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略輸文采

        2019-04-25 00:34:10王重旭
        滿族文學 2019年2期
        關鍵詞:包公包拯歐陽修

        王重旭

        公元999年至公元1062年,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多姿多彩的年代,更是一個群星璀璨的年代。戴烏紗,著羅袍,登革靴,束角帶;騎高馬,執(zhí)笏板,命歌舞,頻換盞。入朝堂則憂思天下,慷慨陳詞;進歌樓則淺唱低吟,榮辱皆忘。

        包拯,正是在這樣一個時間節(jié)點上,伴隨著時代節(jié)律,從出生,到出仕,到辭世,他無憾地走完了自己六十三年的人生。

        包拯是幸運的,這個時代的宋朝,沒有內(nèi)憂,沒有外患。而且,他伴隨的皇上,寬厚仁慈,體諒臣屬,從諫如流,以仁治天下。不然,這位皇帝的廟號怎么會叫仁宗呢?仁宗十三歲做皇上,在位四十一年,晚包拯一年去世,活了五十三歲。

        包拯是幸運的,幸運得讓人有些忌妒。因為這個時期的北宋,仰廟堂之高,治國名臣輩出,哪一個不是歷史名人?俯江湖之遠,詩詞之花絢爛,哪一個不是文學大家?不要說和這些人同朝共事,便是能一睹容顏,或能望其項背,已是此生足矣。

        容我隨便舉出幾位吧:

        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寫下“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的張先;寫下“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晏殊;寫下“鑿開魚鳥忘情地,展盡江河極目天”的宋庠;寫下“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宋祁;寫下“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的梅堯臣;寫下“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歐陽修;寫下“相見爭如不見,多情何似無情”的司馬光;寫下“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王安石;寫下“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的晏幾道;寫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蘇東坡……

        這些名字,哪一個不如雷貫耳,哪一個不讓人肅然起敬。

        治國名臣,歷代不乏其人。而真正讓那個時代大放異彩的,則是文學,是詩,是詞,是那些在中國文學史上鶴立雞群的詩詞名家。那個時代承接了唐詩的輝煌,使得中華民族的文學閬苑,更加熠熠生輝?!叭贪迅∶?,換了淺斟低唱”,誰能說那不是文學最美好的時代?“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誰能說這不是詩人最浪漫的嘉年華?

        可是,即便有這樣的群星拱照,即便有這樣的詩詞浸染,即便連寇準家里的侍女倩桃都能以詩勸戒,即便有“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的民間風靡,但是這一切似乎和包拯無關。在生于斯長于斯的包拯身上,似乎沒有留下多少那個時代的印記。

        這是為什么?

        1

        “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這是金代一位名叫李汾的詩人所寫的一首歌詠開封的詩句。李汾的這句詩,道出了開封曾經(jīng)的宏偉和繁華,以及開封人那種發(fā)自心底的自豪感。所以,即便在今天,這句詩也常被開封人所引用。其實,開封人是有資格驕傲的,七朝古都,歷史遺跡之多,文化底蘊之厚,在中國少有比肩。像什么龍亭、鐵塔、天波楊府、清明上河園,哪一處不是赫赫有名?尤其開封府、包公祠,就是時間再緊,就是別處遺跡不看,這兩處,無論如何是不能丟下的。

        我這次到開封,第一個去看的,便是包公祠。

        開封城市不算大,很多遺跡舊址其實就在城里,相互之間的距離也都很近。包公祠坐落在包公湖之西,開封府則坐落在包公湖之東,兩處讓人心動的建筑,隔湖相望。只是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包公祠,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那個包公祠了,甚至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開封府,也不是原來的那個開封府了。

        在開封,因為黃河泛濫以及戰(zhàn)亂的原因,很多歷史遺跡不是深埋地下,就是被戰(zhàn)火焚毀?,F(xiàn)在這個碧波蕩漾的包公湖,在宋代是沒有的,它形成于明末,當時為阻擋李自成的農(nóng)民起義軍,掘開黃河,致使開封城被水損毀。在開封府和包公祠的原址上,形成了一個不算太大的湖泊。因為人們懷念這位剛直不阿,清正廉明的包拯,便把這湖稱之為“包公湖”。

        從此,開封府和包公祠便從開封這塊土地上,一下子消失了幾百年。而現(xiàn)在的這座包公祠,則是1984年開始,用了三年半的時間,重新選址興建的,它已經(jīng)算不得文物了,只能算作是仿古建筑。這讓我這個慕名而來的游客,不能不心存一絲遺憾。不過,包公祠這座仿古建筑仿得還算不錯,古樸典雅,莊嚴氣派。雖然我們沒有看到真的,反倒覺得它有點像真的似的。

        其實,這包公祠即便不是真的又有何妨呢?幾十年后或者幾百年后,這假的不也就是真的了嗎?再說,古往今來,那些所謂的古代遺跡,不也是建了毀,毀了建,搬了挪,挪了搬的,又有幾處還是幾百年或者幾千年前原本的模樣呢?

