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綺璇
摘 要:中世紀哥特式風格建筑在藝術史中占據(jù)著極其關鍵的位置,尤其是哥特式教堂,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時代價值,彩色玻璃窗是哥特式教堂的重要組成元素,牽引著光照藝術與宗教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文章力圖通過對中世紀哥特式教堂建筑彩色玻璃窗的研究,探析光照藝術在宗教背景下的特色與價值。
關鍵詞:哥特式教堂;彩色玻璃窗;光照藝術;建筑設計
中世紀哥特式教堂的神秘光線,令無數(shù)藝術愛好者為之沉迷。對于光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從古至今都是人們不斷思考的問題。哥特式教堂建筑中的彩色玻璃窗,其內容與形式在中世紀建筑藝術中都可謂成功。它不僅是工藝美學的代表,更是基督教文化的標志,它所帶來的光照藝術,在更多程度上支撐了宗教的傳播與發(fā)展,不僅美麗且極富內涵。
一、中世紀哥特式教堂與彩色玻璃
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紀中晚期在歐洲盛行的一種風格藝術。它從羅馬式建筑演變而來,并由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所繼承。它起源于12世紀的法國,直到16世紀才被廣泛運用,在各教堂中,哥特式風格尤其顯著。
哥特式教堂在建造初期無法避免為宗教與權勢服務。12世紀上半葉,卡佩王朝與法國北部主要城市的主教結盟,削弱了封建方丈和寺院(亦即修道院)的勢力。他們的崛起恰逢法國北部城市人口的巨大增長和繁榮。開普敦國王和主教們希望建造新的大教堂,作為他們權力、財富和宗教信仰的紀念碑。哥特式教堂的建筑風格需要新穎而有宗教信仰的新價值。
追溯哥特式教堂的歷史,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早期哥特式(1130—1200)、高哥特式(1200—1270)、絢哥特式(1270—1350)以及華麗哥特式(1350—1550)。他們在建筑藝術風格上愈發(fā)向彩色玻璃的增多和磚石結構減少的結構設計模式趨近,直到墻壁幾乎完全由彩色玻璃制成。因此,彩色玻璃對于哥特式教堂的來說是特殊而重要的存在。
在哥特式建筑的發(fā)展中彩色玻璃窗高度和尺寸穩(wěn)步增長,使大教堂充滿了光和顏色。包括維奧萊特·勒·杜克、福西隆、奧伯特和馬克斯·德沃夏克在內的歷史學家認為,這是哥特式風格最普遍的特征之一。中世紀的宗教教義,特別是宗教徒偽狄奧尼修斯的著作《天體等級制度》在法國僧侶中極受歡迎,它教導所有的光都是神圣的。當住持蘇格下令重建圣丹尼斯大教堂時,他指示唱詩班的窗戶盡可能采光。許多早期的羅馬式教堂有彩色玻璃窗,許多教堂有圓形的窗戶,稱為“眼睛”,但由于墻壁的厚度很大,這些窗戶必然很小。羅馬式大教堂的主要內部裝飾是壁畫。在哥特式時期,肋形拱頂和飛扶壁的改進使得大教堂的墻壁更高更薄,為玻璃窗戶提供了建造的空間與條件。
因此當彩色玻璃作為哥特式建筑的重要元素占據(jù)極大成分與地位的時候,彩色玻璃的功能與特色——光照藝術與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服務與內容——宗教便有了連結與特殊關系。正如圣丹尼斯教堂門銘所言:“陰暗的心靈通過物質接近真理,而且在看見光亮時,陰暗的心靈就從過去的沉淪中復活?!毖芯恐惺兰o哥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窗,會對光照藝術與宗教帶來新的理解與認識。
二、光照環(huán)境的宏觀營造
“從彩色玻璃中投入的光線變成血紅的顏色,變成紫英石與黃玉的華彩,成為一團珠光寶氣的神秘的火焰,奇異的照明,好像開向天國的窗戶?!钡ぜ{在《藝術哲學》中飽含情感地歌頌。正如哥特式教堂的建立初衷,便是希望將教堂營造成類似“圣光普照眾生,直擊圣徒心靈深處”的天堂般的存在,而墻面般的彩色玻璃窗,在肋形拱頂和飛扶壁等哥特式獨有的高聳式教堂內部空間格局影響下,可以形成哥特式獨有的大塊面的彩色玻璃的墻面造型。
與此同時,哥特式的大量彩色玻璃窗可以直接采集室外陽光,自然光通過彩色玻璃窗,照耀在空曠的室內,光線變得神圣而柔和,取代了昏暗的室內傳統(tǒng)燭火采光,提高了室內亮度,使空間燦爛而立體。室外光線經過彩色玻璃窗,在其柔和的照耀下,教堂內外仿佛渾然一體,“神圣通往天國”的感覺取代了羅馬式教堂的緊閉與密封感,呈現(xiàn)出天人合一的視覺成像。
