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介明 殷濤
朋友聚會時,經常可以聽到大家談論說某某老師因心肌梗死,心臟內植入了支架;某某離休干部腦梗死做了支架;某某腫瘤患者做了微創(chuàng)手術,又在腫瘤處進行靶器官藥物治療等。談論的多,但真正了解治療此類疾病的方法——介入療法的并不多。
介入療法來自于介入放射學,介入放射學是放射學領域的一個新的分支學科,它的許多技術都是來源于外科手術、被放射學家所采用和改良的。利用X線透視、CT定位、B型超聲儀、核磁或者血管造影機等影像檢查手段來確定病變的位置,并以上述設備為導向,將特制的導管、球囊、支架或其他器械經人體動脈、靜脈、消化系統(tǒng)的自然管道、膽道或手術后的引流管道抵達體內病變區(qū)域,取得組織細胞、細菌或生化方面的資料,也可以進行造影攝片獲得影像學資料,從而達到明確診斷或治療疾病的目的。
由于介入治療醫(yī)生已經能把導管或器械“介入”到人體幾乎所有的血管分支、消化道和其它特定部位,運用于疾病的治療,所以在醫(yī)學界中,很多人把介入療法形象地稱之為“人體管道手術”,把介入科的醫(yī)生稱為“人體管道工”。
目前,比較常見的介入手術一般是指經血管(動脈或靜脈)的介入治療。可以用血管造影機,給指定的血管注射造影劑(碘造影劑)來造影掇片,獲得影像學資料,并在造影機的引導下進行治療。如果供血心臟的冠狀動脈的某一支狹窄70%以上,就必須放支架,使其再通。同樣,頸內動脈、椎動脈如果狹窄70%以上,有附壁栓子,也需要在一種叫做“保護傘”器械的保護下放入支架,可以使血管再通并由保護傘收集清除附壁栓子,不會再因脫落的栓子造成新的多發(fā)栓塞。
介入療法的手術流程為病人平臥在手術床上,選擇在橈動脈(右前臂)或股動脈(腹股溝處)處用利多卡因表皮麻醉(局部麻醉),然后穿刺,先將導管鞘導入血管內,后續(xù)的造影導管、導絲、球囊、支架等器械均通過導管鞘導入人體。造影劑用量一般為碘海醇或碘克沙醇(造影劑)200毫升,在造影劑注入過程中,病人除突然有一種熱的感覺外,均可耐受。造影后,可顯示出心臟、腦等處血管的影像,如果病變血管被堵塞70%以上或伴有斑塊形成,就需要進行介入治療,清除斑塊,溶栓或者放支架使狹窄的血管再通。
腦內動脈瘤是血管上的“不定時炸彈”,是由腦動脈先天性缺陷或腦動脈內局部壓力增加,腦動脈管壁逐漸變薄并異常膨出而形成的,其病因與高血壓、動脈硬化、感染、外傷、家族遺傳基因等有密切聯系。動脈瘤破裂后將發(fā)生蛛網膜下腔出血,嚴重威脅人的生命,治療方法可選擇手術夾閉及介入微彈簧圈栓塞。因為介入治療創(chuàng)傷小,風險低,定位準確、療效發(fā)生快,能夠明顯改變腦內動脈瘤的預后,避免發(fā)生蛛網膜下腔出血或再次出血。
介入療法對醫(yī)師的要求非常嚴格。首先,醫(yī)師應該充分熟悉有關臟器及血管的精細解剖;其次,醫(yī)師應該熟練掌握外科手術技術,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此外,每個人的身體結構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會有變異的存在,例如心臟本應在胸腔左側,但也有極少一部分人的心臟是在胸腔右側,更有甚者全部臟器都是反轉的,血管也多有變異,這種情況下,醫(yī)師如果判斷失誤,就可能會將血管穿破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附病例:
張某,女,32歲。因右上肢無力發(fā)涼,半年來逐漸加重遂入院體檢。體檢結果為:右側血壓高壓為180毫米汞柱、低壓為110毫米汞柱,左側血壓測不出,左側脈搏摸不到,左肢皮溫較右側低,神經系統(tǒng)檢查無陽性表現,臨床診斷為大動脈炎(無脈癥)。在CT下進行血管造影檢查診斷為左側鎖骨下動脈閉塞。
病人經介入手術治療后進行復查,自覺左上肢皮溫回暖,可以摸到脈搏,血壓高壓為130毫米汞柱、低壓為80毫米汞柱,右側代償增高的血壓也恢復正常。介入手術達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作者系保定市腦血管病醫(yī)院)
(編輯 冀青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