        進了包公祠,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刻有包公畫像的石碑。從這幅畫像看,包拯個頭不高,臉也不黑,身著官服,手持牙笏,面目清秀,長髯飄飄,上書“宋包孝肅公遺像”。導游說:“清光緒年間,有一位叫徐琪的粵東督學使者,在包公的后裔家中發(fā)現(xiàn)了這張包公遺像。于是捐資將包公遺像鐫刻在堅固似玉的美石上,以供后人觀瞻?!北M管這座畫像石碑是一個復制品,但包公的形象應該是八九不離十的。

        《中國農(nóng)民調(diào)查》的作者陳桂棣、春桃在他們的報告文學《包公遺骨記》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據(jù)說,那幅包公的畫像,是在包公生前畫的,大小和真人差不多,白臉,長胡須,頭戴烏紗帽,帽翅兒很長。因為包公的個子不高,上朝時文武百官常常擠得他透不過氣來,宋仁宗趙禎特地賜給他一頂帽翅很長很長的烏紗帽。這辦法很管用,從此以后,再也沒誰敢擠對他了,怕碰壞了他的帽翅兒得罪了皇上?!边@個故事是真是假很不好說,但從這幅畫像看,真正的包公既不是黑臉,也不是壯漢,更不是什么文曲星下凡,而是一個瘦弱矮小的白面書生,這讓每一個參觀的人都不免吃了一驚。

        其實,包拯的黑臉是老百姓賦予的,是戲曲的臉譜而已,它表達了老百姓對鐵面無私的清官的向往,當不得真的。如果一個人真是臉如鍋底,額有彎月,那真的就是一個畸形兒或者怪胎了。如此說來,曹操是否白臉,關羽是否紅臉,也都很不好說了。

        再前行,便是蠟像館。這里,包拯的形象雖不是花臉,卻穿著戲裝,旁邊是被武士縛住的陳世美,站在旁邊的是滿臉怒火的秦香蓮和兩個孩子。前邊則是寒光閃閃的龍頭、虎頭、狗頭三口鍘刀。我想像著陳世美人頭落地的慘狀,心頭突然涌起一種莫名的悲涼,陳世美固然可恨,但讓這兩個孩子親眼看到父親死于鍘刀之下,對他們的心靈就沒有一點點的傷害?

        其實,這不過是戲曲中的故事罷了,并不是歷史上的真實。因為在歷史上,并沒有發(fā)生過陳世美和秦香蓮的故事,所以包拯怒鍘陳世美也就不會存在了。不過,我倒有個有趣的發(fā)現(xiàn),那個蠟像的包公和那個蠟像的陳世美,仿佛一個模子扣出來似的,活像一對孿生兄弟。同游的朋友也看出來了,大家猜測,是不是為節(jié)省經(jīng)費,兩個人物使用了同一個模特?

        我想,這些戲曲中的故事,本不該搬到這里來的,因為這樣會以假亂真,讓人難辨真?zhèn)?,搞不清哪些是真實的包公,哪些是戲曲的包公了。不過,忽一轉(zhuǎn)念,我又笑自己有些犯傻,因為所謂的真實的包公,又有多少是真實的呢?

        2

        包拯,字希仁,廬州人,即今天的安徽合肥。宋仁宗天圣五年,也就是1027年,距今991年前,28歲的包拯金榜題名,進士及第。

        這一屆的進士,前三甲是:狀元王堯臣,榜眼韓琦、探花趙概。還有一位叫文彥博的,也和包拯同年,和包拯還是兒女親家。

        眾所周知,宋代是中國文學發(fā)展的又一個高峰,無論詩詞,還是散文,都出現(xiàn)過許許多多的文學大家,他們?yōu)橹袊奈膶W寶庫,留下許多令人百讀不厭的經(jīng)典篇章。就拿這四位來說,都曾官至參知政事和同平章事,即副宰相和宰相,不但是治世之名臣,更是詩詞之大家。

        于是,我不免心生疑惑,同是讀書人,同是進士出身,為什么人家除了做官,還能寫詩詞?可是包拯呢,為什么沒有詩集傳世?是不能也?還是不為也?

        如若不信,你可以遍翻各類詩詞選本,真的很難找到包拯的一首詩,一首詞。不過,近年由北大整理出版的《全宋詩》中,倒也收入了包拯的一首詩:

        《書端州郡齋壁》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干終成棟,精鋼不做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

        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

        這是一首勵志的詩,從思想性上來說,可以說正氣凜然,義薄云天,甚至可以作為當今反腐倡廉的教育讀本。但若從藝術性上來說,則直抒胸臆,白如開水,莫說和柳永的婉約派,蘇東坡的豪放派相比,就是和今天“不善此道”卻樂此不疲的所謂詩家相比,怕也是難分伯仲啊。

        所以時至今日,雖然包拯形象如日中天,但各種詩詞選本,都少有把這首詩選入??蓱z包拯生在詩詞鼎盛的宋代,連童稚婦豎都能順口吟上幾句,而包拯卻沒有一首好詩傳世,真的枉了那個詩意盎然的朝代了。

        詩詞不工,那么文章呢?包拯倒有一本《包孝肅公奏議集》傳世,但若和范仲淹、歐陽修、蘇軾的文章相比,算了,還是別比了。

        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你說包拯不工詩詞,文章也少才華,那他是怎么考上進士的?

