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余
科幻電影的發(fā)展史也是娛樂業(yè)與學術界融合的歷史。對于這類作品來說,真實和虛構(gòu)的互動是雙向的,生活和藝術互為推動力。通過為熱門影片建言獻策,科學家們檢驗了自己的理論、思考未來的挑戰(zhàn),并將自己的觀點傳遞給大眾,以此促成科技進步。
2018年10月12日,好萊塢大片《登月第一人》在美國首映。這部影片以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為主角,重現(xiàn)了“阿波羅11號”登上月球的真實經(jīng)歷。不少影評家認為,雖然在細節(jié)上有所夸大,但《登月第一人》仍不失為“藝術源于生活”的生動詮釋;也有一種觀點另辟蹊徑,認為對科幻作品來說,真實和虛構(gòu)的互動是雙向的,“藝術同樣可以改變生活”。
美國《大西洋月刊》的官方網(wǎng)站刊文稱,“阿波羅”登月計劃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壯舉之一,但不是所有人都會注意到,阿姆斯特朗當年奔向月球的飛行軌道,與1929年上映的德國默片《月里嫦娥》中描繪的軌道驚人的相似。其原因在于,《月里嫦娥》并非胡編亂造,而是有頂級科學家撐腰——演職人員名單中,德國火箭之父赫爾曼·奧伯特赫然在列。
奧伯特把登月飛船的軌道計算得極其精確,以至40年后的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把他指導的影片拿來做參考。這位科學家還專門建造了一個火箭模型,作為拍攝道具。因為這個模型太過逼真,以至后來被希特勒的手下查抄,用來指導軍事科研。按照美國“航天”網(wǎng)站的考證,影片制作團隊當時甚至打算請奧伯特做一枚真正的火箭,在首映時發(fā)射,為影片造勢。科學家未能按時完成火箭,羞愧之下離開了劇組,不過當年晚些時候他還是兌現(xiàn)了諾言。
奧伯特當時有一位助手,這個年輕人的名氣日后超過了老師,他就是韋納·馮·布勞恩。“二戰(zhàn)”結(jié)束后,馮·布勞恩與上千名德國科學家被美國政府招募,他一路平步青云,當上了NASA航天飛行中心主任,還是“土星5號”重型運載火箭的首席設計師,為登月計劃做出了重要貢獻。事實上,包括馮·布勞恩和奧伯特在內(nèi)的許多20世紀上半葉的航天工程師,都深受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經(jīng)典作品《從地球到月球》的影響,他們從故事中汲取靈感,服務于科學研究。就這樣,科幻影響了科學,科學又影響科幻,循環(huán)不止。
美國通信技術專家、科普作家大衛(wèi)·柯比曾在專著《當科學遇見電影》中說,即便某項技術是虛構(gòu)的,它依然可以“促使公眾對潛在或新興的科學領域加以支持”,電影《2001太空漫游》中的人工智能,以及《少數(shù)派報告》中的無人駕駛汽車都屬于此類情況。這些影片的創(chuàng)作團隊與科學家密切合作,共同推動了現(xiàn)實世界的技術創(chuàng)新。
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家們并不是被動的。他們充分利用為科幻片當顧問的機會,驗證自己的新概念和新理論,再用驗證結(jié)論支持自己在現(xiàn)實世界的研究。美國《連線》雜志網(wǎng)站曾經(jīng)提到,物理學家基普·S·索恩受邀為《星際穿越》的科學顧問后,埋頭苦干了好幾個月,只為讓那些在影片中描繪黑洞運行規(guī)律的方程式更嚴謹,而且由此衍生出了多篇學術論文?!缎请H穿越》的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坦承,索恩和其他科學家十分擅長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
米卡·麥金農(nóng)首次嘗試跨界,是為電視劇《星際之門:亞特蘭蒂斯》當顧問。在某一集里,編劇設想了一場每45分鐘重復一次的事故,“肇事者”是一枚定期爆發(fā)的脈沖星。為了讓劇情更加合理,麥金農(nóng)構(gòu)思了一個虛構(gòu)的雙脈沖星體系,一顆星負責提供能量,另一顆星扮演“信號放大器”。這位美國物理學家告訴《大西洋月刊》:“幾年后,天文學家真的發(fā)現(xiàn)了一個這樣的星系,我在《星際之門》中的預言被學術界認可了?!?/p>
站在顧問的立場上,科學家有足夠的時間考慮如何應對現(xiàn)實中還沒出現(xiàn)的挑戰(zhàn),譬如怎樣與地外文明溝通。這正是計算機科學家史蒂芬·沃爾弗拉姆和他的兒子克里斯托弗曾經(jīng)面對的任務。2016年拍攝的外星人接觸類電影《降臨》的制片人向沃爾弗拉姆求助,結(jié)果,這對父子組合真的造出了一款軟件,可以破譯電影中出現(xiàn)的外星符號語言。
科學顧問會盡可能地讓影片中的情節(jié)引起公眾關注。大衛(wèi)·柯比的書將這一現(xiàn)象稱為“《戰(zhàn)爭游戲》效應”,這部上映于1983年的影片超前地反映了黑客入侵對國家安全的潛在威脅。類似的例子還有《恐怖地帶》,它促使人們重視傳染病,加大政府對公共衛(wèi)生的投入力度;還有《天地大沖撞》,它促使NASA出臺了近地天體跟蹤計劃;《超時空接觸》則與搜尋地外文明(SETI)計劃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這部片子用銀幕展示了SETI的基本面貌。
電影還可以為科學家的理論“打廣告”。古生物學家杰克·霍納對此頗有心得。作為《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的顧問,通過與好萊塢聯(lián)手,他的學說征服了全球數(shù)以億計的觀眾:恐龍不是爬行動物,而是溫血動物,而且是鳥類的祖先。20多年前,第一部《侏羅紀公園》誕生時,霍納的觀點一度引起激烈爭論,如今,這些理論已被視為常識。
霍納甚至嘗試借好萊塢之手戲弄與自己見解不同的同行。據(jù)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報道,在《侏羅紀公園2:失落的世界》中,有個角色是依照現(xiàn)實中的某位古生物學家塑造的,據(jù)說霍納與此人在理論方面有諸多分歧。于是,電影開場沒多久,那個角色就被恐龍吃掉了。
由此看來,給好萊塢當顧問還有一項特別的福利,那就是有機會戲弄一下對手。談到自己這樣設計劇情的動機時,霍納幽默地說:“如果你與某人不對付,千萬別讓他當電影顧問?!?/p>
(摘自《讀者·校園版》2019年第2期)