較有特色的是法國巴黎的圣禮拜堂(圖1)和圣丹尼斯大教堂。自然光線通過彩色玻璃窗,玻璃窗上的彩色紋樣因為舞動的自然光線,變得靈動而富有生命力。忽隱忽現(xiàn)的照射下,室內立體空間變幻,波動,溫和中不失神秘,如同伊甸園中的紫紅光線浸潤教徒們的肉體與心靈。
正如黑格爾在《美學》中所說:“只有在哥特式教堂中,巨大的彩繪玻璃畫其接受的光線是直接的,這也是其它藝術媒介不能達到的光線效果,它的藝術魅力使所有教徒們都立刻感覺到來自天國的神力?!倍聦嵉拇_如此,利用巨大的彩色玻璃窗替代原始墻面,營造出來的圣光普照的空間效果,是中世紀哥特式教堂宗教洗禮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教義的包裝與宣傳的方式。
三、光照色彩的微觀分析
彩色玻璃若在宏觀的光影環(huán)境中是宗教神圣氛圍營造的重要元素,那么細析彩色玻璃的細節(jié)藝術,可以更加直觀地探索其與宗教的關系。
色彩的運用是哥特式教堂彩色玻璃的特點與巧妙之處。玻璃以紅藍搭配為主,為了彰顯宗教的教義。在基督教義里,藍色是天堂的象征,代表著信念與希望,又被譽為圣母瑪利亞,因此在早期的西方畫中經常可以看到身披藍色長裙的圣母形象。被稱為“圣母的家”的沙特爾大教堂是運用這種藍色調的代表,大面積通徹的藍色玻璃窗被命名為“沙特爾之藍” ,在基督宗教和藝術建筑中都極富盛名(圖2)。
紅藍的冷暖對比與排列所融合而成的幻紫光芒,象征著一種宗教的規(guī)則與秩序,而這種規(guī)則與秩序正是基督教中一直所推崇的藝術形式。13世紀以圣母大教堂為代表的“玫瑰時代”,是輻射時期哥特式教堂建筑中光的運用的重要體現(xiàn)。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那些輕似蛛網、薄如蟬翼的石頭花邊,使它看上去搖曳不定,仿佛要隨風飄走……”火焰式風格的流行、玻璃燒制技術的進步使彩色玻璃的光感與色彩的運用更具動感和和諧之美,彩色玻璃片面積增大且單純透明,這對光線而言無疑是更加透徹地運用,對色彩也是新的探索,體現(xiàn)的是中世紀神學的美學色彩。
然而,對于宗教而言最重要的是彩色玻璃所裝飾的內容。它大多所描繪的都是圣經與教義上的內容,取代了羅馬式教堂的壁畫形式,在彩色玻璃日益完善的鑲嵌技術中繼續(xù)劃分小格,展現(xiàn)出復雜而具有故事情節(jié)的美麗圖案。在光的穿透下,玻璃上的故事富有了生命力,紅藍色調的搭配又使故事更加神圣飄渺。更具有意義的是,彩色玻璃窗使宗教更加顯而易懂。12世紀晚期和13世紀,教堂里彩繪玻璃窗描繪的圣人和《圣經》故事,將彩繪玻璃窗的宗教敘事表意功能發(fā)揮到極致(圖3)?;浇滩辉賰H僅被有閱讀能力的人所接受,其流傳更加普世,起到了代替書本文字的講義作用。
四、光照藝術的時代沿用
當基督教不再成為一個時代的支持,當中世紀藝術后又經歷了更多的設計革新的時候,深入發(fā)掘光照藝術下的內涵是我們如今應該思考的。
今天哥特式大教堂中的彩色玻璃大部分可追溯到后來的修復工作,但一些大教堂,特別是沙特爾大教堂和布爾日大教堂,仍然保留著許多原始的玻璃。但是彩色玻璃的光照藝術,尤其是其將自然光線與室內空間的結合,仍被建筑師、設計師所探索與運用。
來自奧爾森-昆迪格建筑師事務所的首席建筑師吉姆·奧爾森意識到在現(xiàn)代環(huán)境中,玻璃中的大色光帶對這個空間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奧爾森在愛爾蘭Athy鎮(zhèn)改建的Athy圖書館結合了基督教的肖像畫和彩色玻璃窗將圖書館與教堂的功能結合(圖4)。
這樣的應用并不少見,利用大面積的彩色玻璃窗戶,使外界自然光線取代人造光源,賦予建筑設計新的視角與能量,在光學、空間設計、工藝美學的藝術價值上有著獨特的價值。若將中世紀的彩色玻璃對光的運用遷移到現(xiàn)代的藝術設計中,將自然光經過彩色玻璃營造出的視覺空間藝術,服務于一個建筑作品的建筑內涵,是彩色玻璃窗現(xiàn)代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丹納.藝術哲學[M].傅雷,譯.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
[2]黑格爾.美學[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馬丁·坎普.牛津西方藝術史[M].余君珉,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4]邁克爾·卡米爾.哥特藝術:輝煌的視像[M].陳穎,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