        這事,還真得多說幾句。

        在宋仁宗的那個時代,包拯還不是以剛直不阿被推崇的,而是以孝聞名的,所以他死后的謚號是“孝肅公”。在謚法中,慈惠愛親曰孝,嚴畏自飭曰肅。也就是說,在包拯的身上,孝為第一,肅為從屬?;噬媳碚盟尨蠹覍W習他,首先是要學他對父母的孝。不過我們不要誤會,以為朝廷都給包拯謚號了,那他肯定不同尋常了。其實在宋代,只要是朝廷大臣,只要是不被皇帝殺頭,死后幾乎都會被賜以謚號的,而包拯的謚號還算不上是最好的。比如范仲淹和司馬光都是“文正”,歐陽修和蘇軾都是“文忠”,文正是最高級別的,文忠次之。而孝肅,得往后排好多位呢。

        說包拯孝,這孝表現(xiàn)在哪兒呢?

        是這樣。包拯是天圣五年,也就是28歲那年,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便一舉成名,中了進士。其實,宋代的科舉考試是沒有年齡限制的,晏殊十四歲考中進士,王拱辰十八歲中了狀元,蘇東坡二十一歲中了進士,他弟弟蘇轍和他同年,也才十九歲。那么包拯為什么直到二十八歲才去參加科舉考試呢?

        一般的說法是,包拯是因為父母年事已高,雖已學成,但不愿參加科舉,“父母在,不遠游”嘛。歐陽修曾夸贊包拯說,“少有孝行,聞于鄉(xiāng)里”,講的就是這件事。直到包拯二十八歲那年,父母為了能讓他放心進京趕考,為他娶了媳婦,家里有人照顧了,包拯這才放心赴京,一下子就金榜題名。

        包拯中了進士后,仁宗皇帝委任他到江西建昌做知縣??墒?,包拯考慮到父母年邁,故土難離,便奏請皇上,說能不能派他到家鄉(xiāng)合肥附近為官。仁宗皇帝不愧是仁宗,馬上改派包拯到和州當稅官,這地方離合肥較近??墒牵赀~的父母還是不肯同往。既然忠孝不能兩全,于是包拯索性辭官歸鄉(xiāng),在家贍養(yǎng)父母整整十年。后來父母相繼去世,包拯又守墓三年,直到鄉(xiāng)里鄉(xiāng)親都來勸他出仕,這才回到京城報到。

        于是,包拯孝名天下皆知,皇帝自然喜歡,因為宋仁宗正倡導“以孝治國”。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也提及這件事,說“拯進士及第,以親老侍養(yǎng),不仕宦且十年,人稱其孝?!?/p>

        好不容易得來的官卻放棄不做,在我們今天看來,確實不易。但在倡導“孝廉”的封建社會,這樣的事情并不鮮見。比如和包拯同時代的就有一個叫沈起的地方官,因父親病重,也和包拯一樣,辭官侍養(yǎng),父親去世,又服喪三年。后復官時,有大臣說他未經(jīng)朝廷批準便擅離職守,應該予以處分。但仁宗卻說:“觀過知仁,今由父親而致罪,何以厚風教而勸天下之為人子者?!比绻驗樾⒕锤赣H而受到處罰,那以后我們還怎么倡導天下人孝敬父母呢?

        所以,包拯以孝贏得好名聲就一點不奇怪了。不過,包拯孝則孝矣,但若說他為孝而放棄科舉考試,則實難成立。

        在宋代,“學而優(yōu)則仕”、“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早已成為天下學子的終極目標, 那種“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榮耀,成為他們“頭懸梁、錐刺股”的動力。否則,學有何用?所以,天下作父母的,無不希望兒子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尤其包拯的父親,也是進士出身,他肯定希望兒子能獲取功名,否則不會讓他讀書。如果說,父母給包拯娶了妻子,他才放心地去參加科舉,那在娶這個妻子董氏之前,包拯還曾有過一任妻子張氏,娶了董氏能進京,娶了張氏時為何就不能趕考呢?

