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水的碰撞和交融,正如中國畫中墨與水的調和與匯聚一般。茶道與繪畫本就有相通之處,它們都能陶冶性情,也都關注于意境的表達。以茶入畫,在豐富繪畫題材與內容的同時,還直觀地記錄了茶事的種種變遷,讓我們得以一睹曾經(jīng)鮮活的茶文化生活,進而將茶的實用價值提升到文化品賞的新高度。無論是失傳已久的《盧仝煎茶圖》《唐子西拾薪煮茗圖》《茶會圖》,還是有幸得以保存下來的《斗茶圖》《攆茶圖》《茗園賭市圖》等,都在茶香暗透、茶旗飄搖間,定格古人那風流云散、歷久彌新的茶事。
宮樂圖(會茗圖)
【唐】 作者不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中描繪了宮廷仕女坐長案娛樂茗飲的盛況。圖中十二人或坐或站于長案四周,長案正中置一大茶海,茶海中有一長柄茶勺,一女子正操勺舀茶湯于自己的茶碗內。另有正在啜茗品嘗者,也有彈琴、吹簫者,神態(tài)生動,描繪細膩。
調琴啜茗圖卷(聽琴圖)
【唐】 周昉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周昉又名景玄,西安人,唐代著名仕女畫家,擅長表現(xiàn)貴族婦女和佛像。該畫中共描繪了五個女子,一女子坐在盤石上正在調琴,左側立一侍女,手托木盤,另一女子坐在圓凳上,注視著琴音,作欲飲之態(tài),又一女子坐在椅子上,袖手聽琴,一侍女捧茶碗立于其右側。畫中貴族仕女曲眉豐肌、秾麗多態(tài),反映了唐代崇尚豐肥的審美觀,從畫中仕女聽琴品茗的姿態(tài)也可看出唐代貴族的悠閑生活。
蕭翼賺蘭亭圖
【唐】 閻立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南宋摹本、遼寧省博物館藏北宋摹本
畫面中共有五人,中間坐著一位和尚即辨才,對面為蕭翼,左下方有兩人煮茶。畫面中機智狡猾的蕭翼和疑慮為難的辨才和尚的神態(tài)惟妙惟肖。畫面左下方有一老仆人蹲在風爐旁,爐上置一鍋,鍋中水已煮沸,茶末剛剛放入,老仆人手持茶夾欲攪動茶湯,另一旁有一童子彎腰,手持茶托盤,小心翼翼地準備分茶,矮幾上放置著其他茶碗、茶罐等用具。這幅畫不僅記載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實,還再現(xiàn)了唐代烹茶、飲茶所用的茶器、茶具以及烹茶方法。
斗茶圖卷
【唐】 閻立本 館藏不詳
這幅畫生動地描繪了唐代民間斗茶的情景。畫面中平民裝束的人物似三人為一組,各自身旁放著自己帶來的茶具、茶爐及茶葉。左邊三人中,一人正在爐上煎茶,一卷袖人正持盞提壺將茶湯注入盞中,另一人手提茶壺似在夸耀自己茶葉的優(yōu)異。右邊三人中,兩人正在仔細品飲,一赤腳者腰間攜帶專門為盛裝名茶的小茶盒,并手持茶罐作研茶狀。這三人似乎都在注意聽取對方的介紹,隨時準備發(fā)表斗茶高論。整個畫面人物性格、神情刻畫逼真,形象生動。
飲茶圖
作者不詳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畫中一侍女雙手捧茶盤,一婦人伸手到盤中拿茶具,右邊一貴婦面向她們而立,儀態(tài)端莊嫻靜,后隨侍女雙手捧一錦盒。其畫風承唐代周昉特點,典雅濃麗,舊題南唐周文矩畫,然觀其時代氣息,應為宋人所作。
攆茶圖
【南宋】 劉松年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左前方一仆人坐于矮幾上,正在轉動碾磨磨茶,桌上有篩茶的茶籮、貯茶的茶盒等。另一人佇立桌邊,提著湯瓶點茶,他左手邊是煮水的爐、壺和茶巾,右手邊是貯水甕,桌上是茶筅、茶盞和盞托。畫面右側有三人,一僧伏案執(zhí)筆作書,傳說此高僧就是“書圣”懷素,一人相對而坐,似在觀賞,另一人坐其旁正展卷欣賞。畫面充分展現(xiàn)了貴族官宦之家品茶的生動場面,是宋代茶葉品飲的真實寫照。
茶道圖
元墓壁畫
畫面生動地再現(xiàn)了元代的飲茶習俗和飲茶場面。長桌上有內置長匙的大碗、白瓷黑托茶盞、綠釉小罐、雙耳瓶,桌前側跪一女子,左手持棍撥動炭火,右手扶著炭火上的執(zhí)壺。桌后三人中右側女子手托一茶盞,中間男子雙手執(zhí)壺正向旁側女子手中的茶盞內注水,左側女子一手端碗,一手持紅色筷子攪拌。
陸羽烹茶圖
【元】 趙原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該畫以陸羽烹茶為題材,用水墨山水畫勾勒出優(yōu)雅恬靜的品茶環(huán)境。遠山近水,有一山巖平緩地突出水面,一軒宏敞,堂上一人,按膝而坐,旁側有一童子正在擁爐烹茶。畫上題詩:“山中茅屋是誰家,兀坐閑吟到日斜。俗客不來山鳥散,呼童汲水煮新茶?!?/p>
惠山茶會圖
【明】 文征明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描繪了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時節(jié),文征明同書畫好友蔡羽、湯珍、王守、王寵等游覽無錫惠山飲茶賦詩的情景。半山碧松之陽有兩人對話,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兩人圍井闌而坐,支茶灶于幾旁,一童子在煮茶。畫前引首處有蔡羽所書《惠山茶會序》,后紙有蔡羽、湯珍、王寵各書記游詩,詩畫相應,抒性達意。
煮茶圖
【明】 丁云鵬 無錫市博物館藏
畫面中盧仝坐榻上,榻邊置一煮茶竹爐,爐上茶瓶正在煮水,榻前幾上有茶罐、茶壺以及置于茶托上的茶碗等,旁邊有一仆人正蹲地取水,榻旁有一老婢雙手端果盤正走來,背景還點綴有盛開的白玉蘭、假山石和花草。
山窗清供圖
【清】 薛懷 館藏不詳
此畫以線描繪出大小茶壺和蓋碗,明暗表現(xiàn)十分恰當,畫上自題五代詩人胡嶠的詩句:“沾牙舊姓余甘氏,破睡當封不夜侯?!绷碛挟敃r的詩人、書法家朱顯渚題的六言詩一首:“洛下備羅案上,松陵兼列徑中,總待新泉治火,相從栩栩清風?!辈杈呷氘?,反映了清代人對茶具的重視。
復竹爐煮茶圖
【清】董誥 館藏不詳
明代王紱曾作《竹爐煮茶圖》遭毀后,董誥在乾隆庚子(1780年)仲春奉乾隆皇帝之命復繪一幅,因此稱“復竹爐煮茶圖”。畫面有茅屋數(shù)間,屋前幾上置有竹爐和水甕,遠處有山水。畫右下有畫家題詩:“都籃驚喜補成圖,寒具重體設野夫。試茗芳辰欣擬昔,聽松韻事可能無。常依榆夾教龍護,一任茶煙避鶴雛。美具漫云難恰并,綴容塵墨愧紛吾。” 畫正中有“乾隆御覽之寶”印。
(醉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