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開甲,著名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試驗事業(yè)的開拓者之一,有著“中國核司令”的美譽。2018年11月17日,程開甲在北京病逝,享年101歲。
他這一輩子,從沒有停止過對科學的探索、對祖國核盾牌的鑄造與核利劍的打造,即使在晚年。1999年,82歲的他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1 3年,96歲的他獲國家科學最高獎。
一則新聞激勵程開甲返回祖國
1918年8月3日,程開甲在江蘇省吳江盛澤鎮(zhèn)出生,他自幼便展現(xiàn)出了過人的天賦,初二時,就能將圓周率輕松自如地背誦到小數(shù)點后60位。1937年,程開甲考入浙江大學,受教于束星北、王淦昌等學界一流的老師。畢業(yè)后,他憑借著優(yōu)異的成績留在浙江大學物理系任助教,開始鉆研相對論和基本粒子,并獨立撰寫成改為多篇創(chuàng)新的論文,在學術上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在李約瑟先生的推薦下,1945年,程開甲獲得英國文化委員會的獎學金,并于1946年來到英國愛丁堡大學讀書,成為諾貝爾獎得主玻恩教授的學生,主要從事基本粒子和超導的研究。1948年,程開甲博士畢業(yè),在導師的推薦下成為英國皇家化學工業(yè)研究所研究員。
在那個年代,外國人是看不起中國人的。一天,程開甲在看電影前的新聞片時,看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擊傷英艦“紫石英號”的報道。從電影院出來,程開甲走在大街上,腰桿挺得直直的。正是受到這件事的激勵,程開甲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回國。而在他的行囊中,除了給夫人買的一件皮大衣外,全部都是專業(yè)書籍。
程開甲回國后,在母校浙江大學任教兩年。1952年院系調(diào)整,他被調(diào)到南京大學,開展教學研究工作,他兩次轉(zhuǎn)變研究領域。1954年,他與施士元教授一起創(chuàng)建了南京大學金屬物理教研組,那是南京大學建起的第一個教研組。1958年,他們又一起創(chuàng)建了南京大學核子教研組。1959年,程開甲出版了國內(nèi)第一本專著——《固體物理學》,成為全國高校通用教材。但就在1960年,因為一張小紙條,程開甲突然放棄此前的工作和成果,從大家的視野中“消失”了二十多年,連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具體去做什么了。
原來,這張小紙條,是南京大學校長郭影秋交給他的。1960年夏的一天,郭校長把程開甲叫到辦公室,對他說:“開甲同志,北京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借調(diào)你去。你回家做些準備,明天就去報到?!彼裁匆矝]問,第二天就趕到北京,來到第二機械工業(yè)部第九研究所報到。吳際霖副所長告訴程開甲:“要你來,是搞原子彈的!”
臨危受命,搞原子彈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攻關期間,正值1959年-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1962年春節(jié)前,程開甲等科學家接受周總理的邀請,來到人民大會堂,每桌都擺著—碗紅燒肉,香噴噴的。也正是這碗紅燒肉,讓程開甲終身不忘,念叨了一輩子。在那樣困難的時期,一大碗紅燒肉,不但珍貴無比,還承載著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科學家的厚愛、信任與重托!
席間,總理談笑風生,對技術人員們十分關懷,還親自過來敬酒。更讓程開甲難忘的是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外交部長陳毅說的一句話:“我這個外交部長,現(xiàn)在腰桿還不太硬。你們把導彈、原子彈搞出來了,我的腰桿子就硬了!”