        其實,包拯多次放棄科舉,其中另有隱情。

        我們知道,北宋的科舉考試延續(xù)唐制,比較重視詩詞。所以你看無論唐朝還是北宋,好多朝廷重臣同時還是著名詩人。詩詞是包拯弱項,有一本《包公正傳》,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當時,朝廷開科取士,以詩賦為主,而包拯偏偏不擅此道?!边@句話無疑透出一個信息,包拯不善寫詩,或者寫不好詩。所以,既然不善此道,若去科舉,肯定名落孫山。與其名落孫山,不如壓根就不出山。

        那么,包拯后來怎么又去參加科舉考試了呢?

        說來還是包拯命好。包拯22歲那年,廬州來了一位父母官,這人叫劉筠,劉筠非等閑之輩,他和另一位詩文大家楊億齊名,算是當時的文壇領袖,而且喜歡獎掖后進,舉薦才俊,還多次在朝廷知貢舉,也就是當主考官。他的詩大量用典,辭藻華麗,被稱作西昆體。當時科舉考試的舉子,都把他的作品當作范文,苦苦研習。一般來說,如果能熟練掌握西昆體的寫作,再拜在他的門下做門生,那金榜題名可就十有八九了。

        劉筠來到廬州之后,聽說包拯品學兼優(yōu),孝聞鄉(xiāng)里,便很器重他,“親授藝業(yè),相知甚深”,并鼓勵包拯去參加考試。但是包拯還是放棄了,理由就是父母沒人照顧。

        終于,天圣五年,也就是28歲那年,包拯等來了機會。

        宋仁宗天圣五年,朝廷對科舉考試進行了重大改革,皇帝特別詔命貢院:“將來考試進士,不得只以詩賦進退等第,今后參考策論以定優(yōu)劣?!边@個昭命,可在《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中查到。在《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亦有記載,上面是這樣說的,“己未,詔禮部貢院比進士以詩賦定去留,學者或病聲律而不得騁其才,其以策論兼考之,諸科毋得離摘經(jīng)注以為問目?!?/p>

        對包拯來說,這無疑是一次極好的機會,因為他最不擅長的詩賦,不再作為惟一的錄取標準了。而且,合該包拯走運,這一年皇帝任命的主考官,就是很欣賞包拯的老師劉筠。想想看,他的弱項不再是惟一的標準了,他的老師又是主考官了,如此天賜良機,想不登科都難。

        宋代的科舉考試分三個層次,鄉(xiāng)試,省試,殿試。鄉(xiāng)試就是州郡考試,取得資格后,方能進京參加禮部舉行的省試,省試錄取后才能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

        但問題是,包拯沒有參加鄉(xiāng)試,便直接進京參加禮部的省試了。宋代有一特例,為了照顧偏遠地區(qū)的學子,盡管沒有參加鄉(xiāng)試,但如果有在京的朝廷官員舉薦,就可以在京城的國子監(jiān)參加一次資格考試,合格了,就可以參加省試了。但是,包拯所在的合肥,算不得偏遠地區(qū)吧?所以,包拯沒有參加鄉(xiāng)試而直接進京,肯定是有人推薦而走了捷徑的。

        省試的內(nèi)容是一賦、一詩、一論。如果是過去,包拯肯定是沒戲的,他無論詩還是賦,都不突出。然而,什么叫生逢其時,宋仁宗的大膽改革,輕詩重論,讓包拯得以揚長避短。所以,包拯被錄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這里面,有沒有劉筠的提攜,就很不好說了,但包拯的幸運還是可以肯定的。

        看來,包拯之與詩詞,真是非不為也,是不能也。

        3

        盡管宋仁宗改革科舉,輕詩賦,重策論,但是在士子們的心中,詩詞還是占有不可動搖的地位的,以至不擅詩賦的包拯,雖然進士及第,但在當時士大夫尤其是文人的眼里,還是難有地位的。沒有詩詞酬答,進不到文人的圈子,當然就不會被人看好。當時的大文豪、文壇領袖歐陽修,就曾多次說包拯“素少學問”。

        這評語雖僅僅四個字,卻有著一絲不屑的貶義。

        在宋代,包拯并不像今天這樣,一出場,便掌聲四起,一亮嗓,便叫聲一片。當時的包拯,雖然也身為朝廷重臣,但由于他的性格與為人、能力與才氣等諸多因素,成了一個被邊緣化的人物。盡管為官幾十年,盡管皇帝還算信任,但包拯始終游離于士大夫階層之外,他少與他人來往,他人也少與他往來。宋人不以官職為貴賤,而以才學論高低,舞榭歌臺,更杯換盞,長亭送別,羈旅愁思,都免不了要有詩詞酬答。即便政見有異,針鋒相對,但對其才學,還是會心生敬意。比如王安石與蘇東坡,兩人政治上誓不兩立,但對相互之間的才學,卻是由衷贊賞。王安石稱贊蘇東坡所撰的《表忠觀碑》寫的好,蘇東坡稱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實錄》為本朝最佳。烏臺詩案,蘇東坡險些被殺,王安石上書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而且王安石還盛贊蘇東坡,“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還有,宋人記敘成風,各種筆記汗牛充棟,其中多記風俗人情,文人軼事等,但關于包拯的記敘卻少之又少,而包拯也沒有只言片語記下那些“別人的故事”。

