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靜怡
一直以來,人們都被藍色的神秘和美麗所吸引,尤其那被譽為理想之藍、絕對之藍的“克萊因藍”更是幾乎主宰了整個藝術世界,成了一道孤絕而閃亮的風景。人們沉浸和迷失在藍色的明凈和空曠之中,卻始終沒有忘記這位締造“藍色狂想曲”的男神——法國藝術家伊夫·克萊因。
1928年4月28日,伊夫·克萊因出生在法國尼斯的一個藝術之家。他的父親喜歡具象藝術,母親喜歡抽象藝術。但他偏偏從小就沒有表現(xiàn)出對藝術特別的興趣,他不喜歡藝術,也不喜歡上學讀書。由于經(jīng)常無故曠課,不好好讀書,再加上戰(zhàn)爭的影響,他最終在1946年的全國大學入學資格考試中名落孫山。不過,盡管學業(yè)無成,但并沒有妨礙他擁有自己的思想。
他迷戀藍色,迷戀天空、大海不同的藍色。少年時期他最喜歡的就是趴在尼斯的沙灘上看天、看海,經(jīng)常在海灘邊一待就是半天。藍色對他來說仿佛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情結。有一次,克萊因和幾個小伙伴一起懶洋洋地躺在沙灘上,他們聊夢想聊未來聊自己最大的“野心”。其中一個“口出狂言”:“如果可以瓜分世界,你們想要什么?”聽到可以“瓜分”世界,小伙伴們樂了。有人說想要陸地,有人說想要空氣,大家七嘴八舌爭得不亦樂乎,只有克萊因靜靜地看著藍色的天空,悠悠地說:“我想在藍色的天穹那頭簽下自己的名字?!?/p>
克萊因因為喜歡藍色,便去學習航海。他信奉人的生命與宇宙的精神的和諧統(tǒng)一,幻想著用那早已植于自己生命中的藍色來表達自己的生命觀。他認為“藍色代表的是天空、水和空氣,是深度和無限,是自由和生命,藍色是宇宙最本質(zhì)的顏色”。1954年,26歲的克萊因懷著超越有形之物、抵達無形之境的理念,嘗試在畫布上用單一的顏色,沒有形象、沒有點線,極簡地創(chuàng)作“單色畫”。當然,他主要運用的是自己最喜愛的藍色。
單色畫的面世不僅引起歐洲藝術界極大的關注,也讓他成為了當時法國前衛(wèi)藝術中最耀眼的明星。
1956年,癡迷藍色的克萊因在一位化學家的幫助下,幾經(jīng)反復,終于研制合成了一種獨特的天青石藍色。1960年,他為這種顏色申請了專利,它被命名為“國際克萊因藍”,克萊因終于成了藍色的主人。從此,克萊因眼中的世界就只有這一種顏色了。藍色成了他無限的精神之源,他心無旁騖地愛著這種顏色,就像愛自己的生命,愛自己向往的天空和海洋。終于,潛藏在他身體里的藝術能量爆發(fā)了。1957年,克萊因在意大利米蘭首次展出了他的藍色系列。1960年,他在巴黎國際當代藝術畫廊創(chuàng)作了前所未有的名為“藍色時代的人體測量”的表演藝術作品。在克萊因本人創(chuàng)作的《單調(diào)交響曲》的伴奏下,他指揮著渾身涂滿被命名為“國際克萊因藍”顏料的女模特兒,在鋪在地板上的巨幅畫布上翻滾、位移、拖拉,將身體形態(tài)和姿勢在單一的藍色畫布上留下永遠的印痕,這次表演轟動了整個藝術世界。
同年秋天,克萊因又完成了一個名為“墜于虛空”的作品。 之后,他又發(fā)明了一種叫作“火焰繪畫”的技法:以噴槍為畫筆,讓熾熱的火焰噴射在事先著色的防火材料上,留下獨特的色彩效果。據(jù)公開發(fā)表的作品目錄統(tǒng)計,從1956年到1962年,克萊因創(chuàng)作了不下1077件作品,不僅數(shù)量龐大驚人,而且技法層出不窮。他不懈地打通著繪畫與雕塑及其他藝術的邊界?!八{色旋風”刮遍了全世界,世界各地的一些重要畫廊紛紛向他敞開了大門。
因為喜歡,因為癡迷,他張開想象的翅膀,締造了藍色,并獲得了絕對藝術的生命。不用解釋,無需語言,只讓心靈感知,伊夫·克萊因讓純凈而迷人的“克萊因藍” 駐守在了每個人的心中。
(編輯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