1962年,在王淦昌、朱光亞、程開甲等專家的技術領導下,在科學家和技術人員不倦的探索中,我國原子彈研究事業(yè)終于闖過無數(shù)道難關,見到了希望的曙光。1962年夏天,錢三強等二機部領導就作出決定,兵分兩路:一班人馬繼續(xù)進行原子彈的研制攻關;另外組織一隊人馬,開始準備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
1962年10月,錢三強正式向國防科委推薦了程開甲。自此,程開甲成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的最高技術負責人。1963年夏天,在程開甲的組織指揮下,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的理論準備、技術準備已經(jīng)基本就緒。不久之后,他去蘭州與張愛萍會合,隨后,他們一同前往羅布泊考察??疾爝^程一直很緊張,要完成“定爆心”“定布局”等一系列任務,最后,他們選定了離公路較近,便于鐵塔運輸安裝的爆心點。
羅布泊,原本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成為中國核試驗場區(qū)之前,這里幾乎沒有生命的蹤跡。19世紀末,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來到大漠的邊緣后,驚呼道:“可怕!這里不是生物所能插足的地方,而是死亡的大海、可怕的死亡之海!”然而,中國核事業(yè)的開拓者們選擇了這個被稱為“死亡之?!钡牡胤?,建設中國核試驗基地。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五六月份的羅布泊地區(qū),從塔克拉瑪干沙漠吹來的狂風,經(jīng)常在十級以上,整天吹得天昏地暗。飛起的石頭能將汽車的擋風玻璃都砸掉,風還經(jīng)常把帳篷掀掉??兹负邮菆鰠^(qū)唯一的水源。水中硫酸鎂濃度太大,又澀又咸,喝了它就拉肚子,嚴重的,—天能拉十幾次。
除此之外,還有高溫,羅布泊七八月份酷暑炎熱,地面溫度高達60-70攝氏度,迎面吹來的風,使人像在烤箱中烘烤,即使躲進帳篷,也像蒸籠一般,人在這種狀況下,沒幾天就要脫一層皮。但惡劣的氣候,艱苦的生活條件從沒有影響到所有人的工作情緒,整個場區(qū)熱火朝天,全體人員斗志昂揚。
1964年,當程開甲來到羅布泊時,發(fā)現(xiàn)不到一年的時間,場區(qū)的建設竟然已經(jīng)按照他們考察時提出得要求,全部按質(zhì)按量完成了!
1964年6月26日,一座102米高的鐵塔在羅布泊拔地而起。它是戈壁灘上最高大、最耀眼的目標,也是最鼓舞人心的目標,它的聳立激勵著所有人只爭朝夕,去迎接那個偉大的歷史瞬間!日期慢慢臨近,10月14日,程開甲接到通知:爆炸“零時”定于1964年10月16日15時。而作為核試驗基地的最高技術負責人,從原子彈安置到塔頂開始,他的心就好像懸在了半空。10月15日晚上,程開甲徹夜未眠。那一夜,核試驗場區(qū)的帳篷內(nèi)都出奇的安靜,一點也聽不到以往熟悉的呼嚕聲。
16日15時,短暫的寂靜之后,傳來一聲驚雷般的巨響。頃刻間,鐵塔像面條—樣扭曲在地面,下風方向—公里范圍內(nèi)放置的效應物已經(jīng)全部沒有了。隨后,當大家趕到指揮部,對于周總理在電話中問的“是不是真的核爆炸?”,程開甲又冷靜地計算給出2萬噸的爆炸當量:是核爆炸!中國第—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這—聲巨響,不但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而且讓所有炎黃子孫揚眉吐氣。
意義重大的地下核試驗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后,毛澤東兩次做出重要指示:“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為此,程開甲也把重心轉(zhuǎn)到了氫彈上來。經(jīng)過不知多少白天黑夜的工作,1967年6月17日,住在新疆烏魯木齊、哈密等地的人們發(fā)出生一聲驚呼,他們看到天上有兩個太陽!這天,第一顆全當量氫彈空投試驗成功。
從第一顆原子彈到第—顆氫彈,美國用了7年4個月,蘇聯(lián)用了4年,英國用了4年7個月,法國用了8年6個月,而中國只用了2年8個月的時間,程開甲等科學家,再一次用愛國、奉獻讓全世界見證了奇跡,見證了中國的志氣和中國的速度!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沒有人不知道,但在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還有一種方式的核試驗恐怕鮮有人知。它被稱之為“看不見的輝煌”,那就是地下核試驗!
1964年,程開甲關于進行地下核試驗的報告獲批,前期準備全面啟動。他提出地下核試驗安全“不冒頂、不放槍、不泄漏?!比?。為了解決這“三不”問題,1965年12月,他們先后進行了數(shù)次化爆試驗。這些試驗都是在戈壁最冷的地方進行的。那里山高溝深,全天得不到日照,海拔1500米左右。白天,他們穿著皮衣,還冷得上牙打下牙;夜間,更是其寒難耐,尿水落到地上立即結成了冰。盡管環(huán)境惡劣,但一次次的化爆試驗,是他們一點一點積累經(jīng)驗,為地下核試驗做著技術準備。
1969年9月23日0時15分,一陣劇烈的震動像波浪一樣傳來。沒有強烈的閃光,沒有震撼人心的驚雷,暗淡的月光下,人們看到的只是山頂?shù)亩秳雍万v起的塵埃,但程開甲能夠從地下壓抑、沉悶的聲音中,感受到地下核爆釋放的巨大能量!隨后的測試數(shù)據(jù)表明:中國首次地下核試驗圓滿成功!