        《宋史·包拯傳》中,對包拯的個性還是很費了一番筆墨的,傳中說包拯,“與人不茍合,不偽辭色悅?cè)?,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边@句話很有些意思,也很值得我們?nèi)ネ嫖丁?/p>

        從褒義講,這句話是說包拯有獨到見解,堅持原則,從不去迎合別人,和人沒有私信往來,不結(jié)黨營私,即便是親戚朋友,也別想找其辦事。但是,若要從貶義講,也可以說是對包拯性格的一種委婉的批評。也就是說他與人合不來,固執(zhí)己見,不善交往,親戚朋友一個個都遠他而去。

        不隨便交往,不說恭維話,不說假話,這當然很好。但是,為什么到最后“故人、親黨皆絕之”呢?這里有他不善交往的原因,也有人家不愿和他交往的因素在里面。想想看,一個沒有文采,沒有生活情趣,老是一臉嚴肅的“包孝肅”公,誰愿意和他來往呢?所以,文人的圈子,文人的聚會,文人的酬答,文人的記述,沒有他也就不奇怪了。

        其實,我們還可以找到一些更深層次的原因。

        從出身看,包拯的父親雖然也是進士出身,但一直身為小吏,并不顯貴。所以包拯說自己是“生于草茅”,而非世家子弟。如果包拯始終于地方為官,且官職很小,與下層人往來,這種自卑心理可能會小一些。但是一旦進入朝堂之上,人家有的是名門望族,有的是“四世三公”,真是“鐘鳴鼎食之家”,“詩禮簪纓之族”,這讓包拯在心理上不能不和人家產(chǎn)生一種距離感,以至在感情上格格不入。就像邊遠城市的學子,雖然也是高考狀元,但是來到北京,無論學識水平、興趣愛好、才氣修養(yǎng),和人家都差上一大截子,心理的排斥便會不自覺地產(chǎn)生。

        從性格看,包拯是家里獨生子,從小也是父母掌上明珠,而且科舉之前便在鄉(xiāng)里小有名氣,這便使得包拯性格由孤傲變成孤僻。我們現(xiàn)在常說“距離產(chǎn)生美”,其實距離也產(chǎn)生“威”,包拯的威嚴是怎么產(chǎn)生的,不是親民產(chǎn)生的,而是距離產(chǎn)生的?!端问贰分姓f包拯,“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边@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要想讓包拯笑一下,除非等黃河變清。因為包拯不茍言笑,所以產(chǎn)生了威嚴。其實中國人的概念化毛病由來已久,人們常常會誤以為,凡是不茍言笑者便是一身正氣,凡是待人溫和者便是能力不足,慈不掌兵。這和幾千年來的封建專制有著極大的關系,官與民之間,上級與下級之間,有一定的距離,才會有一定的威嚴,才會讓人懼怕?!端问贰分姓f包拯“吏民畏服”,這個服,不是信服,不是佩服,而是因為懼怕而服。

        有人說,包拯身居高位,如果走動太多,朋友太多,就會產(chǎn)生利益瓜葛,使自己難以秉公辦事,不能公正執(zhí)法,所以有必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其實這是我們的想像。中國歷史上身居高位、門生滿天下的人并不少,能照樣秉公執(zhí)法的人也不少。

        包拯被邊緣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素少學問”。

        “素少學問”這個詞,是歐陽修先生送給包拯的。歐陽修在給皇帝的那篇《論除包拯三司使上書》中,幾次說到包拯“拯性好剛,天姿峭直,然素少學問,朝廷事體或有不思。”“但其學問不深,思慮不熟,而處之乖當,其人亦可惜也?!?/p>

        歐陽修不是一個偏執(zhí)的人,更不是一個心胸狹窄,睚眥必報的人,和包拯之間也沒有什么恩恩怨怨。但是總體來看,歐陽修對包拯印象不佳,有時甚至有些瞧不起他。不然不會在一篇彈劾中,多次提及包拯“素少學問”。

        那么,包拯的“素少學問”究竟表現(xiàn)在那些方面呢?

        我想,一方面,宋朝尤其是北宋,是一個很講究文采辭賦的時代,整個官場還是文人集團大行其道,僅僅廉潔奉公,僅僅執(zhí)法如山,僅僅忠心耿耿,還不能使其在官場上如魚得水,還不能得到士大夫們的認可。而且北宋官員之中,詩詞大家比比皆是,僅當過宰相的就有寇準、晏殊、宋庠、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等等。這些人哪一個不是門生遍地,人家在一起書信往來,詩詞探討,學術交流,不勝其樂。而包拯是個外行,他拿不出像樣的詩詞哪怕是有點文采的文章,所以自己也就先怯了,別人也沒有把他放在眼里。雖然包拯在朝廷中也身居高位,但在別人眼里,并沒有什么分量,只能孤零零地一個人靠邊呆著了。

        另一方面呢,就是歐陽修說的“朝廷事體或有不思”和“思慮不熟,處之乖當”。這話的貶義就更明顯了,意思就是說包拯有時對朝廷的制度規(guī)矩還不是十分的明白,而且頭腦簡單,處理問題有時很不得體,讓人感到很可惜。

        歐陽修說包拯“思慮不熟,處之乖當”,指的是哪件事呢?

