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薌
大多數(shù)生物在睡覺時是閉眼的,而魚則較為特殊,因為它們沒有眼瞼,所以無論何時都不會閉上眼睛。既然閉眼現(xiàn)象不能成為魚睡覺的證據(jù),那么魚在夜晚究竟會不會“睡覺”呢?為了找到答案,我們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和北京海洋館進行了以“晝夜周期對海洋館幾種水生生物行為的影響”為主題的觀察研究活動。
1.觀察對象
我們在脊索動物門和刺胞動物門中分別選擇了幾種健康狀況良好且易于觀察的水生生物作為觀察對象。
脊索動物門:巨骨舌魚、中華鱘、銀龍魚、海馬、花園鰻、海豚
刺胞動物門:啡海剌水母、太平洋海剌、紫條紋海剌、海月水母
計時器,計數(shù)器,刻度尺,記號筆,照相機
1.觀察時間:在北京自然博物館,我們在喂食前、喂食后、關燈后、開燈前、開燈后,共進行了5次觀察;在北京海洋館,我們在關燈前、關燈后、開燈后進行了3次觀察。每次至少觀察6只個體。
2.觀察指標
(1)擺尾次數(shù):一分鐘內,某一生物的尾鰭向一側擺動記1次,依次累計;
(2)呼吸次數(shù):一分鐘內,某一生物換氣次數(shù)(鰓蓋張合、氣孔浮出水面換氣);
(3)轉身次數(shù):一分鐘內,某一生物行進中轉彎角度大于60度記為1次,依次累計;
(4)游速:游速用“過身長時間”表示——某尾生物在游進過程中從頭部經(jīng)過一點開始,直到全部身體通過該點所用的時長;
(5)收縮次數(shù):單位時間內,某一只水母收縮的次數(shù)。
通過統(tǒng)計并分析數(shù)據(jù),我們發(fā)現(xiàn)這10種水生生物在夜晚或凌晨的活躍度均有所降低,體現(xiàn)為游速變慢、動作變緩、呼吸變慢。
由此我們推測,這些生物都需要在夜晚或凌晨“睡覺”,雖然它們不會像人類一樣閉眼躺著一動不動,但跟白天的活躍度相比,夜晚會處于一種相對安靜、抑制的休息狀態(tài)。
生物適應環(huán)境,會根據(jù)晝夜交替與食物鏈關系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作息方式。我們亦應如此,在某種特定的環(huán)境中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這次觀察活動中,我們還注意到一些有趣的小細節(jié),與大家一同分享。
據(jù)我們從網(wǎng)上查到的資料顯示,海豚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左右腦交替休息,這樣可以一直保持游動。但我們觀察到的情形卻與此不同。凌晨一點左右,我們觀察到海豚會停止游動并緩慢沉入水底,每3~4分鐘會醒來一次,浮到水面上換氣。有時海豚看到我們還會游幾圈,想要和我們嬉戲.最終還是抵擋不住困意.進入了“睡與醒”交替的狀態(tài)中。
從觀察結果上來看,太平洋海刺和紫條紋海刺在前半夜比較活躍,在將近凌晨時分才睡覺;海月水母則是在凌晨時分活躍起來。通過查找資料,我們發(fā)現(xiàn)海月水母是一種相對弱小的水母,有大量天敵,而且由于活動能力有限,只能隨波逐流。太平洋海刺、紫條紋海刺都以海月水母為食,這幾種水母又恰好有著共同的活動水域——太平洋。因此我們推測,在太平洋海刺和紫條紋海刺最活躍時,海月水母不敢造次,只得躲藏睡覺,到了太平洋海刺和紫條紋海刺休息的時候,海月水母便活躍起來,因為這時它的多數(shù)天敵已經(jīng)進入夢鄉(xiāng),正是它活動的安全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