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目
1955年,正逢金秋時節(jié),在中南海,舉行了一次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首次大授銜。從元帥到少將,從將軍到士兵,個個都經(jīng)受了殘酷的戰(zhàn)爭洗禮。他們有勇有謀,不僅有非同尋常的軍事素養(yǎng),勢如千鈞的戰(zhàn)場語言也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元帥劉伯承:疏通思想,通俗透辟
“盧溝橋事變”后,國共兩黨合作,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fā)布命令,將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于是,紅軍變成了八路軍,紅星帽變成了“青天白日”帽。很多指戰(zhàn)員反應強烈,有的老戰(zhàn)士更是想不開:“我們跟國民黨反動派打了10年仗,現(xiàn)在卻成了他們的部隊,改編就是投降?!睂τ诖蠹业乃枷胝`區(qū),時任八路軍119師師長的劉伯承語重心長地對戰(zhàn)士們講:“大家都見過西瓜,西瓜從外表看是青的,但里面瓤卻是紅的。我軍雖然在形式上進行了改編,但我們的心仍是紅的,我們?nèi)匀皇枪伯a(chǎn)黨的武裝。名稱改了,我們?nèi)嗣褴婈牭谋旧珱]有改;帽子變了,我們?nèi)嗣褴婈牭膫鹘y(tǒng)沒有變!中華民族目前正處于生死存亡之秋,我們的斗爭對象已經(jīng)變了,民族斗爭的敵人是主要的,我們應該團結(jié)一切主張抗日的黨派和群眾進行抗日斗爭,而不要計較戴什么帽子?!?/p>
所謂“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國內(nèi)的矛盾歸國內(nèi),面對外敵入侵時,還得同仇敵愾,一致對外。劉伯承元帥以西瓜類比紅軍,形象地闡釋了紅軍換帽不換傳統(tǒng),改編不改本色的現(xiàn)實,打消戰(zhàn)士們“投降”的顧慮。接著,他準確地描繪出國內(nèi)斗爭形勢,以民族大義再次疏通戰(zhàn)士們內(nèi)心的抵觸情緒。這番解釋,通俗而形象,簡潔而透徹,是為思想工作的典范。
二、元帥羅榮桓:分析戰(zhàn)局,有理有據(jù)
1941年8月,侵華日軍山東駐軍司令土橋一次中將糾集5萬余兵力,對沂蒙山區(qū)進行“掃蕩”,企圖一舉摧毀我沂蒙地區(qū)抗日根據(jù)地。
羅榮桓主持了一次關(guān)于如何突圍的軍事會議。大家提的方案有三個:一是向東,二是向北,三是向西。但是,沒有一個是主張向南的,因為,南邊是敵人的大本營。
羅榮桓在仔細聽取大家的意見后,堅定地說:“向南突圍!”一時語驚四座。羅榮桓分析說:“敵人預料我們可能要到濱海,肯定要在沂河、沭河之間集結(jié)重兵。如果我們東去,很可能鉆進敵人布下的口袋。再看北面,北面的沂魯山區(qū)在國民黨軍隊手中。他們在‘皖南事變之后,同八路軍關(guān)系惡化,我們?nèi)绻鄙?,很可能被兩面夾擊。至于西面,臨沂至蒙陰的公路已成為敵人戒備森嚴的封鎖線。即使我們能越過此線進入蒙山,那里也是敵人合擊的目標。南面呢?雖然是敵人的大本營,但是敵人估計我們不敢向其大本營前進,而把兵力都集中到沂蒙山區(qū),其后方必定空虛?!?/p>
于是,一聲令下,部隊迅速轉(zhuǎn)移,安全跳出敵人5萬大軍的合圍圈。
“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這一句話,在這次八路軍的突圍行動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xiàn)。羅榮桓元帥以其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眼光,進行了有理、有序的分析。東、西、北三個方向看似“安全”,實則暗藏殺機;南面看起來是“絕地”,卻同樣被敵人所忽視,是出奇兵的不二選擇。羅大帥的戰(zhàn)局分析,有理有據(jù),讓人信服,是對孫子兵法“以正合,以奇勝”的最好解釋。
三、上將許世友:戰(zhàn)前動員,剛烈威猛
1941年3月15日,許世友率部攻大牙山,他為部隊做動員,腳蹬草鞋,腰佩大刀,躍上八仙桌,揮著拳頭說:“此仗,只許進,不許退。動搖軍心,殺頭!消極避敵,殺頭!見死不救,殺頭!臨陣逃脫,殺頭!”那一仗,大勝。
還有一次,部隊正要出擊,天突然下雨。作戰(zhàn)參謀問許世友:“下雨,還打不打?”許世友反問:“下不下刀子?”參謀無以應答。許世友說:“不下刀子,就給我打;就是下刀子,也給我往死里打!”此役,又大勝。
在戰(zhàn)場上,指揮官的精神狀態(tài),往往能對整個部隊的士氣產(chǎn)生關(guān)鍵影響。因此,對于指揮官來說,不僅需要有正確而合理的戰(zhàn)術(shù)指揮,在進行動員時,還需要有飽滿的戰(zhàn)斗熱情,威猛的戰(zhàn)斗氣勢,這樣,才能傳遞高漲的情緒,才能傳達必勝的信念,成為克敵制勝的精神力量。許世友上將就是這樣一位指揮官,他的話語剛烈而威猛,不怒自威,擁有很強的感染力。
(摘自《演講與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