        公元1058年,包拯在開封府干了一年零三個月后,被調(diào)到御史臺,任右諫議大夫、御史中丞,這個官相當于今天的中央監(jiān)察部部長。這時的包拯已經(jīng)60歲了。包拯在這個任上,可謂大展身手,一連彈劾掉了兩任三司使,一個是張方平,一個是宋祁,然后自己坐上了三司使的寶座。

        何謂三司使?三司使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財政部長,這可是一個有權(quán)有錢的美差,人稱財神爺。

        其實,宋仁宗選的這兩個人,在當時都享有美譽。張方平為官正直,史書評價他慷慨有氣節(jié),灼見事理,無畏敢言,也是詩詞名家。蘇軾終生都敬重他,在談到張方平的詩文時還說他,“及其它詩文,皆清遠雄麗”。宋祁就是那位“紅杏枝頭春意鬧”的作者,為官兢兢業(yè)業(yè),一生清貧。

        那么,他倆因什么事先后被包拯彈劾呢?其實事都不大。包拯彈劾張方平,說他買一位酒坊老板的房子,錢給的少了,占了人家的便宜。而事實上,張方平買那位酒坊老板的房子,并不是強買強賣,而是正常交易,而且還是老板資金短缺,張方平出資救急呢。

        對宋祁的彈劾也是如此。包拯彈劾宋祁的理由是他“在蜀飲宴過度”,看字面,宋祁這人很墮落了,其實沒那么嚴重。在宋代,士大夫們宴飲娛樂,賦詩歌詠,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而宋祁也并沒有像包拯說的那樣。說一個故事我們就知道了,宋祁是個作學問的人,他修《唐書》十余年,“出入內(nèi)外嘗以稿自隨?!辈还茏叩侥膬?,書稿都隨身帶著,有點閑暇便馬上動筆。有一天晚上,天降大雪,室內(nèi)寒冷,宋祁圍著炭火修史,寫累了,便問身邊的人說:“你們過去在別人家的時候,見過主人這樣嗎?”沒等身邊人回答,宋祁又問一個曾在太尉家服過務的人說:“太尉遇此天氣,亦復如何?”這人回答:“只是擁爐命歌舞,間以雜劇,引滿大醉而已,如何比得內(nèi)翰?!卑鼜椲浪臅r候,他正知成都府。不久后,宋祁去世,《宋人軼事匯編》中還說“成都士民哭于其祠者數(shù)千人,謂不安于奢侈者誣矣。”這說明,不但宋祁這個人為官不錯,連成都的老百姓對有人“誣陷”宋祁,還表示不滿,耿耿于懷呢。

        有趣的是,仁宗皇帝“從諫如流”,你說他不行,我也不去調(diào)查,我也不與你爭辯,那好,別人都不行,那就你包拯來做三司使吧。包拯也沒推辭,真的就去上任了。

        可是問題來了,你包拯把別人彈劾下去,而且還不是一個,接下來自己坐上這個位置,你彈劾人家是有心還是無心?是不是你看好了這個位置,把人家整下去,自己坐上來?于是乎,朝野上下,議論紛紛。終于,有一個人坐不住了,這個人就是歐陽修。

        歐陽修堅決反對任命包拯做三司使,為這事,專門寫了一篇《論除包拯三司使上書》,這篇奏議收在《歐陽修文集》中,在歐陽修諸多奏議中算是比較長的一篇,也是說理最為詳備,言辭最為懇切激烈的一篇。通篇主旨就是:你皇帝可以不在乎包拯的聲譽,包拯可以不在乎自己的聲譽,可我們不能不在乎士大夫的聲譽??!這篇奏議一出,用茅坤的話講,就是令“包拯不能不汗顏心服?!?/p>

        歐陽修說:“伏見陛下近除前御史中丞包拯為三司使,命下之日,中外嘩然,以謂朝廷貪拯之才,而不為拯惜名節(jié)。然猶冀拯能執(zhí)節(jié)守義,堅讓以避嫌,而為朝廷惜事體。數(shù)日之間,遽聞拯已受命,是可惜也,亦可嗟也?!?/p>

        那意思就是說:聽到陛下任命包拯為三司使,任命一下,朝廷內(nèi)外,輿論嘩然,雖然朝廷看好包拯的才華,卻不知道為包拯保持名節(jié)。本希望包拯自己會珍惜自己的名節(jié),堅決辭讓,以避嫌疑,為朝廷著想,可是包拯卻欣然受命,準備上任了。我真的不能不為他失去名節(jié)而可惜,也不能不為他失去人心而嗟嘆啊。

        說到這里,大家可能會產(chǎn)生疑惑,皇帝任命包拯為三司使,何以就“中外嘩然”了呢?怎么就會失去“名節(jié)”了呢?怎么就讓歐陽修為他“可惜”“可嗟”了呢?

