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程
溫州一家公司最近用當地日報一個整版,對當地市委市政府、區(qū)委區(qū)政府說一聲“謝謝!”成本很高,心情很急迫,結果可想而知——迅速激起網絡輿論熱議。當地政府招架不住了,企業(yè)也通過媒體說明事情前因后果:企業(yè)要建廠房,政府全力支持,從用地摘牌到進場施工,僅用了短短的3天時間。
相較于很多地方“土地摘牌到進場施工70天”都被宣傳成“沒想到”,3天絕對是超常規(guī)的“神速”了,基本需要傾注當地政府絕大部分力量才能實現(xiàn)。所以,這個解釋的結果是,輿論不僅沒有平息,質疑聲更大了:為什么是這家企業(yè)?這么快,背后有沒有其他因素?……
也許當地政府有一萬個正當的理由為這家企業(yè)費這么多的心,但選擇的討論、決策的過程全在系統(tǒng)內部完成,外部不得而知。當企業(yè)一聲“謝謝”把結果“砰”的一聲端到輿論面前時,輿論也就有一萬個為什么在頭頂上盤旋。
當地政府接下來又做了一番解釋,但輿論已經進入塔西佗陷阱模式——你說啥我也不信。
姑且不論這些質疑聲是否合理或者存在,有一點卻很明顯——此事是當地政府打造的一個“樣板工程”。既然是“樣板工程”,就多半意味著只此一次、特事特辦、不具有普惠性和可推廣性。即便推廣,3天的速度也幾乎很難再現(xiàn)。
政府為企業(yè)或者群眾做事,尤其是一些具有突破性或者困難性的事情,不說惠及大眾,至少是對一大部分人有實惠,我們不應該吝嗇自己的掌聲,但不能推廣的政府行為也值得點贊嗎?恐怕很難。把樣本當成常態(tài),把特事特辦說成誰來都一樣,只會引來輿論反彈,成為一種“低級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