天天與“核”打交道,被稱為“核司令”
程開甲一生中有20多年,天天與“核”打交道,被稱為“核司令”。他在技術上主持實施了包括首次原子彈、首次氫彈、首次“兩彈”結合、首次地下平洞方式和豎井方式等30多次核試驗,沒有人比他更明白核輻射對人身體健康造成的危害。然而,在“大我”與“小我”之間,程開甲作出的是“忘我”的選擇。我國進行地下核試驗早期,由于國外嚴密封鎖,也由于核彈被裝放在很深的地下,我們對核爆炸的現(xiàn)象和產(chǎn)生的效應缺乏感性認識。對此,程開甲總是感到心里沒底。怎么辦?他大膽建議:對地下核爆炸現(xiàn)場進行開挖!通過解剖“麻雀”,推動地下方式核試驗的技術發(fā)展。
開挖后的地下核爆現(xiàn)場,環(huán)境兇險,高溫、輻射、容易坍塌,但程開甲全然不顧這些,他常常到最艱苦、最危險的一線實地考察,獲取核爆炸后的第一手資料。
這天,程開甲和朱光亞一起從主坑道進入測試廊道,再到測試間。
這里的溫度高達40℃以上,有的地方能夠達到50℃到60℃,人進去,汗淋淋的,氣都喘不過來。有的地方廊道已經(jīng)被嚴重擠壓,其中有10多米被擠壓得直徑只有80厘米。80厘米,大概只有這么大的空間,程開甲等人不僅要在這樣狹小的空間中匍匐前進,進洞前,大家都勸他們在洞口看看就行了,不要冒險繼續(xù)前進,可程開甲不答應,他說:“你們聽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話吧?我今天一定要親口嘗嘗‘梨子的滋味。”最后,大家拗不過他,陪著他和朱光亞匍匐前進,穿過擠壓段。
程開甲說:“戰(zhàn)士們?yōu)殚_挖付出很多,要尊重他們的勞動,我們一定要盡可能多、盡可能詳細地去觀察現(xiàn)象、收集樣品數(shù)據(jù)?!彼€說,每深入“虎穴”一次,他對核爆炸現(xiàn)象與核破壞效應的認識就會提升一次,“親眼所見”與“親耳所聞”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對于程開甲來說,核試驗事業(yè)如同他的生命,這一望無際的戈壁,就是他的精神家園。在馬蘭基地廣場的醒目位置,聳立著一塊紅色花崗巖,上面鑲嵌著程開甲與我國核試驗基地第一任司令員張?zhí)N玉的照片。張?zhí)N玉曾對程開甲說:“老程啊,我是你真正的朋友?!边@話不假,在共事期間,張?zhí)N玉司令員尊重科學、尊重科學家,方方面面給予程開甲極大支持,程開甲也不負所望,他們共同交出了令祖國滿意的答卷。
程開甲眼中“張司令是他堅強后盾”。張司令眼中“程開甲則是純粹的科學家、真正的科學家”。
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但是,視工作為生命、將自己完全交給了國家事業(yè)的程開甲,自來到研究所,單位和家里的辦公室都有一塊黑板,他說黑板有助于思考。他總愛在黑板上,邊寫邊考慮問題、演算推導。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有統(tǒng)計顯示,從1945年美國進行首次核試驗,到1996年9月通過《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全世界共進行了2047次核試驗。其中,美國進行了1056次,蘇聯(lián)進行了715次,法國進行了210次,中國從1964年到1996年只進行了45次,但技術同樣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而這45次中,程開甲在技術上決策指揮實施了30多次。1984年,程開甲被調(diào)離核試驗基地,擔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員。此時的他已經(jīng)66歲。
離開了工作生活20多年的戈壁灘,離開為之創(chuàng)新、拼搏、奉獻的核試驗事業(yè),他的心中有著無限的眷戀。離開前,程開甲帶著通信員,把自己在戈壁灘上生活了20多年的每一個角落都重新看了一遍。他知道自己離去,不會影響中國核試驗事業(yè)的發(fā)展,因為核試驗技術研究所的隊伍已經(jīng)壯大起來!
三十年后,在人民大會堂,他獲得了201 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表彰他為核武器事業(yè)所做的一切。2017年7月28日,中央軍委在北京八一大樓隆重舉行頒授“八一勛章”和授予榮譽稱號儀式。習近平主席為他佩掛勛章并頒發(fā)證書。此外,他還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一等獎、國家技術發(fā)明獎、全國科學大會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