        用歐陽修的話說就是:“夫言人之過似于激訐,逐人之位似于傾陷,而言事之臣得以自明者,惟無所利于期間爾。天下人所以為信者,亦以無其所利焉。今拯并逐二臣,自居其位,使將來奸佞者得以為說而惑亂主聽,今后言事者不為人信而無以自明。是則圣明用諫之功,一旦由拯而壞。”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作為一個諫官,他的職責就是監(jiān)督別人,彈劾別人。但是,諫官在指責別人過失的時候,好像是在攻擊別人;在說別人不稱職并趕其下臺的時候,便有傾軋陷害的嫌疑。但是為什么諫官可以不避嫌疑,敢于去指責和揭露別人呢?就是因為他無利己之心;為什么天下人都能信服他呢?就是因為諫官別無他求?,F(xiàn)在包拯接連驅(qū)逐兩位三司使,自己毫不猶豫地坐上那個位置,就會使那些小人效仿,以“惑亂主聽”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其后果,就是今后諫官說話再也沒有人信服了,你仁宗皇帝苦心建立起來的諫官制度,也就毀在了包拯的手里,能不讓人痛心嗎?

        問題夠嚴重的了。

        接著,歐陽修還用了兩個典故來說明這個問題。他說,包拯前指陳張方平之過,后彈劾宋祁之失,而自己取而代之,這種做法叫什么呢?叫“蹊田奪牛,豈得無過?而整冠納履,當避可疑者也?!?/p>

        “蹊田奪牛”的典故出自《左傳》,“抑人亦有言: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以重矣。”意思就是說,他不過是牽著牛從你的田里走過而已,你就把人家的牛奪下來,這種處罰有些過重了。

        “整冠納履”這個典故出自樂府詩集:“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币簿褪俏覀兘裉焖f的瓜田李下,君子之行,不擔嫌疑。

        而包拯不但“蹊田奪?!保€毫無顧忌地“整冠納履”,所以歐陽修氣憤地說,這樣的事:“常人皆知可避,而拯豈獨不思哉?”

        也許有人會說,包拯因為無心,所以不知避諱。但是歐陽修不同意這種說法,他說:心這個東西,天下人是看不到的,人們看到的只是你的所為。如今包拯的做法就如同伸手去拿一件自己喜歡的東西,嘴里還說我不想要,“人誰信之?”誰會信你呢?

        接下來歐陽修又說,我不是反對提拔包拯,像包拯這樣的人,放到什么樣的崗位都不為過,惟獨不能放到三司使的職位上。因為“取其所不宜取,為其所不宜為,”不但是不珍重自己,而且是開了一個不良風氣之先河。那么,一個處在監(jiān)察位置的官員,如果用心不良,垂涎別人的高位,便會用傾軋陷害的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樣一來,“傾人以覬得,相習而成風。此之為患,豈為小哉!”后果就嚴重了。

        但是,皇帝并沒有收回成命,而包拯,沒事似的,你說你的,我做我的,處之泰然,坐上三司使的寶座。

        這件事,使得包拯的形象,在士大夫心中,大大地打了折扣。其實不但士大夫們,就是在宋仁宗的心里,包拯形象也是有所打折的。據(jù)宋人陳師道的筆記《后山談叢·卷一》記載:仁宗皇帝要提拔孫抃做丞相,“御史韓績言其不可,仁宗曰:‘御史謂誰可參知政事者?韓素不經(jīng)意,卒然對曰:‘包拯可。仁宗熟視而笑曰:‘包拯非昔之包拯矣?!?/p>

        今之包拯,非昔之包拯,宋仁宗是否對包拯有所失望呢?

