(tài)。作為一種心理狀態(tài),它對應(yīng)著滿足感、自我認同、和諧關(guān)系與放松的心情。
幸福程度與效用成正比,與欲望成反比,這是經(jīng)濟學家薩繆爾森給出的“幸福方程式”。關(guān)于幸福感,還有一個潛臺詞存在,即身體的健康是前提中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