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續(xù)慧穎 圖片提供_veer
今天咱聊一回貓。為了避免愛狗人士看到此文產(chǎn)生排異情緒,我在此承諾等待時機成熟,我們也將擇機做一期《愛狗者說》,細說狗兒們的故事,但時間待定。畢竟不要輕易承諾,也不要輕易相信承諾。這世間如今并不缺乏愚忠,更缺的是獨立的思考,哪怕是“冷眼”的。
要我說貓,是更屬于現(xiàn)代人的。
貓與人的距離感掌握得極為精妙。雖然這種距離被不養(yǎng)貓人士看作一種冷漠,這種冷漠很大比例參照的是狗對待人的熱情度。這里是特指對待人,因為在對待其他事物時,狗可不見得熱情,反而因為做了人的“助手”顯露更多的是警惕與敵對。但我并不同意這種簡單類比。狗的熱情與忠誠是外放的,是幾千年被馴服的過程中與人逐漸建立起來的信任。貓一直到今天,“人”都快要被人自己制造出來了,貓還沒有被我們馴服。這種野性讓它們始終保留著野外生存的特性,這非但不是它可恨之處,反而是它的可貴之處。你給狗食物,它一定對你搖尾。下次你還沒給它食物,它那尾巴就搖起來了。人們會說狗懂感恩,但貓,呵,這只“白眼貓”!中國人向來道德準繩定得比較高,連同對待貓狗也是難免要套用這套高標準。貓可從來不是這么簡單思考這個問題,它大抵是知道它是被喂養(yǎng)的,但它從來不會將所有期待托付給你。人們將這看作冷漠并不準確,頂多是一種隨時伺機而動的心態(tài),這也是野外生存的法則。
現(xiàn)代人類的情感是一項雙向選擇。在給予愛的過程中,施愛者收獲給予愛而帶來的滿足與體悟,甚至產(chǎn)生愛的依附,貓狗與人,更似無條件的愛。
相濡以沫可以是最美好也可能是最殘酷的感情。尤其是對一只貓或狗,作為一個豢養(yǎng)者,我們似可以為所欲為,因為關(guān)起門來,誰也看不到,那里頭的成分,像是父母親,也像是可決定它未來生死的主人。再不想依附誰,獨立自主的人一旦養(yǎng)了貓,也總會產(chǎn)生殿堂上宣誓般的心情,“此貓之后由我負責,不論是好是壞,是疾病是健康,我要愛護你尊重你,直到死亡將我們分開”。那么沉重的誓書,對一只貓說?它可能搖搖尾巴,不同意。它會如古老的智者說:“我相信你,但別承諾。”今天很多人心目中理想的人際關(guān)系,都投射在人與貓上。所以從來不是貓需要我們,是現(xiàn)代人更需要一只貓。
貓是屬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
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爆款最多的就是貓的視頻。貓這動物不但行蹤飄忽不定,就連性情也常讓人摸不透。起初貓在中國人的寵物名單中一直甘于排在狗之后。不知從何時起,貓的人氣飛漲,一躍成為明星動物,風頭遠遠蓋過狗。這現(xiàn)象還絕非只在中國,是全世界范圍的。細究這要歸功互聯(lián)網(wǎng),讓它們得到更多年輕人的情感認可,源自“宅”和“有距離的情感聯(lián)系”這兩項。今天某種程度上極客(以創(chuàng)新、技術(shù)和時尚為生命意義的人)是我們整個時代的文化性格,就是某個意義上,整代人都是極客。對于極客性格的人來說,最理想的人際關(guān)系,幾乎就像是人跟貓的關(guān)系。比如每次我伏案作業(yè),我的貓就會自行在我身邊一米左右的位置找個舒服的姿勢趴下來,既陪伴著我也絕不打擾我。如果條件允許,貓是極愿意蹭著你睡的。它往往會選擇和你一起共眠,大致類似母貓與小貓的狀態(tài),頭抵著頭。
它跟你做伴,但是又不干擾你,你又要尊重它的空間,尊重它的獨立性,不要過分騷擾它,大家的界限都存在著,情感的依附也并不會少。所以貓并不是沒有忠誠。狗的感情,我們真實可見,貓的情感表達更隱秘而無聲。
貓是屬于未來的。
魯迅先生曾經(jīng)寫過幾篇文章批貓,也驅(qū)過貓。但其實有大悲憫之心的魯迅并非對貓有何深仇大恨。不過對貓那“貓眼看人”的媚態(tài)頗有異議。魯迅先生如“戰(zhàn)士”,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期,自然是少一些貓一樣的人才好。但現(xiàn)代以及未來呢?人和動物的關(guān)系,會因年齡變化呈現(xiàn)階段性的不一樣,放之時代也會呈現(xiàn)階段性不同的局面。城市狹小的空間,窘迫的環(huán)境,居高不下的壓力都對養(yǎng)狗提出了更高要求。年輕的時候有體力,可能沒有條件養(yǎng)狗;人老了有時間有金錢,可能又往往沒有遛狗的精力了。所以城市養(yǎng)狗更適合符合主流意義上成功的中產(chǎn)階級。人到中年若發(fā)展良好,并有著主流家庭觀,于是就有了廣告片中的標配: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一棟大房子前,一個孩子一條狗,遠處還有一個模糊身影的美妻。就好比中年人的階段終極目標。貓則對家庭形態(tài)的要求不高,索求也少,似乎能出現(xiàn)在任何家庭中,甚至在特別破碎的、窘迫的環(huán)境下也不顯得突兀。
對于批貓人士的“指控”,愛貓人士多半是并不理會的,他們天生有第三只眼睛,冷眼旁觀地看待問題。但他們對于他們所在乎的事物又擁有另一項技能:溫柔平和地去化解問題。文明的解決方案不是從自己的價值偏好出發(fā),互相黑對方,而是對相反意見有一份溫存。什么時候才能學會像貓一樣,始終不丟本分與性格。不迎合,卻仍然可得到人們的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