        4

        宋仁宗對科舉制度的改革,應該說,在為包拯這類不善詩賦的人才開了一扇門的同時,也為那些才華橫溢頗善詩賦的才子關上了一扇窗。

        比如說柳永,柳永是仁宗時代最著名的詞人,也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對宋詞的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的詞在當時風靡天下??墒蔷鸵驗樗~中有一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宋仁宗便在錄取名單上,勾去了他的名字,輕輕說了一句“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在宋仁宗看來,以詩取士,實不可取,詩人的最好崗位,就是寫詩去。

        其實,宋仁宗的科舉改革只是牛刀小試,到了宋神宗的時候,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對科舉考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取消詩賦,專以經(jīng)義、論、策取士。但是,當時的士大夫們對此并不認同,在他們根深蒂固的觀念中,詩賦還是正宗。所以,王安石的這一改革,遭到以蘇軾為代表的士大夫們的堅決反對,以至朝廷在這項改革上搖擺不定。但是,這項改革對后世卻影響極大。到了明清兩朝,則干脆取消詩賦,以八股取士,從此進入僵化模式,以至后來文學名家,多數(shù)失意科場。

        缺少文學參與的科舉,弊端立現(xiàn)。

        其實,官吏之中,文學素養(yǎng)是必不可少的,才華也是不可或缺的。不要小看了文學修養(yǎng),文學是愛,是情懷,是悲憫,是人文精神的載體,文學沒了,人便會情感泯滅,冰冷如鐵;文學是境界,是胸懷,境界沒了,人就會目光短淺,心胸狹窄;文學是個性,是自我人格的平臺,個性沒了,自我人格的喪失,人便會變得猥瑣,剩下的只是奴才。

        想想看,為什么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們,即便是奏議,也寫得神采飛揚?為什么后來的公文,味同嚼蠟。不但沒了文采,而且千人一面,千人一詞,千篇一律,行文枯燥,不忍卒讀。別說讓那些官員們吟詩作賦,有的就連文章也不會寫,以至秘書代筆,師爺操刀。甚至再后來的有些考試,什么詩賦,什么文采,只要會畫挑打鉤就萬事大吉了。

        北宋的發(fā)明家畢升在宋仁宗慶歷年間,改雕版印刷為活字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的一項重大革命。印刷成本的降低,使出書不再是奢望,于是當時的士大夫們和文人雅士出書成風。

        包拯去世后,夫人董氏和家人回到廬州老家,當時的廬州太守張?zhí)锔心畎芭e薦之恩,主動籌資給包拯編本集子,讓包拯也和那些士大夫們一樣,有文集存世。于是董夫人便把包拯生前的手稿交給張?zhí)铮?jīng)張?zhí)镎?,編成《包孝肅公奏議集》一書。顧名思義,就是把生前的奏章,也就是公文編輯成書。

        如今,相比于包拯的年代,出書更不是一件難事了。只要花了錢,聯(lián)系了出版社,便可以找家印刷廠出書了。于是,有些官員退休后,也想有文集存世,于是便把講話稿、匯報提綱、年終總結(jié)匯編成冊,送幾本與人,余下的便只能藏之名山,傳之子孫了。

        當年毛澤東在重慶談判的時候,發(fā)表了一首詞《沁園春·雪》,轟動一時,其中就有“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的名句,在毛澤東他老人家的眼里,這幾位帝王,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雖然他們居功至偉,但也留有遺憾,武功居偉,文略不足啊。

        走出包公祠,仰望蒙蒙細雨的天空,不由地想,歷史為我們奉獻了一位不畏權(quán)勢、廉潔公正、鐵面無私的包拯,這是我們民族的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但是,如果包拯能像范仲淹、蘇東坡那樣,也為我們留下精美的詩賦,讓我們走進他的內(nèi)心世界,讓我們和他一起喜怒哀樂,那么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便會是一個立體的、生動的、有血有肉的包拯啊。

        這要求,是不是有些苛刻了?

        〔責任編輯 宋長江〕

        猜你喜歡
        包公包拯歐陽修
        讓我受益匪淺的一本書
        小主人報(2022年9期)2022-08-25 03:15:08
        畫眉鳥
        送《包公家宴》,享德育大餐
        歐陽修快馬追字
        啟蒙(3-7歲)(2019年8期)2019-09-10 03:09:10
        包拯智擒偷鍋賊
        包拯:我的好名聲多虧了歐陽修
        百家講壇(2018年2期)2018-09-04 04:11:46
        “包公”坐堂
        勤奮的歐陽修
        鐵面無私
        ——包拯
        包拯的人生哲學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自拍视频播放|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app| 欧美日韩不卡合集视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ba|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av久久| av男人的天堂亚洲综合网| 国产精品爽爽v在线观看无码| 免费啪啪视频一区| 美腿丝袜av在线播放| 日本免费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久久aⅴ无码av免费一区| 国产粉嫩美女一区二区三|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婷婷| 亚欧美日韩香蕉在线播放视频| 一区二区国产在线观看| 女同国产日韩精品在线| 黄片视频免费在线播放观看| 成人h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一区东京热|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 国产色系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a片免费软件|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麻豆 | 东北熟妇露脸25分钟|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高清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吞精| 东京道一本热码加勒比小泽| 精品天堂色吊丝一区二区| av香港经典三级级 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尹人综合网亚洲| 国产久色在线拍揄自揄拍|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网站| 欧美第五页| 手机在线观看成年人视频| 欧洲乱码伦视频免费| 欧美黑人巨大xxxxx| 厕所极品偷拍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综合| 88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